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实效性研究摘 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寻求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我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不断结合三本学生特点逐步探索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以课程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教学方法和以实践教学为拓展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18-02 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别,根据自
2、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实用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寻求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理论性抽象性较强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化、枯燥化、形式化、授课方法单一化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我校在此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以课程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逐步探索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2与社会相接轨,与历史世界文化相融合的立体教学模式,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道德素质,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
3、了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效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点和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未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有文理工科类共计 213 名学生,其中中共党员 4 人,团员 195 人,其他 14 人。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较高 在“你认为该课程对你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有实际的帮助吗?”一问中,选择“有”的 120 人占 58%,选择“有一点”的 82 人占到 38%,选择“没有”的 9 人占 4%。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作用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但也存在部分学
4、生对此课程的认知处在中间摇摆不定状态。所谓中间位置摇摆不定状态是指对问题的认知不是完全的肯定,也不是完全的否定。比如在“你的哲学兴趣程度是什么?”一问中,选择“一般”的占到 61%;在“你认为该课程学习起来的难易程度是什么?”一问中,选择“认真学还是好学”的占到 56%,而选择“难学”和“容易学”的分别占到 6%和 7%。这说明学生对待哲学的兴趣是朦胧的无意识状态,没有排斥也没有欢迎,缺乏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同时学生又比较接受课程的知识传授,在“学生在平时通过哪些渠道了解3哲学知识”一问中,选择“课堂课程教育”的比例在 65%,这又进一步说
5、明学生依赖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心理还很重。 (二)在学习目的上,学生希望获取的是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 在“你从该课程中最想学习到的是什么?”一问中,选择“思维方法”的占到 64%, “在你对该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此项可以多选) ”一问中,选择“培养思辨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占到 69%,当然抱着拿学分的比例也占到一半以上,比例占到了 55%,说明一半以上学生存在学习目的层次较低,态度还不够到位。 (三)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有较强的课堂参与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学生不满足于教师只讲理论,选择“教师只讲好理论就行了”这项的比例不到 1%的。而完全由学生自由讨论为主,赞成率也比较低,只
6、占 6%。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课堂的参与和知识的生动活泼。在讨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上,选择学生自由发言后,由已经做过相关问题分析的指定小组同学补充发言,教师最后点评的教学方法选择比例最高,占到 45%,紧接其后的是由指定准备小组做主题发言后学生自由发言补充,教师最后点评的占到了 19%;在讲授该课程原理知识时,学生赞成以教师讲理论为主,中间穿插哲理小故事的比例最高,占到 49%,选择教师教授理论后,开展学生讨论辩论等多样教学活动的占到 23%;选择讲理论后,结合时事政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分析讲课的占到 31%。以上数据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由于其理论性较强,所以必须以教
7、师精讲为主,但学生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因此需要设立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环节。 4以上的分析说明了三点问题:一是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不能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必须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二是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就是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获得,更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凝聚合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灵魂,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三本独立院校有发展周期短,师资队伍较为年轻,理论功底薄弱,教学经验缺乏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民主管理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运用“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
8、做法,集体备课,集体说课,教学资源共享,相互听课,学期中学期末和不定期的教学心得交流、经验推广等形式和制度的确立,形成确立了民主管理、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工作氛围,共同面对和探讨课程的任何问题,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这个工作理念使得我们的弱势变成了强势,我们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凝聚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学生乐意接受的好创意和好方法。 (二)整合凝练教学内容,形成专题化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需要我们备教材备学生。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理论水平,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不足;备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出课程内
9、容专题化、专题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在遵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打破章节内容安排方式,直接设定专题,5以专题设计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把专题内容与专业结合,把专题内容与社会结合,把专题内容与中外文化结合,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使知识扩散化,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思维深度和力度。比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设为八个专题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每一个专题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热点设计问题,比如在第一
10、专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题目下设立:(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2)我认识的马克思、恩格斯。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5)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和经过等子题目。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升知识的通俗性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三)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诠释原理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历史典故、经典实例等方面的内容;二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原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凝练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和社会热点和难点,设计案例主题。案例教学发挥学生为主体
11、、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教学,在方法的使用上形式多样。第一,开展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参与式和启发式教学。具体方法:(1)分组讨论与轮流汇报,而后由教师进行激励性和引导性的总结;(2)随机讨论的方法,即随时性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短暂讨论的方6法;(3)观点评述的方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重要的或者最新的学术观点,于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发表看法,然后由老师发表倾向性的看法;(4)师生对论或辩论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并就问题本身展开师生之间的论辩。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一方法的应用,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的活力,又可发现学生的思维倾向和
12、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第二,大胆尝试“师生换位式”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易理解部分完全让学生用案例诠释原理,案例形式范围不限,由每班选出代表提前准备并由教师指导,在特定时间教师组织学生集中展示,并做相应的评析。准备到展示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班级协作能力等等。 (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腿走路,实行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是帮助大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生活疑问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教学做得不充分,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分离。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考核环节,实行双学分及格制,
13、从考核目标上要求学生重视实践教学。 双学分及格制是实践教学有学时,有学分,理论学分和实践学分比例是 2 和 1 学分,参与相应学时,各取相应学分,两者结合评定课程成绩。其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开展读原著活动,写读书笔记;推荐哲学著作,读一本哲学著作,写读书笔记;拟定主题,进行一次辩论比赛等等。第三,建立实践社团。集7中哲学兴趣爱好者,建立哲学俱乐部,通过读哲学,开讲座,办活动,扩大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考核指标 考试方法改革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及格线。理论教学成绩分试卷成绩(期中、期末) 、
14、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课堂出勤、作业) 。实践教学包括教师布置的实践教学作业,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操行表现、遵纪守法情况考核结果。具体课程考核方式是方案一:实践分不算入总分中,与理论分实行双及格线制度。实践分分为及格和不及格。及格后理论分有效,实践分不及格,理论分无效。方案二:实践分算进总分中,分布为:理论分 60 分,平时分 20 分,实践分 20 分,共计 100 分。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实施,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 200 份,其中中共党员 1 名,团员 155 名,其他44 人,调查专业覆盖文理工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哲学兴趣提高了的选择率是 57%;学完该课程后,认为达到自己学习预期目标的比例在60%。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 60%的学生认可了教师精讲理论穿插哲理小故事和教师讲理论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70%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来诠释原理知识的方法能辅助学生理解原理知识;95%的学生认为有些案例交给学生来完成,这种做法值得肯定;91%的学生认为学生参与课堂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数据说明了为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通过教学的实施和检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