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哲学精品课两面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998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哲学精品课两面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哲学精品课两面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哲学精品课两面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哲学精品课两面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哲学精品课两面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哲学精品课两面观摘 要: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理念,它和专业的精英教育理念是互补的。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基于黑龙江大学哲学专业本科精品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哲学精品课包含通识教育和专业精英教育这两个目标。在哲学本科教育中要避免两个误区,既要强调哲学教育的专业性,又不能把它直接等同于研究生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精英教育;哲学精品课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88-02 本科哲学专业精品课建设是新时代综合大学哲学教育的一个新尝试,本文试图结合黑龙江大学哲学专业本科实验班开设的哲学精

2、品课的实践,对本科哲学精品课的目标及内涵进行初步探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是近年来世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本科哲学精品课的目标及内涵,对这个问题提出我们的一点思考。 一、通识教育和专业精英教育的互补关系和现实处境 通识教育是一个来自于西方的古典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以文史类课程为核心,以阅读古典著作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完整的人” (the whole man) 、 “饱满的人” (well-rounded person)为主要目标1。在 20 世纪,通识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发展,以美国为例,很多2一流大学建立的“核心

3、课程”体系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模式,内容不仅涵盖人文科学,也涵盖自然科学。核心课程被分为几个大类,学生必须在其中选择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分有六类:一是外国文化,二是历史学,三是文学与艺术,四是道德推理学(伦理学) ,五是自然科学,六是社会分析。核心课程的分类大体呈现出以人文类为主,自然类为辅的特点。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识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对人性本身和人类社会的了解自然占据核心位置。 从专业教育的目标上来看,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是以培养各个理论学科领域和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实践领域的专家和精英为目标,低层次的专业教育是以培养各种相对容易掌握的谋生技能为目的

4、的专业教育。本文探讨的专业教育,主要指高层次的专业精英教育。 通识教育和专业精英教育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二者各有各的功能目标。一方面,每个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都必须擅长和精通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能是面面俱到的“全才” 。因为在高度现代化的 21 世纪,知识的数量已经超出了个体能够掌握的极限,前现代时期达?芬奇式的精通多学科的天才学者已经不可能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专业分工体系,通过各专业人才分工协作来推进人类知识的进步和实践能力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急剧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由于高度发达的分工体系使得每个人乃至每个专业领域都无法涵盖人类知识的全部图景和内容,使得“隔行如

5、隔山”的现象愈演愈烈,人们越来越为自己的专业性思维所限制,已经难以超越自身的局限,全面地3思考关乎人类社会整体命运和人类文明走向之类的大问题。而且,专业思维的另一个误区,是不同专业之间相互隔绝,会阻碍交叉性学科的产生,而后者恰恰是与创新型思维互为因果的。创新型思维必须突破学科壁垒,有了创新型思维,就会促进交叉性学科的产生,而交叉性学科的产生也会促进创新型思维。所以,通识教育在这个时代不应该被遗忘、被边缘化,而应该加强。 中国近年来的大学改革中,也把通识教育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这种改革的理由和国外略有差别。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学教育沿袭苏联的办学模式,以专业教育为主,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

6、所需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首先,从原来的计划性比较强的专业设置,转为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但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比较快,而大学的专业计划调整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再加上一些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更新较慢。所以,一些紧跟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其次,市场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功利化色彩,导致一些传统的“冷门专业”不受用人单位重视,而且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学位高消费” 。第三,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长,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处于一种数量上的“大跃进” ,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这种种因素导致专业教育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

7、 有鉴于此,中国一些高校开始进行通识教育改革,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大学课程体系内设置通识教育模块,或设置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机构。第一种通识教育改革的思路是以复旦大学的书院制4为代表,其通识教育改革走在全中国大学前列,它把一年级本科生新生编入不同的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然后再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它把核心课程分为六大模块,即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课程由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知名教授等担任主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形成了经典导读、助教制度、小班讨论、多元考核、网络互动等富有特色的教

8、学模式。第二种通识教育模式就是独立学院模式,以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等一系列学校为代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首先,通识教育部门和其他专业学院并列,学生可以从其他学院的高年级学生选拔。其次,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精英人才为主。如果说第一种模式的重点是“拓宽知识基础,塑造全整人格” ,那么第二种模式的重点在“打通专业壁垒,塑造学术大师” 。 上述两种通识教育改革的模式主要是在国内一些一流大学中实施的,而在其他的综合性大学中,通识教育改革基本是模块式的改革办法,即把“公共必修课+全校性的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并行不悖。这种通识教育改革模式只能说是一

9、种不完整的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改革力度如何,完全看各个学校是否重视,课程体系是否完备2。如果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则这些学校有可能按照上述两种模式来改造自己的课程结构。现有的这种模块式通识教育模式是否可以成为第三种可行的模式,则有待于观察研究与实践。 二、哲学精品课的两面性 黑龙江大学哲学专业开创于 1958 年,至今已经有五十余年的历史,5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素养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国内大学的哲学院系之中属于中坚力量,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哲学理论人才。从 2004 年开始创设哲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实验班,至今也有十年的历史。在历史悠久的哲学课程基础之上,建设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

10、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专业基础课程在内的哲学精品课体系。哲学精品课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主,但又同时面向全校开放,这一点又带有通识教育的功能。 根据哲学精品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哲学精品课教育切勿掉进两种误区。第一种误区,是按照培养学术大师的标准教授课程,特别强调课程的学术性,讲课和辅助教学手段务求专深。这种误区起源于错误地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不仅容易导致拔苗助长,而且也混淆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区别。第二种误区则是尽量地按照非哲学专业的标准,通俗易懂地进行讲授,而忽视了哲学课程的专业性,这种误区不经常发生,但是也值得警惕,因为我国的大学教育历来都是强调专业性,对于大多

11、数教师来说,通识教育理念都是全新的,原有的全校性选修课被很多人理解为无关紧要,按照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这个误区源于对通识教育的误解。通识教育本来就不等于通俗易懂,而是强调不要限于狭窄的专业思维,并不等于完全不进行任何专业探讨,只是探讨的方式和目标有所不同而已。 在笔者看来,本科专业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还不能等于研究生的学习模式。研究生的学习目标是以学术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以严格的学术论文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本科阶段的学习虽然也有学术论文,但是6这种学术论文并不一定要求有特别强的学术性,实际上,哲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还很难达到真正的学术创新,因为哲学专业的特点,博士阶段才能谈到真正的学术创新,本科生

12、的学术训练还远远达不到可以进行学术创新的水平。本科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应该是鼓励和推动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研讨,教师多布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大课堂和课后的讨论和互动分量,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以此摆脱传统的“上课抄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总之,本科专业的哲学教育还是以课程为中心,精品课的任务并不直接以科研为任务,而是促使学生习惯哲学思维,而并非直接把培养学术研究人员作为第一目标。所以哲学精品课的内容切忌太深,而是重视初步的哲学思维训练,核心是围绕着“哲学家提出了什么思想,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思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什么意义和启示” ,即了解哲学知

13、识背后的“所以然” 。与之相比,研究生的哲学教育的核心则是掌握“纯技术”层面的论证方式,并对哲学思想提出自己的论证,两个阶段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从另一方面看,本科哲学精品课的讲述方式又不能过分地讲究通俗易懂。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追求一种百家讲坛式的方法讲授哲学课程,就是哲学通识教育了。笔者发现,电视学术讲座基本集中在历史方面的内容上,因为历史学的特点是通过“讲故事”来总结历史规律。但是哲学教育的特点又不能简单地用讲故事作为载体。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的视频公开课公正 ,就会发现他在讲课过程中虽然也举了大量的实例,但他的课程的核心还是通过举例子来进行思7想的论证,而这恰恰是英美

14、政治哲学界擅长的论证方式,并不是像历史学那样“讲故事”3。实际上,离开哲学论证而片面追求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可能并不适合哲学教育。 总之,笔者认为,哲学精品课同时具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所以我们把哲学精品课放在哲学本科一二年级,并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是有道理的,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够为优秀的哲学专业学生(乃至其他专业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为日后在学术道路上深造做准备,也能够为广大青年学生接受初步的哲学知识,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可能为中国普通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涌.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11. 2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育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3桑德尔.公正M.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