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中改善民生思想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853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中改善民生思想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中改善民生思想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中改善民生思想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中改善民生思想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中改善民生思想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中改善民生思想研究摘要:邓小平重视民生问题,认为民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邓小平将其民生思想融汇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去,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将中国社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成为社会稳定理论的精髓。 关键词:邓小平 民生思想 社会稳定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百姓生存和发展的大计,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邓小平始终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相联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理论。 1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1.1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内涵 狭

2、义上讲,所谓民生,民就是百姓;生就是生计。广义上讲,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中国的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所以,恢复生产,保证人民群众吃饭的问题,就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随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物资的匮乏,生产力的低下等等,仍然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定2一系列的政策,使得中国百姓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好转。 1.2 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与民生思想的关系 有利于政治局面

3、的稳定。邓小平把政治的稳定和民生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1邓小平利用政治手段对民生问题进行保护性的干预,使得民生问题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得到了有效及时的解决。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邓小平狠抓经济,以经济为载体,在经济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 “大多数共产企业的生产秩序有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由于工作调整、就业增加、住房增加,也开始逐步有所改善。 ”2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经济的增长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百姓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秩序

4、的稳定。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满足其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 “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 ”3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而且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1.3 研究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示研究意 义 理论意义。第一,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是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将“民本位”的思想渗透到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体系之中。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即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部分,又与其它的理论部分联系紧密,相互依存,互相渗透。第二,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5、理论依据。邓小平以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将民3生思想与中国发展相联系,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突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目标,迅速增强中国的经济活力,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科技等水平。第二,有利于社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平衡, “代际”公平,维护社会秩序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邓小平“以民为本”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注意协调人民内部的

6、矛盾,使民生理论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的根本手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生产关系中人的发展因素。邓小平把是否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标准之一。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4社会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直接影响民生问题是否能得到根本解决。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最高级的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提高到一个相对高的状态。 2.2 改革开放是改善民生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它改变了中国以往的“闭关自守”的经济模式,

7、引领中国迈入了全球化的商品经济之中。 “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5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打开国门,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4中,给中国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面提升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真正体会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3 共同富裕是改善民生的最高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它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 “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集中优势资源拉动优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通过优势地区的经

8、济活力辐射周边地区,带动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链等形成规模经济,从而达到地区之间优势资源的整合,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2.4 社会稳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 社会稳定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它捍卫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劳动成果。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7社会稳定保证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协调,利用国家政策和法律等手段,保证人民群众有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且确保了社会经济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获得劳动成果的积极性。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提升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从全方位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启示 3.

9、1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掠夺无产阶级的财富,无产阶级必须起来反抗,来保证自己的生活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5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仅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8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不仅为了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是满足最基本的生产需要。马克思主义关注无产阶级的物质利益需要,就是马克思主义早期的民生思想,这成为邓小平民生思想的雏形。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两大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之路。中国社会主义最具特色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兼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社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维护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百姓的切身利益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之中。 “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

11、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10当百姓个人理想得到满足,人民安居乐业,使得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同时,在这种状态下,增强了百姓的生活信心,积极的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从而又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3.2邓小平民生思想的重大启示 有助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光靠国家的政策调控是远远不够的。6“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11发动群众,经常与群众沟通,

12、努力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的智慧来处理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具体需要联系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可行措施。中国的改革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那就是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在社会全方位的改革中,将民生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12我们的每一项改革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优化各个领域的资源,从而使资源优势互补。提升整个社会生存的标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13、,在社会的制度完善上和人的自我约束力上达到一个空前先进的状态。创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邓小平民生思想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重要的意义。 “真正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地当然还是要依靠积极的、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 ”13满足百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百姓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百姓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其自觉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并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信任感,并对自己和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民生思想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7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13. 2

1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246. 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16. 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250. 5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71. 6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73. 7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8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P489. 9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35. 10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55. 1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42. 1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71. 13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254. 作者简介:钟俊生(1965-) ,男,辽宁沈阳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行政管理学博士;宋博?(1982-) ,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