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结构变迁对人力资源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摘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在年龄结构、地域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都呈现新的特征。鉴于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人口结构的变迁不得不受到重视。通过对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分析,提出有利于未来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对策 一、我国人口结构的特点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学者们的预测,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一下特点: (一)我国人口增长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 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4 人。与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
2、年增加 7390 万人,年增长 0.57%,比 1990 年到2000 年的平均增长率下降 0.5 个百分点。按联合国生育水平中方案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约为 14.5 亿,此后,人口数量将开始出现负增长,2050 年总人口数量回落到 13.95 亿左右的水平。 (二)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0 年 11 月 1 日,我国大陆人口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8 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 13.26%,比 2000 年上升 2.9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9 亿人,占总人口的28.87%,上升 1.91 个百分点
3、。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划分方法,即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 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来分类,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彭万,2012) 。 (三)流动人口比率大幅上升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 26139 万人,比 2000 年增加 11700万人,增长 81.03%。由此可见,进十年中人口迁移更加活跃,流动速度加快。 (四)人口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557.53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 万人,占
4、总人口的 50.32%。与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总量增加 20963.53 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20012010 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 1.35 个百分点。据预测, (邹湘江,2011) 。 (五)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 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 人增长到 8930 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1146 人增长到 14032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3961 人增长到 38788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35701 人减少到 26779 人。文盲率以及 15 岁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4
5、.08%,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 6.72%下降了 2.64 个百分点。 (胡鞍钢、才利民,2011) 。 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无论是从年龄结构、素质结构,还是地域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总结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呈现以下特点,即我国进入低生育和老龄化阶段;劳动力供给的后续力量不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高学历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扩大;人口迁移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总量加大,劳动力的地域结构发生变化。 二、人口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 经济增长与发展离不开资源投入,而投入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货币资本和技术等。其中的人力资本主要
6、是指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将关系到该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水平。 王桂新等(2010)认为人口变动因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庞大的人口规模形成了巨大的、不断扩张的消费需求市场;第二,庞大的人口规模、年轻的年龄结构满足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资源的巨大需求;第三,愈益活跃的人口迁移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聚效益的提高;第四,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还创造了丰厚的“人口红利” ,提高了储蓄率和投资能力。 蔡日方(2004)源引 Bloomet 的观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因而,
7、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人口结构的较大比例由儿童和老人组成的情况下,社会负担较大,生产性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4高时,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也高,有利于经济增长。在后一种情况下,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为经济增长贡献一个具有促进作用的人口红利(Bloomet all,2002) 。如果一个国家恰好处于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阶段,并且能对这种人口红利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源泉。但是,不管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阶段也好,还是处在这样的阶段而实际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而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如公共卫生
8、事业的实质进步、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有助于形成灵活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对外开放和提高储蓄水平的经济政策(Bloomet all,2002) 。 三、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程恩富,高建昆(2012)认为影响有效劳动力的因素包括:(一)劳动力素质;(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三)劳动参与率。周也(2009)认为,反映劳动参与或者供给变化的一个总量指标是劳动力供给总量,另一个指标是劳动参与率。齐明珠(2010)认为劳动力的供给影响因素有两点:一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二是劳动参与率。陈仲常,马红旗(2011)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不是人口的增长。 四、人口
9、结构变迁影响下的人力资源供求矛盾 (一)劳动力素质对比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强制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5 年我5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8.38 年)与美国 1964 年的水平相差2.66 年,与美国 2005 年的水平相差 5.25 年之多,与日本 2005 年水平则相差 5.37 年。 (二)劳动力数量的供给与需求对比 齐明珠(2010)认为,从 2010 年到整个“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市场上总体表现为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虽然总体上劳动力供过于求的
10、情况还比较突出,但是局部劳动力市场可能表现为供不应求。事实上,局部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2016 年以后,劳动力市场将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矛盾。 (三)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构对比 在“十二五”期间,由于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阶段,就业压力表现非常明显,既有总供给过剩带来的失业,也有产业结构升级、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失业比例上升的问题,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之后会出现新的问题,即年龄结构的失衡,需要年轻劳动力的行业或岗位将出现短缺。 (四)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蔡日方(2004)认为人口结构的
11、转变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固然为中国提供了利用人口红利加速经济增长的时机,但是总体抚养比会因老年抚养比的快速增加而在今后会大幅上升。这种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可资利用的人口红利将逐渐弱化乃至最终消失。 由此可见,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呈现以下特征:短期内,劳动力供给过剩,但局部存在短缺;长期内,以现6有的劳动力素质和经济发展速度,劳动力缺口不断加大;以现有的产业结构模式,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更突出;劳动力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仍然不能满足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需要;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缺少有效手段,无法形成对人口流动的激励作用。 五、对策建议 对于当前和今后人口结
12、构变迁对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 都阳(2008)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应努力继续保持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遏止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趋势,凡是可能影响市场工资率水平和保留工资水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劳动参与率,所以要从调整市场工资率和保留工资水平两方面着手来改变劳动参与率;(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即除正规教育以外,还要重视培训对劳动力素质的意义。 (三)通过更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减少结构性失业。 (四)进一步发育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问题。 针对我国被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万鲁健等(2009)认要想顺利突破刘易斯转折点,必须借鉴日本在
13、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经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延缓我国劳动力供给优势减弱趋势。1、完善户籍制度;2、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3、完善劳动就业市场,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环境。4、推进教育公平化;5、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郭琳等(2011)认为劳动参与率是影响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人口红利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需要7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我国劳动参与率,充分发挥人口红利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延长退休年龄,提升老年劳动参与率;二是改善国民整体受教育状况,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三是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失业率水平,增
14、加充分就业程度。 胡鞍钢(2011)等认为由于教育大发展,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在未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为未来 20 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 鉴于劳动力供给短期和长期的矛盾不同,齐明珠(2010)认为短期内,一是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就业水平和能力。三是要大力发展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四是要提升国内消费水平,持续稳定就业水平。长期的政策:一是要适度放宽人口政策;二是要提高人口素质;三是要发展
15、科学技术;四是要逐步建立鼓励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政策, 概括起包括三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包括:延长退休年龄,提升老年劳动参与率;改善国民整体受教育状况,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失业率水平,增加充分就业程度。 第二是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以质量的提高弥补数量的下降。包括:推进教育公平化,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重视继续普及和完善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8实用专业技能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第三是保障人口流动的速度,维护流动人口的权益。包括:完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