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青年白领“过劳死”现象的社会学解析【摘 要】近年来, “过劳死”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这一现象在青年白领群体中的蔓延态势,更是令人感到惊讶错愕。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工作福利三个层面分析了导致青年白领“过劳死”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从社会解压机制、企业责任意识和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反思,寻求缓解“过劳死”现象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青年;白领;过劳死 一、 “过劳死”在青年白领中的蔓延 曾几何时, “白领”一度是让青年群体十分羡慕和向往的职业阶层,它以福利好、收入高、职位稳定而著称。在西方发达国家, “白领”一词的含义与“蓝领”相对,白领们大多是具有良
2、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同时他们也是个性独立、追求时尚、品味高雅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领阶层在别人眼中的光鲜靓丽转变为无奈的自嘲, “这个月工资又白领了” 、 “压力山大”等则是对当代白领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尤其是近些年来,青年白领阶层由于过度疲劳导致猝死的悲剧屡屡发生, “过劳死”现象逐渐年轻化、向青年白领群体蔓延的态势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过劳死”一词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时2间过长、心理负担过重而造成的工作者亚健康状态甚至导致其猝死的现象。这一概念并非是临床医学上的专业术语,而是属于社会范畴。它最
3、早源于经济昌盛时期的日本社会,因此,日本曾一度被认为是过劳死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但据有关数据的统计显示,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每年过劳死的人数高达 60 万人,中国已经远远超过日本,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压力之国”和“过劳死”大国。 近年来,25 岁华为员工加班导致猝死、37 岁清华大学讲师倒在讲台上、23 岁女白领由于胃溃疡而过世、上海 25 岁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浙江电台 25 岁女主播心脏病突发猝死等等事件的发生,这些都毫无疑问的表明青年白领阶层中发生的“过劳死”现象俨然成为了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对“过劳死”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社会政策范围内也并没有针对“过劳死”现象提出
4、明确的政策和保障,因此,青年群体“过劳死”现象势必将影响我国社会的长足发展。 二、是什么导致青年白领“过劳死” (一)客观的社会环境导致社会焦虑 焦虑,大多是包含着忧虑、焦躁、忐忑不安等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焦虑多出现在心理落差大、无法驾驭局面、太多选择机会和重大不确定的条件下,主体内在的感受到力不从心又无法放弃的一种状态。而社会学层面所考量的社会焦虑不同于一般的焦虑,是由于社会环境中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学者何怀宏认为,这种社会性的焦虑是某一特殊社会或时代的产物, “它是一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神焦虑和不安”。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某种程度上也意味3着社会成员原本
5、所熟悉的各种生活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大规模的转变,并且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年白领群体更是如此。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物质追求,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取向、愈发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的重重压力,让本该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直呼“郁闷” 、 “纠结” 、 “压力山大” 。青年群体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有增无减的竞争压力,他们一方面担心失业、害怕被沉重的生活负担所淹没,另一方面又渴望发展、追求名望,迫于生存发展、就业、财富等等多重的焦虑,他们只能不断的寄未来的希望于现实的工作, “职业上有了发展,挣得更多了,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安全感” ,
6、是很多新时期白领的内心写照。 (二)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亚健康”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学者汪业周认为,市场经济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它自身“双刃剑”的特性。现代社会逐渐抛弃了小农社会落后、古板、单调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巨大的物质便利,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真正的具有了现代性质,而生活方式的变迁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曾强调,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生活方式病是 21 世界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 ,而“亚健康”状态则是生活方式病的前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亚健康”一词随处可见。尤其是青年群体常出现的这种精神
7、萎靡不振、情绪低落、烦躁、抑郁、焦虑、疲惫的状态也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根据苏联学者布赫曼的说法,所谓亚健4康状态,就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下降的一种生理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亚健康状态实为非健康状态,它极有可能诱发多种疾病,严重时还会导致“过劳死”的发生。在这个人人能感受到危机感、风险感和失落感的社会中,大多数青年人,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和梦想。在这个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他们在工作中也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有白领对于自己的生活调侃
8、说“每天就是坐在电脑前处理各种资料,动也不动一下,盒饭是我的午餐,咖啡是我的饮料,每天像极了一部机器,等到休息的时候我只想一动不动的宅在家,运动已经远离了我的生活” ,而对于饮食他们也是“习惯了快餐、零食、咖啡这些食物,好吃不贵还便捷” 。正是这种“累到极致自然宅” 、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严重缺乏体力劳动的生活方式最终成为青年白领的健康隐患。 (三)工作是否为他们带来福利 学者肯布莱克默(Ken Blackmore)指出了工作与福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工作本身来讲它是有助于提升人类福利的,因为工作意味着获得报酬,这些报酬正是失业或其他方式所无法企及的;同时工作可以提高人们在心理上的幸福感
9、,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布莱克默也指出,工作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存在着消极意义,工作并不一定总意味着是好的,甚至是“剥夺个性的过程” 。反观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人人都渴望成功、急于成功,渴望追求名望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尤5其是青年白领群体更加急切的渴望将未来的种种收益折现到眼前。而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错乱、社会文化的断裂、工作内容的单调乏味、职场中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人们所背负的过高期望值等,这些都为工作者带来更加巨大的恐慌与迷惘。 米尔斯曾在他的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提到“工作的异化”的含义,“工作的异化意味着一个人牺牲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去挣活下去的钱” 。实际
10、上,现实中的人们正是如此。对于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很多人都表示“我们也想趁着年轻,多出去欣赏欣赏美景、旅旅游,也算丰富一下人生的阅历,但是一想到结婚买房子、未来生活的花销,而且一些同龄人已经升了职,顿时就感受到了压力,也就没有时间去享受了。 ”总而言之,对于这些青年,他们只能在工作当中才能寻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尽管他们是不得不这样做。 三、 “过劳死”现象的社会学反思 青年群体本该是朝气蓬勃、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一代,其中的白领阶层更可谓是“精英” ,然而这些人却和“过劳死”看似毫无关系的词联系到一起,不免让人感到惊讶错愕。我们应当看到,青年白领“过劳死”的发生,一部分存在个人的生理、心理因
11、素,但社会大环境引发的“焦虑” 、 “抑郁” ,加班文化中表现出的企业责任的缺失,以及政策、法律范围内对于劳动者保障的不健全都不容忽视。 首先,建立健全社会解压机制,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焦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表现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高品质、高标准生活的期望和向往,由于现实和期望存在的极大差距而使社会大众出现6恐慌。对于焦虑心态的缓解,并不意味着降低人们的生活指数和对未来的期望,而是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努力,避免更大程度的焦虑。对青年群体而言,要改变以往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培养平和、稳定的心态应对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注重自身的心理调节,缓解压抑情绪。此外,建立完善的社会解压机制,
12、例如建立完备的社会民生保障机制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使其更加人性化,建立娱乐解压场所以满足民众需求等等。同时注重发挥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提倡和谐的生活方式。 其次,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职工的健康权益。青年白领“过劳死”现象的发生,企业作为员工的雇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有很多企业标榜“甘于奉献” 、 “为企业创造最大产值” ,使员工产生误导,认为只有兢兢业业的为企业倾其所有,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忠诚。华为公司的“床垫文化”引得国内外哗然,这种被企业认为是精神象征的文化观念,实则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上海市员工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显示,焦虑
13、、失眠、记忆力减退的现象发生在越来越多的上班族身上。2006 年人才蓝皮书中也明确指出,我国有七成左右的知识分子,正在面临“过劳死”的危险。可以说,这些日夜发挥脑力劳动的白领们,耗尽了时间和精力,挣得是真正的血汗钱。但对于某些特定的职业来说,加班更是常态,例如从事 IT 职业、广告策划、医生等职业,“朝九晚五”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因此,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改变用人之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企业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维护企业员工的健康权益,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 7最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职工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实行 8 小时工作制。
14、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总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企业提倡“用最少的人力、花费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工作” ,可以说完全忽视了职工的身体健康,但对这种超时加班的限制问题,我国仍然缺少相应的具体规范和法律措施。尤其是对待职员“过劳死”的问题上,更加突显了制度层面的缺失。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政策体系内,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说明“过劳死”现象,因而“过劳而死”的员工也无法取得任何应有的赔偿。因此,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工作者福利,保障其合法权益是我们预防“过劳死”现象以及“过劳死”责任认定和承担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司汉武.青年群体的社会焦虑及成因分析J.青年探索,2010(6):71-74. 2 汪业周.社会转型期现代生活方式的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00(5):35-42. 3 林婷.青年群体亚健康现代化与人类生存危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24-27. 4 美肯布莱克默,王宏亮等译.社会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4-108. 作者简介:王茜(1989- ) ,女,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11 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