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古代地图背后的“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问题”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让人回味无穷、引发了无数争论的问题。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专家,他在上个世纪与诸多学者合作撰写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 ,对中国古代科技进行了全方位的勾勒,认为中同古代除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外,在很多方面都远远领先于世界。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悖论:既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如此杰出,那么为什么近代之后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突然在所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了呢?这个悖论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地图的评价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地图同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当西方中世纪时期地图绘制衰落的时候,
2、中国的地图绘制技术却不断发展,地图绘制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不仅如同西方那样很早就使用经纬度数据绘制地图,而且早在西晋就提出了先进的绘图方法“制图六体” ,唐代则出现了等高线的雏形,等等;并在历史上绘制出了大量准确的地图。不过,由此也就产生了中国古代地图方面的“李约瑟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技术那么发达,为什么到了近代却一下子远远落后于世界,从而不得不学习西方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地图的评价是否存在偏差,即:中国古代地图的准确性到底如何? 2中国古代地图的准确性到底如何? 说起中国古代地图的准确性,无论是学者还是地图爱好者,经常会提到的就是那些使用“计里
3、画方”法绘制的地图,尤其是现存时间最早的宋代的禹迹图 。不过,只要进行一些简单测量的话,就会发现这幅地图的误差是极大的。如蓬莱市(当时称“登州” )距离山东半岛最东端的直线距离大约为 174 公里,而图中所绘的方格约为 6 个,也就是大约600 里(当时的 1 里大约相当于的 540 米) ,相当于今天的 3 18 公里;从西安正北至黄河的距离大约为 700 多公里,而禹迹图所绘则为大约2000 里,相当于于今天的 1060 公里。 其实, “计里画方”只是一种绘图方法,如果绘图数据不准确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保证地图的准确。以禹迹图为例,其绘制时主要使用的数据是道路距离和八个方向(即东、南、西
4、、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道路距离可能是实际里程,不经过技术处理表现在图上就会失真;相对方向通常是大致的方位,没有实测的依据。因此, 禹迹图的绘制是不大可能准确的。 对于这一点,也许会有人说, 禹迹图是一幅石刻地图,其功能不是日常使用,因此没有必要绘制得太准确,而中国古代日常使用的地图必然绘制得非常准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古代日常使用的地图。 目前存世的中国古代地图大都是明清时期绘制的,按照李约瑟的论述,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顶峰,其中的代表是朝廷日常使用的地图。按道理而言,既然是供朝廷甚至皇帝日常使用的地图,那么应3当是当时绘制最准确,代表最先进的绘制技术的地图
5、。明代因为北方边境压力甚大,绘制了大量边防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嘉靖时期许论绘制并呈献嘉靖皇帝的九边图 。该图绢本彩绘,由 12 幅挂屏组成,每幅图纵 208 厘米,宽 47.3 厘米,拼成之后纵 208 厘米,宽约 560 厘米。该图虽然存在东、西、南、北的大致方向,但各城池之间的方向与实际情况相比差异较大。这幅地图受到了嘉靖皇帝的赞赏,在明代中后期影响很大,存在多种版本,应当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绘制得实在是不准确。 明清时期,中央朝廷对于粮食的需求完全仰赖于运河,修筑黄河、疏浚运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当时一些治河重臣都绘制有相关的地图。明代影响最大的河工图是潘季
6、驯绘制的河防一览图 ,该图现存版本主要有:收录在其著作河防一览图中的两河全图 ,保存在山东济宁河署东壁上的刻绘于万历十九年(1591 年)的全河图 ,以及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两幅绘制于万历十八年(1590 年)的河防一览图 。这些地图的特点就是完全忽略实际情况,将黄河与运河平行地绘制于一幅地图之上。这幅地图是潘季驯多年治河经验的总结,由于有着多年的治河经历,他必然掌握了详尽的绘图资料,但就技术角度而言,这幅图绘制成这个样子,实在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 城市是官署所在,空间范围不大,地理要素不多,城市地图似乎应当比上述较大空间范围的地图绘制得更为准确一些,但实际情况也让人十分惊讶。美国国会图书馆
7、藏有一幅晚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绘制的天津城厢保甲全图 ,该图纸本彩绘,纵 55 厘米,横 111 厘米;4未注比例尺,形式为鸟瞰画,方位不准确,基本上以上方为北。该图描绘了天津旧城内外及海河、南北大运河沿岸的街巷、建筑等景致。虽然这是一幅地图,但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幅图画。 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避暑山庄图 ,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纸本彩绘,横轴装,纵 212 厘米,横 382.5 厘米,未注比例尺。该图方位大体为上北下南,但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方位实际上不完全准确,也不讲求相互之间的实际距离。如果将图中的贴签摘去的话,这幅地图也不逊于画家中名家大师的手笔。 我们再看一幅皇帝亲自使用过的地
8、图。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 ,乾隆帝第六次南巡之前,地方官员曾呈送给乾隆皇帝一幅行程图安澜园至杭州府行宫道里图说 。该图为经折装,单色墨绘,前为图说,后为地图。图中详细绘制了从海宁州安澜园行宫到杭州府行宫的道路里程、途经的重要景点,以及当时乾隆巡视的重点各处的海塘工程。而所附图说,则大致说明了沿途经过的景点、寺庙的历史沿革,海塘的修建过程以及工程的险要之处。这显然不是一幅现代意义上绘制准确的地图,它更近似于皇帝沿途游览、巡视的旅游、考察手册。 上面所举的例子,是明清时期官方日常使用地图的代表。由此来看,中国古代官方绘制的地图大部分应当是不那么准确的。不仅如此,在明末和清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9、罗洪先的广舆图也是非常不准确的,将这套地图与今天的地图比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差异。这里仅举一例:广舆图北直隶舆图中京师以南部分,将应位于东安县(今属廊坊市)西侧的永清县,标在了东安县的东南。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5地图是相当不准确的,以李约瑟为代表的学者显然夸大了中国古代地图的准确性。 地图到底为何而画? 看过这些地图,一个疑问可能会浮上心头:中国古代不是很早就掌握了测量经纬度的方法了吗?的确,唐代的僧一行进行过测量,元代的测量范围更是广大。此外,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也是极高的, 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很多测量面积、高度以及河流宽度的方法,这些在各种科技史的书中也是经常提到的。 正因为如此,很多研究者也
10、就据此认定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是非常准确的。不过,掌握这些技术与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地图绘制是两回事。计算面积、高度,测量河流宽度主要是为了计算农田面积和兴修水利,经纬度的测量更多的是为了制定天文历法。至少就目前来看,我们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在受到西方影响之前,中国古代曾经为了绘制地图而进行过大范围的测绘工作,而且也没有相关的数据保存下来。 中国确实早在西晋时期就提出了“制图六体”这种先进的绘图理论,强调绘图时要使用比例尺,并提出将道路距离转化为直线距离的方法。但有趣的是,到了清代,居然没有学者了解这一方法;更为有趣的是,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地图的前言、后记中,在谈及绘图所使用的方法和数据时,都没有提
11、到“制图六体” 。由此来看, “制图六体”似乎基本上没有运用于实际。 可见,中国古代完全有将地图绘制得更为准确的技术,但是我们的先辈并没有画出准确性较高的地图似乎“准确”并不是中国古代地6图绘制所追求的目标。 那么,中国古代地图绘制者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或者换一个问法:地图到底为何而画? 以现代的观点来看,绘制地图,当然是为了准确地表示地表,从而满足使用需要。但是, “绘制地图”与“满足使用需要”之间,是否只有“准确地表示地表”这一种选项?似乎不是,否则就解释不了上文介绍的那些中国古代地图。此外,即使是在现代,地图为了满足使用的需要,在很多情况下也会“不准确地表示地表” 。比如,北京地铁车票上
12、的地铁路线图,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已经足够使用了,如果非要“准确”绘制的话,车票不知道要做成什么形状了。 另外,我们知道,驴友们经常使用的“Google Earth” (谷歌地球) ,和同为谷歌公司开发的网页版“Google Map”(谷歌地图) ,并不是一回事。Google Map 如同我们日常使用的地图,充斥着大量人为元素,如地名、疆界等,这些是实际地表所没有的;而 Google Earth 的底图则是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没有任何人为元素,只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让这一软件叠加一些人为元素。显然,谷歌认为这种“准确地表示地表”的地球照片,不能称之为“地图” (map) 。可见,地图并不是对地表的
13、准确反映,而是还需要进行人为加工的。 对“李约瑟问题”的回答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其一,地图是用来使用的,但并不一定是用来“准确地表示地表”的;其二,绘制准确只是达成地图使用目的的形式之一;其三,中国古人并不认为地图绘制的准确性具有多7大的实际意义,大多数情况下,文字加上图像就足够使用了,没有必要在绘图技术上进行太大的发展。 基于上述几点,我们对“李约瑟问题”的回答就是:显然李约瑟曲解、夸大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术和准确性;中国古代地图并不追求绘制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是,绘制准确(科技)并不是所有文明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其实是在夸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造成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突然落后的假象,因此“李约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错了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出发点就错了的问题。或许,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争论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发达的科技,因为除了科技之外,我们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在意。 以地图为例,不妨想一想:你还会收藏今天的地图吗?那些千篇一律的、绘制准确的地图有何艺术性可言?那些冷冰冰的线条背后有什么人文色彩?即使从使用的角度考虑,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时,摊开一张绘制准确的地图,面对大量的无用信息,是否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因此,我们今天的地图对于准确的追求是否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