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是一片叶子乔叶的名字,曾经长时间占据着读者和青年文摘等一些杂志的版面,有多少文学青年被她笔下的痴情男女打动。乔叶这个名字,曾几何时,是一味与青春期有关的中药。那些少男少女就靠着她这味药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或抵抗来自青春期的某种消沉。这一次,乔叶在海南留下了她的只言片语,也是那样地充满散文家的独特情味。 乔叶的散文生活 和作家乔叶在郑州瓦库茶馆喝茶,一进门,便看到那留言墙上乔叶的话:我是一片瓦。是写在一片瓦上的,显得格外的活泼。我便纠正她,说:你应该写在一片树叶上,只一句:我是一片叶子。 她欣然接受。 果然,去海南参加著名作家“走进阳光地带”笔会,签名时,乔叶在自己的名字后面,画了一片小小的
2、叶子。仿佛那一片叶子,在纸上会生出一篇署名乔叶的散文来。 乔叶以写散文出道,那些躲在生活烟尘灰烬里的细节,在她的笔下复活。她的名字,曾经长时间占据着读者和青年文摘等一些杂志的版面,有多少文学青年被她笔下的痴情男女打动。乔叶的这个名字,曾几何时,是一味与青春期有关的中药。那些少男少女就靠着她这味药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或抵抗来自青春期的某种消沉。 作为散文家的乔叶,以细微而持重的笔墨介入生活。在现实生活中,2有一半的时间,乔叶的确也是属于散文的。是的,她现在的一个身份是散文选刊杂志的副主编。 生活的一半是庸常的,那么,如何逃避这庸常的生活节奏呢?乔叶的选择是旅行。 多年里,乔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那
3、些温度的差异让她内心的维度一点点扩大。她的散文开始从细微多情的小感悟里跳出来,她也开始用后视的眼睛来观看生活。 乔叶喜欢散文里的“散” ,比如她喝茶,并不拘于某一味茶汤。对于乔叶来说,铁观音有铁观音的好,祁门红茶有祁门红茶的好。这些好必须在不同的时候进入她的生活,她才能完整地说出好的不同。又比如,她并不是一个外向的人,但是,遇到文学的话题,又或者和文学相关的话题,她也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她的认知。 更多的时候,乔叶是一个好听众。仿佛,她有一股安静的力量,让你有欲望对她讲述你的所观所感。 如果一起聊天的人超过三个,乔叶多是坐在那里,看着对方的眼睛,做一个倾听生活的人。她有这样的能力。作为一个优秀的听
4、众,她时不时地插话,会将对方讲述的欲望全都打开。 有一次,和乔叶一起,几个人在茶馆里喝茶,听另外的作家讲见闻录。仿佛讲述停止了,四周传来低沉的弦乐,话题停下了,时间便觉得慢了下来。每每这时,乔叶会突然扔过来一个问题,于是,那位讲述故事的人,不得不接着刚才未完的话题,又一次,将大家的注意力凝聚过来。 3作为散文选刊主要栏目的策划者,乔叶将自己多年来的散文生活全都倾倒在了这本杂志上,比如,她将散文选刊重要文章的篇幅加长了不少。几乎每一期,都会有篇幅较长的重量级文字被她发现。生活怎么可能只有风花雪月的小份心灵鸡汤呢,一定还会有布满灰尘的长途跋涉,以及将沙粒都吞下终于成为珍珠的人生痛切。 乔叶的小说生
5、活 乔叶的小说创作起始于她工作的变化。 乔叶原名李巧艳。 “之所以把笔名取作乔叶,是因为在我们当地农村乔叶和巧艳的读音很相近。 ”乔叶说, “你叫我什么都行,反正我听起来都是一样的。 ” 1972 年,乔叶出生在焦作修武县李万乡(今焦作新区李万乡)杨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童年的乔叶跟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是在农田里、麦场上奔跑玩耍中长大的,而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小丫头喜欢读书,哥哥、姐姐上学用过的教材和课外读物,都成了她的所爱。 “在学校里,我不太受老师的喜欢,因为我有点犟,总坚持做自己爱做的事。有一次我跟老师拧着干,班主任还让我叫家长来学校。 ”乔叶说, “很多时间,我都畅游在文学的世界里,
6、在焦作师范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一首小诗在全国的师范类报纸园丁园上发表。这算不上什么作品,但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 ” 师范毕业后,乔叶被分配到修武县的一个乡村小学教书。 “那时候在教学之余还有大量的时间,闲得无聊,也没人可以交流,我就开始写东西。 ”乔叶说, “当时写东西是自己跟自己的交流,而我的文学之路就是4在自己跟自己的灵魂对话中开始的。 ” 1991 年到 1992 年,乔叶经常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心灵对白写成一篇篇文章, “这类文章在那时候被称作青春美文 , 焦作日报副刊发表了我不少这样的文章。可以说, 焦作日报是我的文学起步之地” 。 1993 年 2 月,乔叶的散文别同情我在中
7、国青年报副刊发表。“没想到我向中国青年报投的第一篇稿子就被采用了。由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当年我就在中青报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还被中青报评为优秀撰稿人。我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名人,还有人专门拿着报纸上门来看看我这个女作家 。 ”乔叶说。很快,她便到了县文联工作。 2001 年,不到三十岁的乔叶成为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在这一年,她开始写作小说。 乔叶的散文,多从生活里取暖,将那些人性中良善的碎片拼在一起,以期满足平淡人生里对美好生活的碎碎念。然而,人性并不总是单一简洁,其中不乏驳杂而丑陋的元素。这个时候,难道就不能进行写作吗?乔叶想到了小说。她是这样对别人解释她开始创作小说的初衷的:“只有
8、我们内心有秘密,才能参透别人的秘 密。我希望小说创作能够带我穿透一层层的黑暗,最终得以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气。 ” 小说果然给了她很好的空气,乔叶的小说生活比散文来得更顺利。写小说不久,她便开始获奖,第一个重要的奖项是华语传媒的文学新人奖。此后,她几乎拿下了中国文学奖中除了茅盾文学奖以外的所有奖项。可以随意列出一些奖项的名字,冯牧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人5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文学奖、郁达夫文学奖等。 她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 ,让人过目不忘。一经发表,便广为流传。她在小说里梳理了她自己的家族史,用克制的笔墨,写下了她对乡村生活的依赖,对奶奶的依赖以及对人性的洞见。 从散文到小说的距离有
9、时候很近,有时候又很远。小说是将生活切割以后的重新组合,小说意味着取舍,意味着和生活渐渐拉开了距离。 写小说以后的乔叶比写散文的乔叶变化了不少。小说是一种后置的镜头,和突发新闻不同,小说是将某种突然爆发的社会新闻背后的原因找到。这迫使乔叶不停地去累积见闻,整理思考。写散文的时候,更多的是记录,不需要将叙述的逻辑也叠放整齐。而小说不同,小说需要找叙述的入口。 如果找不到入口,那么,一个小说就只能停在小说家的脑海里,一直飘着,直到有一天有了足够清晰的结构和思路,才会落在纸上。 写小说以后的乔叶,有了交际的冲动。写散文时的乔叶是内向的,尤其是对于文学活动以外的行走,她不感兴趣。可是,因为有了小说,她
10、必须逼着自己去看看更多的生活领域,看看这个世界的真相以及丰富的层次。 刚刚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认罪书 ,是乔叶第一次长篇幅写“文革” 。对于 70 后的乔叶,历史是一个模糊的存在。这一次书写,改变了以往的写作形象。这一次向时间深处的挖掘,拓宽了她的写作视域。她通过阅读和行走,使自己终于摆脱了别人眼里的“小感悟”形象,而彻底地成为了一个小说家乔叶。 6相比较写散文的乔叶,我更喜欢写小说的乔叶。写小说时的乔叶是一个打开的人,她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她将一切声音和味道都储存起来,以备给她小说中的人物来使用。尽管她不知何时才能用。 乔叶的海南之行 第一次来到海南的乔叶,对于这里的阳光比较敏感,她
11、拍了很多张树影和云彩的照片,还有海水的颜色,她在亚龙湾的沙滩上,一直流连,时间到了也不愿意上来。 乔叶喜欢拍榕树的根,她觉得那些在地面上爬行的树根像是一篇小说的结构。在万宁兴隆所住的酒店楼下,有一株阔叶榕树,树叶子肥厚,她喜欢极了,说:“这不是盆景里的那种树吗?瞧,这片叶子,像是橡皮一样厚。 ” 在三亚南山寺,乔叶被一棵开花的凤凰树迷住,她用手牵住了那花枝拍照,阳光照过来,她侧着身子,没有完全看镜头,满脸喜悦。 在南山寺的沙滩上行走时,乔叶一直在前面走,在后面跟着的我们发现,踩着沙滩上她走过的脚印,会省很多力气。就这样,乔叶在前面走着,我们便踩着她的脚印行走路。终于,我们一起体会了一把什么叫作“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路” 。 在海南的阳光下,乔叶撑着伞,拿着她的相机拍照,每遇到一片陌生的树。我们都有意地逗她,说:“乔叶,快来拍。瞧,那片叶子,多么好看。 ”她一准会快速跑过来,拍下那美好的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