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两百多年前,英国使团访华的真正目的公元 1792 年 9 月 26 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皇家战舰“狮子号”、 “印度斯坦号”等几艘船只访华,这只庞大的使团共有八百多位成员,带着 500 多件礼品来到了中国。他们对外宣称是来参加乾隆皇帝八十三岁的寿辰典礼。当然,这毫无例外是一个美妙的幌子而已。 英使团的“司马昭之心” 18 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工业技术遥遥领先,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然而,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清政府就下令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个港口进行贸易,制订了许多严格的措施来限制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并
2、规定外国商人只准通过清政府许可的洋行才能进行贸易,这严重制约了英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发展。因此,这才有了前面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带团隆重出访大清国的一幕。 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几经周折,马戛尔尼与清政府双方达成了“协议”:在清政府礼节性的欢迎宴会上,英国使节行英国式礼节,而在正式举行的乾隆万寿典礼时,他们向乾隆皇帝行中国三跪九叩礼,这才勉强让乾隆皇帝在臣民之前保全了面子。 当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提出:英国想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并请求清朝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2税等七项请求时,乾隆帝全部拒绝。按照惯例,乾隆拒绝英国特使要求
3、的敕书发出后,也就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那么,是否两百多年前的马戛尔尼使团真就铩羽而归,毫无收获呢?其实不然。 首先,清王朝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于所有臣服的外藩包括外国都是赏赉有加,绝不让“小字辈”吃亏。在当时高高在上的乾隆帝眼里,他从未涉足巡幸过的万里之外的英国不过是个不值一提的“外夷”而已。所以,本着“怀远柔夷” 、 “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都得到了乾隆皇帝格外厚重的赏赐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多达三千多件。 此外,最重要的是马戛尔尼使团此行深入接触、观察了中国清朝社会,掌握了这个神秘国度很多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为英国日后的诸多对华行动打下了基础。那么,
4、这是一个怎样的使团呢?它在当时的中国又干了些什么呢? 马戛尔尼使团显然是有备而来,使团中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该使团的 95 位随员,从军事到各种科技、绘图人员,甚至连园艺专家也一应俱全。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这些随员都有其指定任务,从很多随员有关此次访问的详细完备的文字著述可见,诚如斯言。譬如,除了特使马戛尔尼的日记外,副使斯当东有出使中国记 ,随员安德森有随使中国记 ,随员巴劳有中国旅行记等。使团成员在细心收集一切信息的同时,还寻求机会“抄袭”中国重要产业的关键原材料。例如,当时从中国购买的最主要的大宗物品,一是茶叶,二是生丝。于是,3马戛尔尼派人想方设法地弄到了一些中国的优质茶树苗
5、和桑树苗,寄到了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大力推广发展,使得印度在茶叶与生丝的产出上逐渐赶上清朝,此是后话。 所以,此次英国使团与其说是来朝贺乾隆圣寿的,倒不如说是来刺探大清帝国的神秘底细。正如英国使臣在自己的书里所陈述的那样:“对中国做一个全面的调查,以便作为将来应付中国问题的根源,所谓知彼也。 ”这真是再明显不过的“司马昭之心”! 英使团的商业推销之旅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六月二十一日,大清军机处发了公函给山东巡抚:“本日征盐政奏英咭唎国有探水船一只,于十六日先抵天津海口,据称进贡船只船身过大,吃水三丈余尺” ,同一件事情,马戛尔尼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结果探得天津内洋水浅,大船不能进口
6、”这次行动表面上看来是为所谓的“进贡船”探水,实质上勘测出了京城门户天津海口的实况,为日后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以及诸多外国列强由天津海口上岸威吓、攻打北京提供了最详实的水情资料。不是清朝官员们没有察觉英国人勘测中国的海口水情,而是圣寿八十三的乾隆皇帝格外慷慨地下了多道圣旨,命令英国使团经过的所有地方的政府大员要“乘便迎往,亲为照料” “妥为料理” ,可谓皇恩优渥,于是,英使团成员一路上不仅好吃好喝,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英国作为当时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马戛尔尼使团此行带了不少小工艺品,真是“以四两搏千斤” ,获得了他们所能接触的清朝官员的一致好4评。在英使谒
7、见乾隆纪实中,特使以洋洋得意的口吻说到:“中国人对于我们带来的礼物,赞不绝口,固不在话下,而对我们应用的普通杂物,也以好奇心对之,他们看了又看,称誉不置,其中如化妆台,剃须用的镜子等”这其中的“他们”是指当时与使团接触的清朝接待官员。这还没完,特使又举了个小例子:“他们对于伯明翰吉尔厂制造的柔软刀片,尤为爱好因此我就送给王大人两把刀片,他大喜过望,称谢不已,并说这两把宝刀虽然物小,但感谢之心乃倍于我赠送他别的百倍其值的礼物。 ”也许你无法想象到,二百二十多年前,英国人的两把小剃须刀片就折服了大清朝京畿军事要地的一个副将高官。凡此种种,接触的清朝官员越多,就越让英国使团成员们看出了当时中国的真实
8、生产力水平,由“敬”而“慢” ,再而“骄” ,最后,几乎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了。所以,马戛尔尼在对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上,是毫不心甘情愿的,这让接待的清朝官员烦了好大的神,费了好大的劲。 不得不说,马戛尔尼使团此行也是一场颇有意义的商业推销之旅。当马戛尔尼提出在清政府的都城北京设置常驻机构之前,英国人不可能没有设想到会被自高自大惯了的天朝皇帝所拒绝,但是,他依然要提出来,无疑也是想借此来引起清朝的注意,为日后的两国贸易交往打下基础。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历来“轻利轻商” ,到了号称鼎盛的乾隆朝,那个自诩为“马上得天下”的满清也已经相当程度地被儒家思想所“和光同尘”了。然而,英国的官员们却与此迥异。马戛
9、尔尼在与清朝官员的交往与馈赠中,也时刻仔细观察着中国的官场与中国社会的商业需求,而5且,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都写进了日记。譬如,马戛尔尼在赠送通州协副将两把小刀片博得感激后,他在日记中记载:“因此,我就连带想起通商的问题了,因此情形看来,英国如果能够将零星的日用品运来中国贩卖,必定为中国人所欢迎。 ” 当中国官员士绅称赞使团成员穿的衣服质料优美时,特使先生又联想到“英国的布匹丝绒纱罗等物,既为中国人所欢迎,则此时正好推广销路了”真是要佩服英国的高级官员如此敬业,每时每刻都想到英国的商业利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英国使团提出要在舟山购买生丝、茶叶以及瓷器等物品的时候,中国的官吏却没有一个感兴趣
10、的,甚至以言商事为耻。 英使团不可抹杀的“贡献” 马戛尔尼使团此行所掌握的相关资料为英国以后同清朝的接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甚至也为四十多年以后晚清接连发生的历次外国列强入侵中国提供了重要情报。譬如,随员巴劳的中国旅行记的首页,就是当时京城的重要军事门户通州协的副将王文雄穿着朝服的半身像。而且,在该书中有很多关于清朝官署与中国军队的武器、大炮等珍贵图片,军事机密大量泄露,当时的军事官员不仅执迷不悟,反而以此为荣。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英国大使的日记中还有一个随员画家亚历山大细心制作了中国兵站的图形。对于这一切,清朝的官员们竟然也很麻木。作为英国使团二把手的斯当东把来接应使团的所谓清军精锐视为“
11、既笨重又有女气,没有一点儿军人气概”的乌合之众,与强悍的使用着“欧洲新式火器”的英国军队一比较,他一眼就看出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且,富有军事经验的斯当东也判断出当时英国野炮的威力远6远超过了“沉重笨拙”发弹只约两磅至四磅的中国大炮,他断定英国野炮突破素称坚固的中国万里长城毫不费力!对于中国社会、清朝军队的了解渐次深入以后,使团头领马戛尔尼甚至露骨地对其随员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 由此,就不难看出,公元 1792 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不仅仅带着商业目的。实际上,历史后来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当时“搜集”的很多情报,无论主观还是客
12、观上,都确实为中国近代史上英国等列强军队两次鸦片战争获胜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 。而这一切,恐怕是号称睿智神武的乾隆皇帝做梦也没想到的他的好大喜功与毫不设防贻患甚大他老人家只是在马戛尔尼使团人员的脸上看出了“骄矜”之气,而一时的不痛快罢了,没想到那竟是号为中朝上国的清朝后来一切奇耻大辱的肇始。 所以,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考量,马戛尔尼使团并没有辱没当时英帝国赋予他们的使命,虽然一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商业项目,但是,他切实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市场的需求,获得了许多可贵的商业情报,看到了无限的商机,看出了大清国的脆弱与软肋,甚至颟顸愚昧,坚定了一个号称文明的先进国家侵略落后而庞大的国度的野心。作为英国 1
13、8 世纪著名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外交家的马戛尔尼,带领他的使团成功完成了一个贪婪帝国所交付的使命这一切,为日后两国之间的关系命运埋下了伏笔。 公元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者果然就迫不及待地用大7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七月二十四日,正好是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首次访华的半个世纪之后,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如果说马戛尔尼使团是作为英帝国主义刺探中国的先行者,那么,它的后人们则接过了接力棒,用坚船利炮强横地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满足只会是一时。自那以后的日子,近代史上一个个变本加厉的中外条约,促使满清的统治逐渐千疮百孔,大厦倾颓。假如乾隆皇帝地下有知,不知是否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