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五.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75675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五 古代中国的 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一 考查要求: 1 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2 知道 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二 概念梳理: 1 监察机构 2 世官制 3 察举制 4 九品中正 制 5 科举制 三 练习 1 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 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C御史台 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 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2 唐代宰相的出身有进士、明经等科举出身,还有依据门第高低的“门荫”出身等。阅读下图“宰相中进

2、士出身者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 2 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科举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儒学复兴运动得到了统治者支持 相权出现了不断膨胀趋势 A B C D 3 中国历代王朝为强化统治设置了许多机构 ,下列机构或官职 属于同类职能的是 A礼部、理藩院 B枢密院、中书门下 C三司 使、同平章事 D司隶校尉、御史大夫 4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 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 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 A内外朝制、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内阁制、

3、科举制 5 ( 2015辽宁大连高一第一学 期期末 3)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A征辟制 B监察制 C科举制 D九品正中制 6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下列 言论反映察举制弊端的是 A.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C.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D.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7 清 末传教士明恩 溥 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

4、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 反映 出 科举制 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8 据史书记载: “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 ,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 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 , “ 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 。 这一变化说明了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 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 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9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

5、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 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10.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有下下考者,解任。”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是 3 A推动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B使名门望族成为最大受益者 C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益 D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11. 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阶层

6、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礼贤下士 ” 为春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B.“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C.“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D.“ 学而优则仕 ” 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12 书判拔萃科是唐宋时期吏部在诠选 (选官制度 )试判的基础上,设置的“科目选”之一。通典卷十五选举三云:“选人有格限未至 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绝,词美者,得不拘限而授以官。”这说明唐宋时期选官 A破格栓选 B吏部独断 C强调文学 D注重科举 13 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

7、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C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D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14 唐宪宗以后,尽管具有或实或虚的旧族高门背景的宰相有所增加,但依靠门荫出身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高官子弟凭借门荫而致高位的状况已成过去。这说明 A贵族失去进入上层统治机构的资 格 B以才学为标准的选官原则进一步贯彻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完成 D科举选官制度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15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

8、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 1953 人中,布衣入仕者占 55 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 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16 (2017.11浙江选 考模拟二 33)(10 分 )【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 (公元前 134 年 ),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

9、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 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 :“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3 分 ) 4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

10、举制的特点。 (7 分 ) 17 (2015金丽衢十二校第二次联考 38) 材料三 科举制度被外国人称为 “ 中国第五大发明 ” , 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 (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 ;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 1905 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 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就耳目所睹记, 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钱基博 (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

11、,若请你评价科举制度,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中国历史 史 实和学术研究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6 分) 5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五 参考 答案 115 CADCC BCBBC AADBD 16. (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 分 )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 分 )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3 分 ) 17 更注重 :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内命题,形式主义严重,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君主专制走向顶峰,而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只是忠于皇帝的奴才。 更注重 : 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吏,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尚的形成;从方式上看,追求公平、公正;从选拔标准上看,择优录用。 更注重 :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 形式,格式严整,思维缜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