1、重塑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摘要: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是小城镇民间或传统文化的重要集结地,通过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要素、现状特征的挖掘与梳理,从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空间格局、功能、空间组织脉络,以绥宁寨市历史古镇为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进行再现设计。 关键词: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梳理: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081-03 1 前言 中国小城镇的数量达 2 万多个,湖南省小城镇数量也已过千,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为湖南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自 2003 年起,国家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数量达
2、 181 个,湖南省占6 个(里耶、靖港、王村、寨市、浦市、凤凰县城) ,湖南省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1 个(含洪江黔城、芷江、新晃、汝城、沅陵、武冈 6 个县城)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明确表示,历史文化空间可确定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历史文化空间作为小城镇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区域和活力细胞,是一个小城镇精神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最重要载体,激活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空间的创新发展,对扩大城镇文化影响力,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和竞争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绥宁寨市为例来探讨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梳理与规划设计。 2 寨市小城镇概况 湖南省绥宁寨市镇是中国
3、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寨市古镇位于绥宁县西南部,全镇总面积 132km2,森林覆盖率 72.5%,全镇共辖 22 个行政村(居委会) ,苗、侗、汉等多个民族共 1.6 万余人。 寨市古镇为绥宁老县城所在地,莳竹水绕镇而过,S221 贯通全境,距县城仅 16km,至枝柳线靖州站 58km,为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咽喉之地。寨市古镇历史悠久,唐代,寨市系飞凤徽城,宋元丰四年(1081 年)改徽州为莳竹县,崇宁二年(1103 年)改莳竹为绥宁县。绍兴十一年(1141 年)县治移置武阳砦(即苏家州) ,二十年(1155 年)还旧。1954 年绥宁县城迁往长铺镇,历经唐朝、朱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和
4、现代,达九百多年、历史。 3 历史文化空间现状特征 历史文化空间梳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归纳具备了建立历史文化空问体系所需的元素。将古镇历史文化空间资源以点、线、面三种形式进行梳理。 (图 1) 3.1“点”状特征要素 历史文化空间以点的方式存在是单个的历史建筑、街道广场、街道节点以及文物古迹周边活动区域。寨市建有观音堂、孔子庙、文昌阁、悬天阁、钟鼓楼、花桥、龙氏宗祠、虎谿书院等著名建筑物,城隍庙、龙家祠、长郡馆、祁阳庵、八角亭等“七庙四祠三会馆两庵一亭” ,邓家、宋家、张家、杨家等六处明清时期的窨、子屋,安平铁钟亭等是当时人们修身养性、谈天说地的最佳休闲场所,是以点形式所体现的,历史文化空
5、间。 3.2“线”状特征要素 以线状方式存在历史文化空间是历史街道。寨市老街、西河花桥、原有古城墙、西河街、对河街;照墙背巷、高井头巷、学功界巷、八角亭巷等城内传统民居街区:城内街巷纵横交错,皆以卵石铺设路基,以长条青石垒筑台阶。官府住所和办案要庇大都以砖木结构建造,民房商铺又多以四排三间的纯木质构建,青瓦白壁互为映衬,和谐共融。 3.3“面”状特征要素 面状历史文化空间以整个城镇空间结构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方式存在。寨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主要老街道西河街和对河街经侗家风雨桥连成一线,老街两侧店铺林立,形成带形的具有历史传统的商业建筑群;纵横交错的古街巷格局所构成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和谐
6、细腻的城镇肌理,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古朴幽静的空间氛围,精致生动的生活场所,构筑了整个寨市独特的城镇格局。周围玉屏山、卿家山、笔架山、高功山、七星山、虎谿山等群山环绕,重峦叠翠,风景秀美,云雾山远望云涌雾绕,大小山顶时隐时现,形成云涌天阙的景观,莳竹河纡回曲折绕城而过,构筑了以面状空间要素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空问。 4 历史文化空间梳理思路 4.1 梳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格局 小城镇整体空间格局即小城镇形态,它是体现一定价值取向、内部各种构成要索互动的具有整体性的城镇形式和结构,是各种构成要素动态秩序的体现,可以将城镇形态学看作是对城镇系统在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层面规律性的把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
7、今天,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在各种力量的碰撞下与小城镇的整体空间格局出现断裂。整体空间格局的梳理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各种小城镇空间要素内在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种功能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小城镇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形态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对现有秩序的优化和提高,实现新的整合。 4.2 梳理历史文化空间的功能 历史文化空间功能的发展与转换是小城镇整体空间发生变化的缩影,当然,历史文化空间功能的转换并不意味着整体空间格局的彻底改变,这就使历史文化空间要素在维持其小城镇整体空间格局同时做出功能层面的调整成为可能。对于任何一个小城镇来说,历史文化空间是小城镇活力的有机组成部
8、分,是小城镇文化集中体现的节点,其功能必然是多样化、混合的,历史文化空间中历史要素在小城镇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是小城镇复杂功能网络中的节点,同样应当满足人们对小城镇生活的多元需求,通过历史文化空间功能整合,使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功能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和活动模式,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素。 4.3 梳理历史文化空间组织脉络 历史文化空间要素存在,是其对小城镇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其历史文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其空间表现力来加以体现的。将历史文化空间要素在空间层面的整合,需要借助的是规划设计空间科学的手段综合运用,将历史文化空间形成以点连线、聚点成片、以片成面、综合网络。 5
9、 历史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 在现代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坚持历史文化空间与现代小城镇公共空间从功能、空间组织等实现有机统一和相互协调,通过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梳理和再设计,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历史文化空间通过规划、建筑、景观师的通力合作,从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加强与当代小城镇公共空间的融合,寨市古镇的历史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从如下几方面进行。5.1 整体空间格局 通观寨市古镇的整体空间格局及其历史文化要素构成,古镇总体的空间框架规划可以概括为“一环、一带、一园、一区、三街、五巷” ,具体而言:(图 2、图 3、图 4) “一环”:指围绕寨市古镇周边的环形绿色山体。古镇犹如静卧于盆地之中的一颗明珠,极目四
10、顾,晴时群峦连嶂,苍翠欲滴,雨时云雾缭绕,缥缥渺渺。 “一带”:指莳竹水绕镇而过,静静流淌,沿河风光迤逦,精致动人,为寨市古镇空间特色中的灵魂。 “一园”:指位于东门路北侧带状的古城墙遗址地公园,绿地中保留有明代城墙的残骸、古井、安平观铁钟、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休息凉亭,并向西延伸到莳竹水,向东衔接到田园山体。 “一区”:指位于古县城内的历史街区,集中成片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该地段内保存有多处上百年的典型庭院民居“窖子屋” ,狭窄幽深的小巷,棱角尽磨的青石板路面、圆润光滑的石级台阶和踏步,布满青苔的院墙,井绳勒出道道深痕的千年古井仿佛在叙说着千百年来的市井故事,演绎着悲欢离合的厚重历史。 “三街
11、”:分别为由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西河街、对河街两条传统商业街,并通过侗家风雨桥连为一体:第三条为沿河新建的民族特色街,分别由苗家风情街、侗家歌舞街和特色小吃街三段组成,全长近四百米。“五巷”:为五条位于古县城内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小巷,两侧均为传统风格的民居,分别为照墙背巷、县正街、八角亭巷、高井头巷、学功界巷。 5.2“点状”历史文化空间 利用街头绿地、节点广场、街角空间结合社区活动中心布置,对于古镇建筑密集区,通过整理、改造,采用“拆房还绿” 、 “见缝插绿”等方式均匀布置小块绿地。 5.2.1 标志型历史文化空间节点 在古镇各区域场所入口及空间节点处分别设立标志型景观,作为视觉效果节点。入口节
12、点分别位于西河街入口处牌楼,古镇西入口处标志、小东门入口处标志、侗家风雨桥、休闲凉亭、街头茶楼、东门路北侧的古城墙遗址公园等,作为寨市最为重要的标志节点。 5.2.2 场所活动型历史文化空间节点 在寨市古镇营造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场所,形成古镇的吸引点。西河街入口处的广场作为集散、商业型活动场所;民族风情街中的表演广场作为大型民族节庆活动场所:寨市西河街以北的民间艺术作坊作为各类苗家侗家手工艺术作品的集中展示场所:古城墙遗址公园作为旅游休闲场所,另外莳竹河临水多处开阔场地亲水码头均为重要场所活动型景观节点。 5.2.3 历史风貌建筑型历史文化空间节点 建筑作为古镇历史风貌塑造的主角,在建筑风格、
13、空间格局等都与古镇整体风貌协调一致的地区,必须对现有风貌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吸引游人来参观体验。例如杨家窨子屋、宋家窨子屋、龙氏宗祠等建筑改造通过新功能的注入让历史风貌建筑焕发新的活力,吸引外来游客和游人前来参观体验,提高古镇整体的文化品味。 5.3“线状”历史文化空间 5.3.1 线状人文历史文化空间“一线” 位于东门路北侧线型的古城墙遗址地公园,绿地中保留有明代城墙的残骸、古井、安平观铁钟、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休息凉亭,并向西延伸到莳竹水,向东衔接到田园山体。 5.3.2 线状民俗历史文化空间“三街” 西河街、对河街商业街:形成寨市古镇人文特色的最重要元素是传统商业街西河街和对河街。为了突出
14、两条街的历史人文特征,应恢复原有的青石板铺地,铺地石块忌用机械打磨。街道保持现状的自然形态,路幅宽度不均一,街巷沿线灯笼、店招、传统柜台等传统元素应保持,再现传统的繁荣商业景象。 莳竹水沿岸河一街民族风情街:莳竹河沿岸的吊脚楼、亲水石码头、河上的风雨桥,与河并行的街道(局部为半边街)上的青石路面、表演舞台、特色小吃、家庭客栈等沿水民族特色风情街,河与街浑然一体,互为衬托,共同构筑一条柔软的水上人文生态轴。 5.3.3 线状“原型”历史文化空间“五巷” 五巷为照墙背巷、县正街、八角亭巷、高井头巷、学功界巷,位于古县城内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小巷,两侧均为传统风格的民居,再现“原型”历史文化空间。 5.
15、4“面状”历史文化空间 寨市古镇群山环抱,环绕古镇的周边自然山体包括玉屏山、高功山等,犹如绿色屏障。莳竹河是古镇区域内最主要的水体绿化带,犹如舞动的蓝色飘带绕域而过,构筑“绿环、蓝带”的古镇生态绿色廊道。寨市古镇由群山环抱,生态极好,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环绕寨市古镇的周边自然山体包括玉屏山、高功山、虎谿山、笔架山、钦家山、云雾山、七星山等,犹如绿色屏障。莳竹河是古镇区域内最主要的水体绿化带,犹如舞动的蓝色飘带绕城而过。 5.5“网络状”历史文化空间 为保护寨市古镇以苗族、侗族传统商住老街为特色的历史街区空间景观特色和坐拥群山,绿水环绕的自然景观特征,对其街河相依的古镇景观风貌特征进行强化,对其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进行控制与营造,通过自然山体、水体、村落、水体景观轴线、滩涂农田景观轴线、西河街、对河街商业型人文轴线、莳竹水沿岸河一街结合的民族风情人文轴的塑造,构筑整个古镇的历史文化开放空间系统。 6 结语 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是城镇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体现城镇内涵的物质载体,通过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梳理,理清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现状特征要素,挖掘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资源,从历史文化空间的格局、功能、空间组织脉络三个三面人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进行重拾,能为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再现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