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企业公开募股过程中的财务舞弊分析【摘 要】 文章详细分析了企业在 IPO 过程中的财务舞弊行为。认为企业财务舞弊主要是围绕利润表进行;财务舞弊行为主要分为侵占资产和编制虚假报告两种;标志其内部控制基本失效;财务舞弊可以分为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非会计方法的主要手段是造假;要严格区分 IPO中的舞弊和粉饰。要坚决摒弃上述各种行为。 【关键词】 企业;首次公开募股;财务舞弊;经营造假;分析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已经停止了长达一年多时间的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 IPO)逐步解冻,大量的拟上市公司纷纷提交审核资料申请挂牌上市。但是,随着各项审查
2、的逐步推进,大量的拟上市公司被暴露出存在重大的财务舞弊。2011 年 9月 27 日,万福生科上市成功,而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其便被爆料出了重大财务舞弊丑闻,其 2008 年至 2011 年财务数据均存在“虚假记载” ,累计虚增收入 7.4 亿元左右。无论从舞弊程度还是其主观意愿上看,万福生科的此次财务舞弊丑闻可以说是中国证券业和财务界的重磅炸弹,因为这不仅揭露出了万福生科这一家上市企业的财务丑闻,并且也暴露了长期以来企业在 IPO 过程中为“包装上市”进行财务舞弊活动的内在逻辑。 一、企业财务舞弊主要是围绕利润表进行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企业要想在我国国内主板上市,进行首2次公开募股,需要
3、一定的上市条件,尤其是财务指标条件。而在这些财务指标中,为了保证企业上市后能够正常盈利并且分红,因此相关监管机构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尤其重视。例如,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不仅需要满足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 3000 万元人民币(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 ,并且不得存在可能对持续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形。 部分企业出于上市圈钱的许多不正当目的,为了早日能够达到上市的目的,通过各种手段虚增企业利润,甚至不惜偿付高昂的税收成本,而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对于公司成功上市进行各种奖励和补贴,甚至默许企业财务造假,一
4、定程度上为企业围绕利润表造假提供了便利。 二、企业财务舞弊主要分为侵占资产和编制虚假报告 所谓侵占资产,指管理层或员工利用公司的内控漏洞或通过串通,非法占用公司资产。侵占资产虽然主观上并没有编制具有误导性的财务报表,并且很有可能并不通过财会人员进行,但是其由于对企业资产的侵占,客观上造成了账实不符,使企业报表的真实性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可以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审计系统是基本失效的,其财务报表上列示的资金或者实物、收入或者费用都是不可信的。 另一方面,财务舞弊还主要通过编制虚假报告进行。对于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一般认为无上市计划的公司和拟上市的公司其主要目的是不同的。在无上市计划的公
5、司中,企业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目的主要是偷漏税款,其采用的方法是虚减营收,虚增成本,减低利润。因此其公3司中常见有“两套账” ,即大多是通过“外账”少计利润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通过“内账”安排生产经营。而对于拟上市公司而言,则需要通过虚增业绩来粉饰其财务报表,一方面来说是为了满足上市审核的硬性财务指标,另一方面来说, “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可以在发行时提高发行估值,为准备套现的股东带来额外收益。 无论何种的舞弊,客观上都会伤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 IPO 中的财务舞弊往往直接以虚增利润为目的,是一种主观故意,对报表真实性影响最大。 三、拟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标志其内部控制基本失效 为了
6、能够有效的管理企业,维护股东尤其是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中国证监会以及相关机关机构多次发文,鼓励、引导乃至强制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建立行之有效、高效便捷的内部控制系统,以便于企业更好的经营。 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目的是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尤其是对于企业的中小股东而言,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就是其利益保障的重要机构。但是,由于先天设计问题,内部控制往往存在两个“天敌” ,一是员工串通,一是管理层超越内控。 首先,普通员工串通舞弊主要是为了侵占企业的资产,例如企业生产车间工人与相关物资保管人员串通,将生产用材料尤其是贵重原料实施盗窃后出售。对于这类员工舞弊,在不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只要增加足够多的控
7、制程序,做好层层监管,是可以做到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 4另外,最难对付的就是管理层超越内控。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本身就是内控制度的制定者和主要实施者,因此其很容易规避各项内控制度的弱点,并且在下级执行内控程序时往往无法对上级进行监督,因此非常容易纵容管理层大肆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公司资产、掏空企业,并且运用手中的权利篡改会计记录和内控记录,达到逃避监管和舞弊的目的。 因此,对于管理层舞弊,从根本上是源于公司冶理结构的缺陷,任何内控程序都是无能为力的。IPO 舞弊,显然是管理层超越内控的行为,是无法通过完善内控程序予以解决的。 四、企业财务舞弊可以分为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所谓会计
8、方法,是指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一般而言,会计方法并不是财务舞弊的主要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非常直观,在 IPO 审查中极易被发现而导致 IPO 失败并且可能面临处罚。 另外一种是非会计方法,即通过业务活动的作假来达到虚增报表业绩的目的。由于在 IPO 过程中企业的造假行为主要是经营业务造假,而这种作假方式由于有完整的经营流程、凭证,和真实业务几乎相同,而舞弊过程隐蔽,且更容易大规模虚增业绩,故 IPO 舞弊多采用非会计方法进行。 五、非会计方法造假的主要手段 首先,通过伪造交易方进行造假。一方面,可能交易方(客户和供应商)并不存在或者存在但并不知情,公司单方面伪造、篡
9、改、隐匿相5关交易数据,利用交易方过多而不便于逐一核查的漏洞,达到伪造交易的目的。例如万福生科,其为了虚增企业盈利,虚构众多个人客户,控制若干个银行账号进行自买自卖。 其次,通过隐匿关联方或隐匿与其交易进行造假。根据企业 IPO 的相关要求,企业应当公布其关联方和由于关联交易而产生的利润。因此企业为了能够造假成功,虚增利润,将本属于关联交易产生的营业通过隐匿关联方或隐匿与其交易进行粉饰成为一般交易产生的营业额,达到输送目的、虚增盈利的目的。 最后,企业还会通过内部经营文件或经营数据造假。整个业务流程中,排除与外部发生关系的采购和销售两端外,通过编造、篡改内部的生产、研发、人工及建设等过程文件或
10、数据,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常见的有降低生产单耗、虚增存货、延后转固、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等。IPO 财务舞弊,实务中多是内、外结合的系统舞弊,往往涉及上述三类手段的综合使用。 六、区分 IPO 中的舞弊和粉饰 从原则上,粉饰与舞弊都是管理层实施的对财务报表的操纵,都属于管理层超越内控的行为,这是两者相通的地方。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人将财务舞弊与财务粉饰混为一谈,其实,我们在认识上要将两者合理区分开来并区别治理。 对于财务舞弊而言,其实是主要通过虚构业务等非会计处理方法利用虚构的业绩来对财务报表进行操纵,而粉饰则多对于真实的业务进行6不正常的安排来对财务报表进行操纵。两者虽然有所区别,但两者都会对财报使用者造成一定的误导并且损害管理层的声誉,因此都不是我们提倡的企业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郑贤龙.浅析 IPO 财务造假动因、手段及防范对策.商业会计,2013.09. 2 梁箫.IPO 过程中报表粉饰动因、手段及防范措施探究.现代商贸工业,201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