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妻子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971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陪读妻子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陪读妻子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陪读妻子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陪读妻子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陪读妻子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陪读妻子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摘要:近年来国留学人数不断攀升,陪读群体作为留学副产品却一直未受到重视,本文关注的美国华人群体 F2 签证陪读妻子的身份认同,运用访谈法收集资料,援引拉波夫(Labov)的叙事分析方法分析数据。通过对陪读女性对身份认同和身份构建自述的分析发现,叙述分析在解释叙述者的所说所言的意义之外,同时也重在揭示叙事中所隐含的有关社会价值观、社会背景等信息。 关键词:陪读妻子;身份认同;Labov 叙事分析 “身份”和“认同”均来自于英文词 Identity。关于身份认同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偏重于对社会认同的心理活动层面,而社会学偏重于社会现象的一致特性(比如身份、地位、利益和归

2、属) 、人们对此的共识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Tajfel 将社会身份定义为某人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这一身份对于成员来说,在情感上和价值观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Tajfel,1982:24)不同的认同建立在不同的社会身份的基础上。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提出了七类认同:对直接亲属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雇主的认同、对主人的认同、对势力强大的征服者的认同、对社区的认同、法人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认同。 (科尔曼,1990)由此可知,身份都随着社会角色的改变而改变,即身份是建构的,是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Marchand,Parpart,1995:85)建立在身份基础上的社

3、会认同,包括2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 以往的研究认为陪读者,尤其是作为妻子的女性陪读者对于自身身份的确认和安置,往往强烈的附属和从属的意味。 (李亚平,2011)很多同主题的文学作品(原志,2003;王周生,2001,等)也都将女性陪读者刻画为追求独立却又不得不依附于家庭的角色。身处异乡的女性陪读者对于自身的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体验,她们如何构建身份,并有着怎样的身份认同?本文通过从身份建构的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拉波夫(Labov)的叙事分析方法,对“陪读妻子”的身份建构进行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美国华人 F-2 签证

4、陪读女性群体。笔者首先通过熟人网络同身边符合这一条件的亲友交流(选定亲友作为访谈对象是基于熟人之间更有利于引发即席、自然地叙述个人经历的考虑) ,根据陪读时间长短、受访对象叙述性表达能力等因素,我对访问对象的进行了筛选,最终选定王作为研究个案。王,女,QH 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曾经拿到英国 M 大学的录取通知,后放弃留学机会,选择同男友结婚前往美国陪读。她与 2010 年获得 F-2 签证,当年 8 月与丈夫一同前往美国。 本文通过定性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在收集资料阶段,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构建” )第一手资料的

5、一种研究方法。(陈向明,2000:165)在起步阶段为“开放型访谈” ,笔者不设定任何预设性的问题,鼓励被访者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访谈 5 位陪读女性,3全面了解陪读群体的生活体验。之后,笔者制定针对性较强“半开放型访谈”提纲,对选定个案王进行深度访谈,引导她讲述作为陪读者的生活经历,人际交往以及个人感受等方面。由于本项研究的目标群体和研究者在地里空间上的距离所限,因此采用网络沟通软件作为访谈工具,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获取研究资料。 在数据分析阶段,笔者主要采用 Labov 的“叙事分析”法对。叙事是再现或重述过去经历的一种方法,这种重述是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语句进行的,其时间顺序与

6、实际发生的时间相吻合。 (Labov,1972)拉波夫将理想化的叙事分为六个部分:(1)概要(Abstract) ,即对故事的总结或评价;(2)定位(Orientation) ,即对地点、时间、人物或情境;(3)复杂的行动(Complication) ,伴随冲突或转折点的一系列事件或情节;(4)评价(Evaluation) ,即暗示故事的主题,反应叙述者的观点、态度和信仰;(5)解决方式(Revolution) ,事件的结果;(6)结局(Coda) ,叙述结束,将叙述与现实联系起来。 (Labov,1972:362-370)拉波夫认为,在叙述分析过程中,评价范畴十分重要,并将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

7、内部评价:“外部评价”指叙述人中断叙述,明确地说出其观点,或者通过叙述人以及其他人物的解释性话语,与其他人的谈话,叙述“评价性行动”等诸多手段;“内部评价”指通过出现在句子内部的词汇、语法手段来实现。 (Labov,1972:370-378) 二、叙事分析框架下的个案 (一)叙事结构分析 叙事结构分析主要采取波拉夫分析框架的范畴来展开,着重分析其4内容和社会文化的境况。叙事材料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访者前往决定去美国前对 F2 群体的了解和刚刚去美国后,身份迷失阶段的经历和体验,第二部分是被访者如何面对处境,采取行动构建身份。 (见表 1) (二)叙事评价的功能分析 1、外部评价在被访

8、者叙述经历过程中,常常会中断对发生多的事件进行重述,已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这种评价有时是叙述人有时是直接明显地表达对所述事件的评价,有时是通过本人的感慨,有时是针对其他参与者原因本人的评论,有时又是用出自他人之口的评论来标明自己的态度。 (项蕴华,张迈曾,2005) “他人之口”被访者陪读者最初的印象,是源于在陪读者论坛、博客上看到了一个共同的呼声“当 F2 是需要勇气的” 。受访者援引他者的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一般人很容易理解为什么 F2 会是苦逼的。 ”她从论坛上得到的信息是, “很多女人是放弃了在国内混得不错的工作岗位”。陪读群体在赴美前有着稳定的工作或较高的社会地位,放弃这一切意味

9、着她们成为“牺牲者” ,赴美后的生活是“悲壮” 、 “默默当托” 。 自我评价 被访者在赴美前和赴美后有着双重的自我评价。赴美前,她对自身情况评估后,认为“我还很年轻,我还没有小孩,我要在美国读书比她们容易很多,我没什么可牺牲的” 。但在赴美后的社会交往中,她的自我评价却发生了改变。赴美前的多重社会身份,而赴美后社会身份单一使其自我认同也随之转变。如,当大家互相介绍时, “忽然间,我没有专业没有学生证,更不用说我在什么社团喜欢干什么” ,被访者的身5份马上被浓缩为“他老婆” 。专业、学生证,象征着一定的社会身份,被访者作为陪读失去了其他身份,以某一种带有依附性的社会身份出现,自我认同自然与以独

10、立个人的身份有所不同。被访者对这样的境遇感到“失落” 。被访者又谈到“有一天有人问我你也是 QH 的?我无言以对。接下来一句话无论他说不说我自己心里都明白了你怎么也沦为 F2了 ”被访者和与她交流的人共享着他们对“QH”和“F2”这两个符号的共同理解:QH 是国内顶尖学府,QH 毕业的同学必然是学科里的佼佼者,应当是独立的、有能力的身份;相反 F2 则被认为是无能的,依赖性的,从属性的身份。两种身份间存在矛盾,被访者对自身身份认同出现分裂。2、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包含在构成叙述核心的叙述句中,拉波夫将各种勇于内部评价的词汇语法手段细分为:强调成分、比较成分、解释成分和情态成分。 强调成分,如被访

11、者在回答成为陪读者的原因时用到了“前所未有地确定” 、 “如此幸福”等,这里的形容词或者副词起到了强调被访者作出选择前的心理状态,这对赴美后被访者作为“妻子”身份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重复使用近义词,如“幸福” 、 “快乐”等也都有着强调的作用。 比较成分,间隔年(take a gap year)对王的外国朋友来说稀松平常,因此被访者反思“为什么不能自由一点,洒脱一点?为什么别人都在做这个的时候我也要做?为什么我不能放慢脚步多想一想再走?”比较成分把已经发生的时间的注意力转向对可能发生的时间的暗示,这是对叙事的一种间接评价。通过被访者对自己一些列的反问,作者将间6隔年内化为自身应当拥有

12、的一种生活态度。被研究者多次强调“感性的选择” 、 “快乐幸福的选择” ,因此她并未对“妻子”身份不满,而是对从过去的多重社会身份转变为唯一社会身份而感到焦虑。 解释成分,主要在于修饰所述时间,如“拿 F2 跟拿旅游签证是一个感觉,是我的 gap year,也可以想成是我们的蜜年 ”被访者将签证比作“旅游签证” ,将 F2 的生活作为她的 gap year 和“蜜年”在于解释她做陪读的真正原因在于“放慢脚步所想一想再走” ,也就是说,被访者并非将陪读作为长久的生活方式,在身份上也并非长久保持陪读的状态。 情态成分,表达叙述人本人的情感、态度,如“我相信我会快乐,会幸福。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13、 ,表明了被访者的性格特征和体验感受。在做 F2 的时间里,叙述者虽然在社会交往方面遭遇挫折,但在私人生活方面依然保持较为积极的心态。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运用 Labov 的叙事分析框架对被访者的叙述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主要得以下结论: 第一,陪读女性在陪读过程中经历了多元社会身份中某些身份的缺失。从 F-2 签证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 F-2 签证持有者不可以在美国工作的,因此在国内作为社会人的妻子们,由于文化或语言上的不便以及签证上的要求,不得不与社会某些层面脱离,将“妻子”身份作为唯一社会身份。这样身份的缺失不免会引起陪读者的“失落感” 。 第二,作为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人,在追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不会7满足与“陪读妻子”这单一的身份。处于对家庭或感情的执着追求,很多陪读者对陪读妻子有着较为积极的身份认同,将这种身份的生活视为开启未来生活的中途驿站,并在作为“陪读妻子”的过程中,将社会交往拓宽到丈夫的交际圈之外,从而丰富自己社会身份。 第三,通过叙事分析框架,我们发现叙述者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和语境下对身份的动态建构过程。话语不仅表现出叙述者的生活体验,是揭示了叙述者的某些社会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