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生死观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12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儒家生死观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早期儒家生死观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早期儒家生死观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早期儒家生死观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早期儒家生死观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早期儒家生死观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摘要:早期儒家对生死有着深刻而又理性的认识,其生死观在当今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促进学生进取心的形成。其次,它能够端正大学生对生死态度,珍惜生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再次,它能够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身心健康。最后,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自己的命运,正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我国高校的生死教育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同时也可以吸取早期儒家的生死智慧这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早期儒家;生死观;生死教育;作用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频繁发生,随之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国高校的生死

2、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生死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高校的生死教育国内外发展状况迥异,国外比较发达,国内相对薄弱,国内仅有一些医学专业开展死亡教育课程,还未曾普及。在目前的环境下可以从传统儒家的生死观入手,在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儒家的生死观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促进进取心的形成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死亡价值取向,就一般人而言逐利是人生的目标,早期儒家有着更高层次的死亡价值取向。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孔子的眼里死亡要以道德品质、国家2利益为取向,为了成就“仁”德,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值得。这种愿为实现道德品质而

3、死的观点亦为后儒所接受,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孟子看来,为取得“义” ,舍弃生命也值得。荀子也认识到君子会为“义”死,他说:“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 ”“畏患而不避义死”是说君子虽畏惧祸乱但不会回避为义而死的壮举。荀子的这种“不避义死”的思想与孔子“杀身成仁” 、孟子的“舍生取义”说一脉相承。早期儒家这种死亡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复兴、民族独立及自身追求的道德品质的实现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在民众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进取心的行成。目前自杀已经成为

4、国内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业、感情、就业等方面压力大等。可以说多数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他们对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将自己的生死与所追求的价值观念正确结合起来。有些大学生仅仅因为情感、学业上的挫折就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令人惋惜。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的过程中借鉴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使他们将个人的追求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认识到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或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惜牺牲性命才值得,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尽量减少大学生自杀的可能性。 二、端正生

5、死态度,珍惜生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3面对生死,人们总会有个态度,一般来说“贵生恶死”是人们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早期儒家认识到人是天地间最尊贵的生灵, 孝经?圣治说:“天地之性(生) ,人为贵。 ”可见天地之间唯有人的生命是最尊贵的。荀子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又指出人的生命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拥有道德品质。同时早期儒家认识到生与死是一个自然过程,死亡无可避免,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生”的方面。 论语?先进上记载子路与孔子这样一段对话:“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邢?疏曰:“鬼神及死事难明又语之无益,故不答也。 ”由邢疏可

6、知, “死”之事难以明了,论之无益,故孔子很少谈论死亡问题。早期儒家认为死及死后世界不可认知,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生”的层面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诚如子贡说的那样:“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对待生死,要认识到生死是自然规律,要珍爱生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同时大学生也应该谨慎对待死亡,认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不必太过在意,克服对死亡带来的恐惧心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树立对生死的正确认识。 三、提升身体素质,有利于身心健康 早期儒学十分注重对生命的保养,提及一些切实可行的养生之术。孔子认识

7、到若使生命延续下去需要对血气加以节制,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虽然认识到养生需要对血气加以节制,4但孔子对养血气的具体方法并未深入探讨,郭店儒简则在此基础上将儒家的养生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唐虞之道说:“节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 ”1(P.157)本句是说根据体内血气运行的实际情况,保养生命(通过模仿动物的各种动作或类似舞蹈的动作导引体内的血气,使其通畅不壅塞)达到本应长寿的状况,使生命得以延续下去避免夭亡的危险,保养生命而不至于受到伤害。2荀子亦提及养气,他说:“扁善之度

8、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 ”彭祖长寿的原因在于他善于导引血气。荀子认识到养气的方式有二:导引血气及以礼治血气。仅就延长寿命而言,导引血气的效果要优于以礼治气。荀子认为“治气养心之术”3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以“礼”治血气。总之,随着儒学的发展,儒者们更侧重心理及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养生,郭店儒简中还被推崇的“导引血气”说在孟子、荀子那里则不被重视甚被忽略,而养心说则被发扬光大,成为儒家养生说的一大特色。孟子指出:“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认识到人心喜爱以礼义为代表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对人心而言如同肉对口腹一样应该愉快地接受,这体现出孟子以道德品质养心的思想倾向。荀子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9、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荀子主张通过守“诚”之道来养心。至于守“诚”的具体方式,荀子认为应该用“仁”与“义” ,他指出只要能够诚心坚守仁爱,仁爱一定会显现于外,使人改过迁善;诚心坚守义,事情就会有条理且容易,能够改变人的恶行。 养心在完善人的道德生命的同时亦会促进身体5健康。早期儒学认识到有德之人本应长寿, 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虽然认识到有德之人会长寿,但其中的原因未能言明,对此邢?说:“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 ”

10、邢?指出有仁德的人本性安静,能节制自身不正常的欲望因此能够长寿。董仲舒又云:“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董仲舒指出具有仁德之人会内心清净、平和,不贪婪,以此养生则多会长寿。早期儒学主张以道德品质养心,养心在使内心产生道德品质的同时亦能节制人的欲望进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大学生们的体质却在下降。有报道指出 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缓慢下降。据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 ,7.57%的大学生不吃

11、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又据学者针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有身体和精神疲劳感、运动不足感和生活压力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吃早餐、不喝牛奶,有挑食习惯;大学生吸烟率和饮酒率均低于前人的研究结果。 ”3相较于身体层面的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大学阶段正是人的心理成熟期,由于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值得关注。甚至有人因为心理压力大而自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进行早期儒家养生观念的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身体层面的养生(例如通过各种体育锻炼)与心里层面的养心6(例如通过各种恰当的心理引导)结合起

12、来,在提高体质的同时积极促进心理健康,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四、掌握自己的命运,正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 命运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体,对人的生死穷达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此,孔子指出君子应该知命,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但如何才能“知命”孔子却未曾提及。命运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常人无法掌控。人虽不能掌控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命运面前无所事事,相反却能不断完善内在的道德品质,体认“人道” ,正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 。孟子提出“正命”与“立命”说,他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认为生死由命运

13、决定,这种客观力量人不能左右,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是“知命” 。人应当“尽其修身之道而死亡”即在道德实践中死去,这正是由“知命”而达“知行” ,可称之为“正命” 。孟子又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在命运面前能做到的只能是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待际遇的来临,这才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式。死于岩墙之下或桎梏之刑则未能“尽道而死” ,不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式。荀子也曾提及“知命”与“知行”问题,他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知荀子认识到知命的人不会怨天,无论身处何种际遇都不应放弃修身(对道德品质的践行) ,修身过程中即

14、便不能“遇命”也不应埋怨。荀子的“知命者不怨天”与郭店儒简的由“知命”而达“知行”以及孟子的“正命” 、 “立命”说是一致的。对命运的深刻认知使得早期7儒学对人生有着更加准确的把握,如果际遇未到也不会怨天尤人,身处困境亦能安贫乐道;一旦际遇来临,则会把握机会从而飞黄腾达。 大学生要认识到命运具有必然性,非人力所能改变。命运又具有偶然性,在命运面前,人虽无能为力,但不能听之任之,要把握命运,认识命运,做命运的主人,诚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知识改变命运” ,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过程中去造就属于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生命增加一笔浓厚的色彩。 总之,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在当代高校的生死教育过程中仍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可以帮助当今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克服他们的人生中的生死烦恼,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2刘伟.郭店儒简养生思想刍议J.前沿,2011, (9). 3黄玉山等.中国大学生健康状态与生活行为的调查研 究J.体育学刊,2008, (5). 责任编辑:房 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