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情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探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99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舆情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闻舆情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闻舆情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闻舆情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闻舆情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闻舆情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探究【摘 要】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社会认知能力, 也就决定了其健康的社会行为能力。因此,关注大学生的认知现状和特点,帮助他们面对社会现象和事件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探讨了新闻舆情如何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发挥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新闻舆情;社会认知力;作用 新时期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也在加速,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社会舆情赖以生存的传播渠道急剧扩张,达到前所未有的外显程度。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现代信息社会,他们无疑也是受传媒影响最大的群体。舆情的力量无时不渗

2、透并作用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每一阶段,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从而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方式。 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浙江省某大学高校内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媒体显示诸多功能优势、大力渲染新闻负面影响的当下,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青年面对这些社会现象和事件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理想与现实的挑战中容易产生不当认知、消极情绪和心态。这种社会认知能力的不完善令人担忧,也必须引起高度正视。 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社会认知是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则是大学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能力,实质上是研究个体

3、如何根据周围环境所传递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复杂过程。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的支配,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由此可以推论,一旦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不够成熟、出现偏差,如对新闻媒体的报道不能做到客观解读与析因,那么只会让他们失去更多救人的热情,只剩下“工作” ,他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偏离,终究酿成问题。 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 由于所身临的周遭环境社会化程度的加深, 也由于个性发展、群体交往、社会参与的需求, 大学生对他人、对自我、对人际关系、对社会角色的社会认知

4、体现出多样化和高层次特点,如不仅满足于对他人外表的认知, 还注重通过对他人情绪、性格、习性、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观察、分析、归纳、判断, 获得对他人内在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和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知得到深化, 以满足融入社会的需求;随着自身不断增多的社会角色,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 知识、阅历的增长, 思辨能力日益增强,逐渐发展到理智型的认知水平。 (二)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阶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 包含了诸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掌握遵循社会规范,3培养和造就社会角色等要求。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大学生们的社会化程度还远远

5、没有达到要求。他们整体上,注重专业学习,生活阅历比较有限,与社会接触不充分,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因此认知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 二、新闻舆情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一)新闻舆情的现状和特点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简单来说,它的本质特征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新闻舆情是新闻媒体作为中间个体,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以及作为主

6、观个体对此产生反应的综合分析及相应报道。新闻舆情是经过媒体验证和包装过的舆论,是带有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舆论。它的目的不是煽动群众和危害国家利益,而是客观诚实的就一件事情进行的媒体分析和报道。 (二)新闻舆情作用大学生认知能力的途径和发挥 1. 新闻舆情的作用发挥由其特有的影响力、公信力所决定。众所周知,新闻传播者之所以能影响受众,它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可信性特质是原因之一。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来自传播者的诸如地位、资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传者的权威性越高,其所传送信息的说服力就越强,受众态度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和权威4性相比,可信性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一般来说“权威性”

7、是受众对宣传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专精程度高低的一种预测根据,而“可信性”则牵涉到受众对传者人品的评价以及对其宣传动机的政党、公允程度的一种把握。 前面提到,大学生阶段对他人、对自我、对人际关系、对社会角色的社会认知体现出多样化和高层次特点。他们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上,不断深化或者调整认知。实践的经验可以来自与外界接触的感知和体会,理论的知识则是在学习或者模仿他人现成的认知评判中获得的。如果面对纷繁复杂难下判断的信息时,他们常常乐于以权威性高、可信度高的人的看法作为自己主要的参考意见。在调查中,有 48.3%的人对媒体报道的政府、民生新闻采取相信的态度。当然“谁的权威和可信度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8、。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公正的言论,一旦他们认为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掺杂有“利己” “利于政党”的动机时,就很容易“忽视”其权威性,并对其宣传“投不信任票” ,调查中就有 68.9%的学生表示如果感觉报道的“套话”和“官话”较多时,就会对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再做其他渠道的多方面了解。 2. 新闻舆情的作用发挥由其与大学生的接触频率所决定。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 岁人均每日手机阅读时长为 16.52 分钟。2012 年比 2011 年的13.53 分钟增加了 2.99 分钟。在新兴阅读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在增加,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事

9、实上, “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关数据显示,5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 3 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信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阵容。 当代大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习惯于通过新闻媒体来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新闻舆情可以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反映、导向和监控的作用,即通过鲜明的、带有倾向性的新闻舆论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言行,直至改变他们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机构、门户网站除了保持报刊、杂志、网页等传统的传播方式外,另都开设了相关的微信号和微博账户

10、,通过跟进这种新兴的公众平台,来发布更新信息,拓展自身品牌渠道,吸引更多的受众、影响受众。调查显示,24.5%的大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或者微博来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另一方面,在这个草根盛宴式的公共空间里,主流媒体的力量和权益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和强化,它本身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和谨慎态度助其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不管最初的小道消息如何、谣言如何,受众最终还是期待在主流媒体这里得到印证。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新闻舆情作用的发挥,只要其把握住了时代的节奏,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就有可能不弱反强。 3. 新闻舆情的作用发挥由其涵盖的社会事件内容、情绪表达所决定。新闻传播

11、者自身的因素虽然影响受众态度的转变,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应当是新闻信息的内容。从受众主体而言,大学生们虽然身在“象牙塔” ,但却无时无刻不在遭遇各种诱惑、烦恼,每天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焦虑之中,退后一步是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往前一步则是迈向就业、学费、6恋爱、交友等竞争的舞台。在由市场经济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及压力之中,他们通过现代传媒,通过社会实践去深刻感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对个人命运及前途的影响。 除了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作为知识分子,学子们也关心大大小小的社会新闻,仅 2013 年暑假为例,几乎每天都有发生震惊全国人民的新闻事件,类似城管打人事件、陕西富平贩卖婴儿事件

12、、河南公交车持刀杀人事件等恶性事件,也有温州最美清洁工、最美阿婆等正能量新闻。按照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不管是正面或者负面新闻,当传播者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考,通过讨论的方式达到共识的目的时,通常会采取两种表达技巧:第一,常借助于双方面论证的方法报道新闻,所谓双方面论证是指,注意安排正、反两种立场的信息内容,甚至承认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但因能巧妙地道出其不足,所以仍能让受众乐于接受传者的观点。对文化水平较高者,包括大学生,这种双方面论证效果好。第二,不靠讲道理,而是靠摆事实去影响受众,因而结论由受众自己得出,更容易为受众喜爱和接受。由此可见,通过这种相对客观科学的报道方式,社会新闻事件表象背后所涵盖的一些引导性或者发人深省性的观点也就不难被大学生所接受了。 参考文献 1 葛操.公民社会能力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 2 刘岗.论大学生的社会认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4). 73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