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游、章三部中国文学史比较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692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游、章三部中国文学史比较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袁、游、章三部中国文学史比较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袁、游、章三部中国文学史比较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袁、游、章三部中国文学史比较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袁、游、章三部中国文学史比较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袁、游、章三部中国文学史比较研究【摘 要】文学史是人类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核心内容是阐释文学作品在历代的发展演变历程。袁行霈、游国恩、章培恒三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这三部中国文学史在史学观念、文学思想、著述精神和编写体例上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将它们做一番比较,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比较;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文学化的民族,文学在统治阶层和民间都有着无可匹敌的话语地位。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文学史的写作引起了很多专家的青睐,文学史著作也越来越多。下面我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以下统称袁著)

2、、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以下统称游著) 、章培恒、骆玉明二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 (以下统称新著 )做一比较。 一、三部文学史的整体比较 袁著在总绪论里从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入手阐释了一些比较深刻的文学理论,他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分为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 3 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 3 世纪至 16 世纪) 2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 16 世纪至 20 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 三古七段说虽然是前人提出的,但明确的写入文学史却是袁著的首创,这可以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史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袁著一个最大的特点。 袁著、游著都是以朝代更替作为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即所谓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如此分法使文学发展史与政治变迁史印合,讲述起来确有其方便和相当的合理之处,但弊病也很明显,即有意无意地使文学史成了政治史的附庸,不能更好地反映文学自身的擅变规律。 新著毅然抛弃历来惯用的王朝分期法,而采用将古代中国文学史分为上古、中世、近世三大段,在中世文学(从秦至宋末)又分出发韧、拓展、分化三期,在近世文学(从金末至晚清) 又分出萌生、受挫、复兴

4、、徘徊、擅变五个阶段。虽然上古、中世、近世的提法是参考了国外史学和某些前人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经验,但具体的解释却是全新的,尤其重要的是这样分期和整部文学史的理论体系是密切相关的。 新著的导论对此作了清晰的阐述,把划分每一个时期的理论依据人性与审美意识的发展、文学美学特征的表现,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也就把文学史分期的知识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把知识和理3论、学术和思想作了很好的结合。 ” 袁著文辞比较生动,资料比较丰富,作为教材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作为文学史他的理论性过强,文史结合的不是很紧密,文学的发展给人以架空之感。游著将文学的发展与国家的兴亡、历史的变迁紧密结合,从一个国家的兴衰引出文学样式的发

5、展。如春秋战国的纷争导致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又导致了诸子散文的发达;楚国历史的发展促进了楚文化的丰富性,后期的衰亡又导致了屈原作品的特点等等,主线明确,条理清晰,文史结合使文学理论不再枯燥无味。章著在这一方面也是以史为基础,史中出论,史论结合。不过章先生认为:“形式对内容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即形式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内容,而形式是指包含体裁、风格、气韵等的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形式。 ”新著是根据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印证来探讨中国文学的发展的。 游著逻辑性很强,他从诗歌的发展追述到散文的发展,设身处地的从那个时代人类所具有的特性阐释了诗歌和散文发展初期的特点。例如游著在论述上古神话时,认为最初的原始人不

6、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主观意志随意改变,常常把诗歌当作咒语来用,发展到后来才开始崇拜自然,因而产生了神话。在这一点上,章著和游著很像。章先生在写新著时,一直贯穿的一个原则是“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 ,在全书的论述中,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章先生把这设定为衡量艺术成就优秀与否的标准,阐释的空间变得非常丰富。而游著在这一点上相对差一些,对此没有做系统的整理,也没有章先生所认识的这么深刻。袁著在这点上根本没有论述,他只是认为文4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相联系,没有从人的本性这一点上去讨论,这是袁著较缺乏的一点。 二、三部文学史各自的优点 每一部文学史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7、袁著的优点是: 第一,袁著在每一卷书的后面都附有文学史年表 , 文学史年表虽非文学史正文,但也是本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大事年表的形式,是本书的一个创举,一大特色。 第二,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袁先生编写的文学史中也充分显示出了这一规律。如在谈到散文的发展时,作者从人物形象的刻画入手,写出了散文的发展是一个从易到难,从分化到整合的过程。刚开始的散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很少对某一人物进行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是通过行动、对话来表现,发展到后期才对人物形象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8、这对于后世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袁著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作品考察的较为详细,对于其中不确定的作品论述的也比较理性。如史上历来对屈原的招魂是招谁之魂说法很多,作者认为其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并在后面的注释中作了很多解释,使人信服。 第四,袁著对一种新的文体进行论述时,先与之前的一种旧文体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做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体的演变过程,也对文学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5游著的优点: 一是游国恩先生在每一编的前面都加了概说,最后又进行了总结。在概说中,主要谈论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中引出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在小结中,对这一时

9、代的各种文体进行了概括,使读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学史知识。二是对文学思潮的发展做了适当的论述,使文学思潮与文学发展紧密结合。三是从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论述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章先生主编的新著的特点: 第一,着重于写古今文学的联系与传承。例如,在论述明代高启的诗歌时常与鲁迅先生的作品作对比,角度新颖,使人真切的体会到古今文学的一脉相承。 第二,在写每个朝代文人的作品时,侧重于将前代和后代相关联的作品作对比,从小处着手,把握整个文学史的变迁。例如,写杨基的作品时与清初的王士禛作对比,写刘基的作品时与前人所写的诗歌作对比,分析他们的异同。 第三,在论述文人的作

10、品时,将文人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际遇紧密的结合起来,使人深切的体会到文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深意。例如,在论述杜牧时写道“当种种人生失意向杜牧袭来而令他深感无奈时,诗人曾企图以精神放旷来寻求超脱,如他的九日齐山登高这是一首自我抚慰的诗,但却充满了苦涩。 ”新著总是以这种人性的思想来论述作品,使读者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对于很多文人并不是一味的称颂,而是从其作品出发,对其6有褒有贬。例如对于杜甫的评价,既肯定他是唐朝后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毫不避讳的指出了他的局限,即认为“杜甫诗歌切近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努力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他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诗人个体意识削弱

11、和对于国家依附意识加强的现象。他在封建时代得到诗圣这样一种带有浓厚道德意味的尊称,除了他的人格和诗歌成就的因素, 也还有其他因素起了作用的。 ” 三、三部文学史各自的不足 三部文学史的优点都很突出,但是其不足在三部著作的比较中也是有一些的,袁著的缺点是: 第一,对一些词语的运用不是很精确,刻意求新求深。例如在第一卷第 147 页中有这么一句话“泰山刻石其词庄严,其体精深硕大” ,“硕大”一词表示高大、肥大、巨大、正大之意,用来形容文体似乎有失切实准确,这样的词在书中还有很多,读来晦涩难懂,有待商榷。 第二,对古代各类文体及其渊源的介绍论述的不全面。各类文体的兴衰过程及彼此之间的渊源流变,是中国

12、文学史发展变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由诗经到楚辞,由楚辞到汉赋,由汉赋到唐诗,由唐诗到宋词,由宋词到元曲,由元曲到明清小说,这其间是否有着某种规律可寻,相互之间又有着哪些联系和异同?对于这些问题,袁著论述的不够全面。游著的缺点是: 第一,对于一些作品的论述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如对孟子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7之通义也。 ”一句认为“他不但把劳心和劳力对立起来,而且强分高低,为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制造借口” 。 第二,对于某些文学形式的发展写得比较片面。例如,在汉代乐府民歌这一章中对民歌的分析只从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入手,写的较为片面。而袁著在论述这一章

13、时,先从西汉、东汉的乐府机关入手,使读者对汉乐府民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新著的缺点是: 第一,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侧重于从主要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而没有从整体上对文学发展的演变进行论述。例如在明初诗文的厄运和台阁体的兴起这一章中,侧重于对高启、刘基和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对台阁体的发展演变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论述。游著、袁著则对每个朝代的主要文体都加以论述,思路清晰,整体全面。 第二,对某些作家作品的评价似欠妥当。书中论及明中期历史小说时称:它们“是书商为了适应民间了解历史知识的需要而草率地编写出来的” 。所述虽为事实,但此语已涉及对那些作品的评价,故又似欠全面。四、结语 这三部文学史著作都有其各

14、自的特点,但我认为他们共同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只抒写了汉族文学的发展,没有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史的撰写不仅仅应该注意到汉族文学的发展,也应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从整体上概述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8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2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 3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4 马世年.人性眼光,史家情怀中国文学史新著评介J.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07). 5 孙逊.关注学术前沿 熔铸众家之长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J.文学遗产,2001(03). 6 郭英德.沿袭与创新的互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读后J.中国图书评论,2001(01). 7 李道英.一部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学史教材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J.中国高等教育,1989(03). 作者简介:甄惠娟(1989.12- ) ,女,甘肃定西,西北师范大学2011 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先秦两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