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牵线 不解之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8306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代牵线 不解之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时代牵线 不解之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时代牵线 不解之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时代牵线 不解之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时代牵线 不解之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时代牵线 不解之缘摘 要: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人们日常休闲、学习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社会生活的进步催生了艺术形式的不断变革。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运用语言和文字来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表现情感和再现生活;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是因技术进步而发展的,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一点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电影被称为一门综合艺术,并不意味着电影是其它艺术门类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所蕴含

2、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文学不同于电影,文学是用抽象的事物来反映现实,而电影有着与文学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它是从抽象事物到具体事物的过程,由此可见二者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表现自我。 关键词:文学作品 影视艺术 联系 差异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108-03 一、引言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为电影提供了素材和结构,电影为文学提供了视觉和情感,二者完美的结合造就了无2数优秀的影片。文学名著伴随一代代人的阅读和成长,其悠远厚重的意义世界,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普遍价值和审美意趣。广泛的读者群体为电

3、影培养了潜在的观众,而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影,也以丰富的影像和全新的理念,不仅重现且丰富着文学世界,也拓展了文学名著对普通大众的影响,唤醒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意愿。文学因电影而得到普及,经常会伴随着“影视热”而形成“名著热” ;电影因文学而具有品味,使得电影不仅仅具有大众娱乐功能,而且在深度与高度上具有了文化思考的价值,带来了双赢效果。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名著和电影资源开始超越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形成文学资源与影视改编的全球化共享。从文学名著到电影精品,文学丰富了电影的内涵,提升了电影的品位。但与此同时,电影娱乐化、大众化的文化品格和消费诉求,亦存在消解文学意义的隐忧与缺憾:影像削弱了文字的

4、内涵,堵塞了文学的想象空间,更多地走向商业化、大众化、媚俗化,甚至在大众娱乐的驱动下,还可能损害文学名著作为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成为转瞬即逝的快餐文化。因此,一些文学名著拥趸者,甚至是文学作家本人,开始坚决反对自己心仪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他们批评电影改编是对文学作品的肆意歪曲和残暴扼杀。不过,我们不能否认,文学名著改编为电影作品,是电影艺术家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进行的二度创作,既蕴涵着原著的思想内涵,又体现出电影编导的对原著的理解和全新的艺术创造。笔者认为,文学与其对应的电影改编,是一种共生双赢的艺术创作,正如电影理论家博亚姆指出:“最优秀的电影改编就是对原作最仔细的阅读,因此它不仅仅是艺

5、术,3也是有意义的评论。 ”所以说文学滋养了电影艺术,而电影艺术又丰富了文学阐释。 二、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文学作为电影存在的前提,以至于有人称文学是电影的母体。电影回归自身的过程本身也是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交流过程。在电子媒介一统天下的今天,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代替了疏离,或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是它走进了电影。可见,二者的交流必然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文学和电影同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有很密切的关系。文学的产生要远远早于电影,而电影却是近代社会才产生的,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可是在仅仅百年的时间里,电影却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甚至连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受到电影的深刻影响,使

6、文学彰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电影更像是一种通俗文学,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电影使文学从艺术殿堂上走了下来,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个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的时代,很难指望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纯文学的作品。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一个强有力的事实就是,原先拥有大批读者的文学作品渐渐地失去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风光,读者对于纯文学性的书籍的喜爱程度愈发下降,更多的人选择看电影,看电视剧。这伴随而来的可能就是社会变得更加浮躁,甚至某些专家学者也被浮躁的气氛所影响,很难静下心做自己的文学研究,更谈不上静下心来专注写作了。 尽管拥有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和电影都是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

7、加工,达到启迪大众的目的,它们深层次的追求都是通过自己独有的4方式来表现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从这方面来说,二者又具有共通性。所以大家会看到好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屏,成为观众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电影把属于知识分子的“专利权”也给了普通大众。 另外,电影又可以看作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影视化翻译” 。但是电影并不能真正取代文学的地位。文学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浮躁的社会气氛下很难产生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而现代电影逐渐朝着商业化方向转化,其中的文学性不断地被冲淡。有人甚至觉得在视觉文化充斥世界的当今时代,电影似乎取代了文学作品在文化当中的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文学作品对电影

8、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如文学创作的经验、文学的诗意化语言、文章结构的设计构思等等;而电影对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将读者渐渐变为了观众,并且这一过程本身也是需要借助文学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文学与电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原因。 总的来说,文学与影视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共同推动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更多可供拍摄的题材,使电影讲述的内容朝多元化发展,同时电影的拍摄也使其原著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使其受众面更广。文学与电影之间共同发展的关系决定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使文化更加多元化,让艺术真正进入千家万户。 三、文学与电影的差异体现

9、1.表达差异 文学和电影起源的不同就决定着他们从根本上不可能被对方完全取代。电影不做文学的附庸,文学也不做电影的奴隶。5但是他们仍旧不能离开彼此,只有相辅相成的发展。首先,文学作品用文字和语言来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想象性和间接性,而影视作品是由声音和画面构成其艺术展示,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其次,文学作品大多是以时间为主线的平面叙述,而电影则是以空间为主线的立体叙述。当然不难看出,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得以相通的根源就在于二者均属于叙事艺术。 从文学作品对影视艺术的影响上来看,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最早都是从文学作品当中借鉴引申而来,至于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情节、故事、人物等要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

10、被保留且进一步发展。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中外名著纷纷被搬上荧屏,如飘 、 傲慢与偏见 、 简爱等这些世界文学名著均被拍成了电影,还有山楂树之恋等最近两年热映的影片。当然,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电影性的场景,这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容易理解。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影视艺术不断成熟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从而日益丰富着自身的叙述手段。 2.感觉差异 “距离”的概念在文学作品中是指读者与其欣赏对象之间的感觉距离。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就是强调

11、距离对于文学永恒的重要性,他认为距离是美之所在,并且这种存在之美是永恒的,或者说这种永恒之美就存在于距离。 “艺术旨在使人感觉6到事物,而非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乃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于把握,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既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电影以其逼真的形象展示来表现作品,这使得我们对于立体化的人物和真实性的生活有种触手可及的错觉;而文学之美,则美在含蓄,它借助语言文字以及千变万化的修辞手法,将确定的对象不确定的摆放在人们面前,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理解人生,这种意境与存在的表现是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以感知和领悟的。但是由于每个读者

12、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出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同一形象也可能是形色各异的,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文学作品正是基于这种恰到好处的不确定性,催生出读者“挖掘式”的审美快感。所以,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源自现实生活且超越理性批判的沉淀,就是距离存在之美。虽然影视艺术自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但其声色之美,形象之真等固有特点都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学那种含蓄的韵味。在当今视觉文化的大力冲击之下,文学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许值得重新思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文学作品的想象之美和互动体验不可能也永远不会被影视艺术所取代,这也正是文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同时也是文学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

13、固保其“真、质”的关节所在。 四、文学与影视交相辉映 现在有许多文学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更加受欢迎。比如,风靡一时的影片乱世佳人就是维克多?弗莱明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拍成的电影,现已成7为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经典爱情片。这既是一首人类爱情的绝唱,又是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多方面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作者通过艺术的放大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其中蕴含丰富的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使得这部电影的问世同这部小说一样备受追捧。 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理?狄更斯所著的远大前程也被多次搬上荧幕。这部由大卫里恩导演的孤星血泪不

14、仅真实地再现了 19 世纪英国社会的人情风貌,而且在原著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的电影技巧,在文学作品影视化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影片开头小男孩皮普与逃犯在荒郊野外相遇的场面,在世界电影史上一直被奉为经典。 还有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四大名著”等文学经典经过影视化改编,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这些改编自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成为国人公认的影视经典,被誉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 五、结束语 文学与电影,表达形式一为文字、一为影像,二者各有不同的结构要素、表现方式和美学原则。然而,尽管它们表达方式各异,但艺术本质与精神却是相通的它们本质上都具有诗性智慧,都是通过体验而感

15、染和浸润心灵,通过审美而启发和提升思想。可以说,诗性智慧,是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文学作品的叙事功能,恰与电影的叙事功能相契合,文学性本身,就是电影艺术的一大特色。诗8意性追求与文学性表达,成为文学与电影之间内在的完美契合。 在当代,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改编成影视剧,而影视剧也被改编成文学作品。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史,不难预见,在融合共生的主流背景之下,文学在电影的刺激之下,必然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也必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总之,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需要,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奇洋. 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J. 科技资讯. 2011(29). 2赵宪章.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 江海学刊. 201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