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拾荒者群体城市生活调查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970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拾荒者群体城市生活调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南京拾荒者群体城市生活调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南京拾荒者群体城市生活调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南京拾荒者群体城市生活调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南京拾荒者群体城市生活调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南京拾荒者群体城市生活调查研究【内容摘要】基于南京市两个垃圾场拾荒者的实证调查,对城市拾荒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他们的工作生活和衣食住行都比较恶劣,在生活方式上还存在着较明显的类乡村特征。最后对如何改善生存境遇、进行权利争取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拾荒者 社会分化 底层 拾荒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一个职业,拾荒者的出现可以说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城市垃圾的增多与增值、国营回收系统的崩溃,正好给他们创造一个就业、获得收入的机会。据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的数据,仅在北京市,2000 年拾荒者数量大约有 10 万人,通过进一步差点函调方式,发现在全国 70 座城市中,拾荒者数量大约为 230

2、万人。由于这一群体处于底层社会的“底层” ,生活于城市的边缘角落地带,往往被公众忽略,垃圾场拾荒者更是如此。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拾荒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本研究对象是垃圾场拾荒者群体。这一群体活跃在各个垃圾场周围,甚至将垃圾场所在的城市郊区形成了“垃圾村” 。为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笔者对南京市的水阁垃圾场与轿子山垃圾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 水阁垃圾处理场,位于南京江宁开发区水阁行政村,设计库容量为240 万立方米,使用年限 15 年,是南京市目前最大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2场。2007 年开始,其拾荒权利被私人老板承包,非雇佣的拾荒者不能随意入内拾荒。 轿子山垃圾处理场,位于南京市

3、江宁区其林乡窦村,于 1992 年按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标准新建,占地面积 420 亩,设计库容量为 150 万立方米,使用年限 15 年,至今尚未被人承包。 从使用年限来看,它们都已超期使用,但经过改造和新填埋地的启用使得它们的使用期限已经大大延长。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实地研究,充分运用观察与无结构访问技术,笔者在 2010 年 10-12 月之间在克服各种困难后,成功访问了 9 位拾荒者,水阁垃圾场的 1 位环卫所工作人员和 1 位拾荒者管理者) ,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表 1 被访者基本情况 二、拾荒者工作与生活 1.群体概况。从两个垃圾场建成投入使用开始,最早的一批拾荒者就

4、已经存在了,他们从事拾荒的缘由主要有三个:本地村民为获得收入、在城市中未能找到工作不得不加入、从外地垃圾场流动而来。之后的拾荒者则主要通过第一批拾荒者的地缘与亲缘等传统关系网络加入其中。随着南京市生活垃圾逐年增多,拾荒收入不断提高,加入到这个群体的人员规模也不断扩大。 从人员的来源地构成上看,水阁拾荒者主要为四川人,轿子山拾荒者除本地的窦村人之外,还有安徽涡阳县、颍上县、淮南市人;从年龄构成上看,大部分是 40 岁以上中年人。从性别构成上看,男女比例大致3相当,差别并不明显。 从职业特征上看,有职业拾荒者与半职业拾荒者之分,水阁垃圾场基本上是常年在垃圾场工作的,是职业的受雇佣拾荒者;轿子山垃圾

5、场中的大部分是职业的自雇拾荒者,另有少部分笔者称之为半职业拾荒者,他们在农忙时就回家种地,农闲期间则来南京拾荒。 2.工作。拾荒者的工作时间比较长,从早晨第一辆环卫车将垃圾拉进填埋场开始直至傍晚最后一辆倾倒完垃圾都属于工作时间,一天 10-12小时。他们在捡拾垃圾时都需要使用一把两齿耙工作工具,水阁垃圾场的还另需背一个背篓,用来装所捡的废品,捡拾完之后可以当场卖给承包方。轿子山垃圾场只有少部分拾荒者带着背篓,大部分都开着三轮自行车、三轮摩托车、板车和小型汽车等,这些工具方便他们将废品运出去贩卖或者储存。整个垃圾场卫生条件极差,每当风吹过,到处飘扬着各种颜色的垃圾和灰尘,特别是充斥的那股臭气熏天

6、的气味,在下风向的人几乎可以被熏晕。在这样的条件下,拾荒者却没有一丝防护措施,甚至连基本的口罩和手套都不戴。 笔者记录了编号 SG-3 的这位拾荒者的工作过程:开工后,她先找到离垃圾倾倒处大约 10 多米远的一小块空地,铺好由一块破布组成的垫子,然后带着两齿耙和背篓去拾取垃圾,每当垃圾车将垃圾倒在垃圾场中,她就和其他拾荒者一起围成一个圈迅速将有价值的垃圾捡拾放进背篓,捡拾完后无价值的垃圾被推土机推到垃圾堆边缘填埋,30 分钟不到,她的背篓装满了,就回垫子处将垃圾分类并装袋,各类废品逐渐达到了一定量就将回收的废品卖给承包方的现场收购人员。在水阁垃圾场中,拾4荒者可直接将垃圾卖给承包方;而轿子山垃

7、圾场尚未承包,拾荒者都是自雇作业,他们收集的废品出售途径有三种:卖给现场收购者、运出垃圾场卖给周边废品收购点、运至某处集中起来等收购商上门收购。 从回收的垃圾和废品价格看,轿子山拾荒者大部分都等收购商上门收购,价格就会随着收购商的报价而变动。在调查之时酒瓶子为 9 分/斤,卖不出去则当碎玻璃卖,更便宜了;饮料瓶 2 元/斤;垃圾包装袋 1.4 毛/斤;塑料薄膜 1.4-2 元/斤;废铁按质量几角至 2 元不等;废铜几元至20 多元不等;其他的如废旧电子品则价格不定。实际上,废品的收购价格是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而不断调整的,被承包的水阁垃圾场中拾荒者的废品出售价格略低。 从工作收入上看,受雇作业的水

8、阁垃圾场工作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如果工作时间较短,一天也就四五十元,整天工作下来,能达到一百元。轿子山垃圾场拾荒者为自雇作业,废品的出售价格相对较高,一般来说一天工作收入能达到 100 多元。 3.衣食住行。从衣着上看,他们都没有固定工作服装,都自带破烂衣物从事拾荒。由于环境的极度恶劣,他们每次拾荒回来都要洗澡和换洗衣物。这些衣服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由于沾上驱之不去的气味而丢弃。 水阁垃圾场拾荒者集中居住在垃圾场里的由承包人建的低矮的砖瓦房中,位于距离 2 号垃圾填埋地东南方向 300 米处。轿子山垃圾场的一般都租住于垃圾场周围的村庄中,其中租住在窦村的居多。还有部分住在自己搭建毛坯房内,这也是

9、早期拾荒者的居住方式。 5由于垃圾场特殊的环境造成了大气、周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日常生活用水都是由市区自来水厂提供,种植的蔬菜也因土壤变质使得蔬菜变苦而不能食用,不得不放弃自给自足的想法,各种食物都需要从市场购买。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迅速下降,各种病痛都接踵而来,一些种类的癌症高发,轿子山垃圾场所在的窦村也被称为“癌症村” 。 4.类乡村属性。拾荒者群体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却显现出了类乡村的属性,与城市的特征格格不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认同。他们大都集中来自于同一个地方,通过地缘和血缘关系,形成了一些松散的群体,他们有共享的方言系统和生活

10、习惯容易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在面对压力时很容易产生联合倾向,地域认同较为强烈; (2)空间共有。这在水阁垃圾场表现的最为明显,拾荒者都居住在承包老板提供的一个相对狭小空间中,整个居住区就是一个公共空间。造成空间共有的原因一是地域认同,二是房屋与空间物权属于垃圾场承包人,他们都没有空间处置权,共享就成为空间使用最有效的方式; (3)熟人社会。熟识的拾荒者经常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打牌、分享食物,他们之间的互助很常见,拾荒者本身也比较享受这种生活氛围,也就维持了相对活跃的公共生活,这在水阁垃圾场表现得更为明显; (4)对城市的认同较低。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较多拾荒者在城里人面前有比其他外出务工者更

11、为强烈的自卑感,受到的社会排斥也更为严重,他们除了出入于垃圾堆、废品站,就呆在家很少出门,不愿意6和市民打交道。 三、结语 在发展中国家,拾荒者从事的是一种非正规的资源回收行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由于技术含量很低,他们多是很难就业的无技术农村中年人,由于工作与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折磨。生理上,工作环境的脏乱差,疾病是他们摆脱不掉的噩梦;精神上,其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前途且一直被城市市民所排斥,受到的歧视更为严重。因此说拾荒者是在求生存而不是生活,他们是处在一种底层的生存生态中。 在这样底层生存生态中,拾荒者之间又充斥着各种冲突和抗争,这不仅是一种抗争性政治

12、,也是一种抗争性生存策略。抗争性政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这里表现在拾荒者与政府以及外部城市社会的互动中;抗争性生存策略长时间为学界所忽视,本研究体现在拾荒者群体内部的冲突中。 这种抗争从某种程度上讲何尝不是一种沦陷,拾荒者中虽不是人人都有但也绝非个人事情,这是群体的沦陷,是拾荒者由于资源的匮乏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和相互倾扎。两个拾荒者为了争夺一个纸片也能大打出手,这样的画面在那里从未停止。对抗强者的弱者们是最容易结群的,然而在拾荒者中发现,对待他们自身弱者们也是会结群的,特别是对外地拾荒者而言,在面对各种压力时,他们更容易自觉地组成松散的帮会形态。孙立平认为,底层的沦陷是整个社会沦陷的一部分,并且底层沦陷比整个社会沦陷的速度更快、程度更深,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资源来7抵御这个沦陷的过程。这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这个时代深思。 参考文献: 1郭江平.对拾荒群体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9):150-153. 2葛蓓蓓.城市拾荒农民工的地位及其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2):152-155. 3李宇飞.城市拾荒者J.今日中国,2003(5):54-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