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档案编研在构建“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作用刍议摘要:通过介绍“城市记忆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档案记忆观视野下,档案编研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进而论述了城市记忆工程”为档案编研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并就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档案编研城市记忆工程档案记忆观文化传播 随着近年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城市记忆工程”的启动,档案学界对这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学科的工作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研究,内容涉及其起源、进程、方式和意义等诸多方面。 “档案记忆观”的形成,为档案界担纲“城市记忆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城市记忆工程”的成
2、果,要通过档案编研工作得以落实,这为档案编研工作从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1 “城市记忆工程”需要档案编研工作的支撑 1.1“城市记忆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 (1) “城市记忆工程”的理论基础 档案与社会记忆具有天然的联系。前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布莱邦早在 1950 年的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就指出,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记忆”一词用于文献遗产保护,源于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MoW) ,这项工2程旨在采取及时行动以确保世界文献记忆不再受到损坏和丧失。2004 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
3、档案大会将“档案、记忆与知识”确定为大会主题,有力地推动了档案记忆观的形成和发展, “档案记忆观”开始逐步成为档案界常用的学术关键词。档案记忆观认为,社会记忆属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从社会记忆的角度观察、研究档案现象,可以为档案界保护过去、记录现在、服务未来的实践活动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馆长弗朗西斯?布劳认为, “档案正在成为理解、恢复和表达社会记忆这一挑战的中心问题。而社会记忆也成为看待历史的新模式,它超出了档案的范畴,因为它是从情景的视角来证实过去。档案学正在发生一次文化上和学术上的转移一从历史的角度狭义地建构过去转向根据社会记忆广义地建构过去。 ”为保护和传承社
4、会记忆,各种“记忆”成为业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如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区域记忆、专业记忆等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城市记忆工程”正在是这一历史环境下诞生的一个研究专题。 “城市记忆工程”是指以城市历史发展轨迹为线索,收集并形成反映城市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开发,以保存城市记忆、提高城市软实力、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文脉支持为目的的文化活动。 (2)我国“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活动 “城市记忆工程”在我国境内的开展,表现出民间最初推动、政府支持、基本由档案部门作为实施主体并联合图书馆界和文博界等合作推进的格局。业界一般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著名作家冯
5、骥才先生于 1994 年底在天津发起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行动视作“城市3记忆工程”最早的民间行为。 2002 年青岛市档案馆实施的“城市记忆工程”示范作用明显。随后多个城市积极跟进,根据自身的城市发展轨迹、历史文化底蕴开始启动本城市或地区的“城市记忆工程” 。2007 年由中国档案杂志社和上海市档案局共同在上海主办的“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被视作这项工作的标志性事件。此后,众多文献对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现状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其中郭红解的对“城市记忆工程”的考察和思考一文介绍最为详尽。 1.2 档案编研为“城市记忆工程”提供专业化支持 档案编研是“城市记忆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文脉的传承、区
6、域文化的传播、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是“城市记忆工程”的目的和着眼点。 “城市记忆工程”中,征集和抢救文献资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存,更是为了开发利用以体现其价值。时光无迹,岁月留痕。真正发挥“城市记忆工程”的作用,还需要档案编研工作将城市发展的时光切片进行加工,以体现这项工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档案编研在为“城市记忆工程”提供理论支撑的同时,档案学在实践层面所体现出的专业特长更是为这项工程提供了诸多有益工作经验,正如丁华东所言, “文件内容挖掘和展示的技能,这是我们在长期档案编研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研究中积聚的技能和知识,包括档案的展览、档案的汇编、档案图片选编、档案的网上公布等” 。 2 “城市记
7、忆工程”为档案编研提供了 新的工作切入点和发展空间 42.1 档案编研工作有利于梳理“城市记忆工程”的工作成果 各地“城市记忆工程”的启动阶段,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体现城市地方特色的档案征集方面。 “城市记忆工程”的前期成果主要着眼于记录城市变迁过程中城区“硬件”面貌的变化,与之对应,编研成果也多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杭州市档案局近年编辑、出版的杭州古旧地图集 、 百年经典杭州等文献就是以该市“城市记忆工程”实施过程中征集到的城市记忆素材为基础完成的编辑成果。上海市档案局馆整合市、区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关南京东路、淮海路等十大名街和陆家嘴、徐家汇、豫园等十二个街区的照片档案信息资源,考证、编制了含
8、有 2862 张形成于不同时期图片的上海著名街区变迁图片专题目录 ,进而汇集出版了上海名街精装图书,书中记录的上海著名街区的历史风貌,不仅能使公众追思城市文化的变迁,还可以为现代化城市街区建设提供历史的启迪。武汉市江岸区档案馆围绕江岸区旧城改造项目编研的江岸城市记忆工程城市建设风貌篇 ,在该地区召开的“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大城市旧城住区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受到与会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体现了档案编研成果在城市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环境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学科国际学术会议中受重视程度。 2.2 档案编研成果有助于提升“城市记忆工程”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的“城市记忆工程”进行持续观察,我们发
9、现“城市记忆工程”的着眼点由最初的追寻和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逐步向城市文化的保护和文脉的传承方向拓展。青岛市“城市记忆工程”一期项目于 2006 年底基本实现,形成了主要街道、城市村庄、优秀建筑、5风景名胜、居民小区、古遗址、里院建筑、名特优产品、河流、建设项目等 1752 个项目的 2 万多分钟录像档案和 2 万张照片档案,在国内率先形成了规模化的城市面貌档案库。青岛市档案局馆随后将记忆的视角拓展到城市的文化、社会生活等新的领域。这是“城市记忆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编研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力推手。 “城市记忆工程”实施过程中抢救或形成的文献材料,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档案编研成果除具有
10、存史、资政功能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体现出的文化传播功能格外受到业界和社会的重视。档案编研能够挖掘“城市记忆工程”成果中深邃的文化内涵,出版可读性强、能被更多受众接受、社会影响广泛的编研成果。这既可以使公众受益于档案编研成果中体现出的民生信息,又有利于档案部门找准编研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提高档案编研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方式 3.1 以需求为导向确定编研选题 各地“城市记忆工程”抢救、收集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档案编研如何基于这些档案资料确定符合公众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选题十分重要。新形势下,服务民生、突出区域文化的特殊性,是档案编研参与“城市
11、记忆工程”的侧重点。从公众的需求出发确定档案编研选题的思路要胜过从档案信息资源出发确定选题的策略。在具体确定档案编研的选题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迎合百姓需求,如将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重要社会活动、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作为档案编研项目,在档案宣传和社会影响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世博会期间,上海浦东新区档案局主编6的旧忆新说:上海世博园区地名备忘录从地名的角度反映上海地名故事留下的对上海世博园区乃至海派文化的永久记忆。2012 年 6 月北京档案部门针对民众对北京古老文化特别是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追思,与文博系统合作推出了“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这些都是以“项目需求”为平台确定档案编研选题的优秀案
12、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3.2 通过联合编研的方式优化工作成果 联合编研是以档案部门为任务主体,与相关部门、机构及个人合作组织、开发、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编制档案文化产品的新的编研形式。“城市记忆工程”是个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资源互补、协调合作、共同推进。为避免编研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档案部门在与文化、宣传、文博、旅游、规划、住建等部门合作的同时,还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民间团体、出版单位的合作,建立适合本城市特点的合作、互动、共赢的保障机制,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出文化品位高、地域特色浓、品牌效应好的“城市记忆”编研出版物。如上文提及的上海和北京档案部门的“城
13、市记忆工程”编研成果,均是多个部门合作的成果。 3.3 依靠网络编研提升“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效 网络环境可以提高“城市记忆工程”多部门的合作效率,数字环境可以为档案信息的获取、存储、开发、服务、传播方式提供便捷,数据库技术可为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技术保障。 “城市记忆工程”获取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过程中的信息检索、7存贮、开发、共享和网络编辑效率大为提高。编研成果的出版周期缩短、成本降低。另外,利用网络发布编研成果并及时获取受众的反馈,为传播“城市记忆工程”的相关成果、扩大“城市记忆工程”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 3.4、突出文化内涵促进“城市记忆工程”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基。一个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既是其历史的积淀,又是其发展的潜力所在,体现着这座城市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记忆工程”激活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档案编研从中起到了活化档案信息的作用。档案工作记录文化行为,档案编研工作本身更是一项文化活动。基于“城市记忆工程”的成果进行的编研工作,在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具有引领这个城市文化走势、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