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羞怯研究的综述【摘 要】羞怯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笔者从羞怯的界定、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羞怯研究的新进展展开讨论,揭示了羞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羞怯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羞怯;人际交往;羞怯研究的历史;羞怯的研究趋势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羞怯是指在某些特殊场合或情境下(面对陌生人或公众场合) ,个体因为紧张胆怯、害怕、难为情等而表现出来的羞涩,脸红,表情不自然以及行为上的退缩。羞怯可以指一种复杂情绪,也可以指一种人格特质。本研究中的羞怯指一种人格特质。心理学中, 对羞怯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起初, 羞怯一直被描述为一种气质特质、态度
2、或者抑制状态, 比如最早有关羞怯的研究将其定义为“一种极度抑制的状态, 通常伴随着身体症状, 像脸红、口吃、出汗、发抖、脸色苍白、越来越想大小便。个体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感到自卑、被忽略、受到干扰。对自己的感觉、情绪,尤其是外表过分敏感” 。羞怯也曾被界定成在人际情境中, 不自在、压抑以及笨拙的行为或者被看成是一种“逃避社会交往的倾向、不能恰当进入人际情境的倾向” 。羞怯个体的体验还被描述成“是一种不情愿接近他人或者不情愿进入那些不容易逃避他人关注的情境” 。在有关儿童羞怯的研究中, 羞怯还被界定为当遇到陌生人时的胆2小和退缩行为。Henderson 认为, 羞怯是指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或者抑
3、制, 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 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 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 (一)克服羞怯的重要性 近年来,不断变化、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提高了对我们社交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单位喜欢沟通能力强、应变能力强的人才。显然,羞怯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很多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羞怯而在工作上屡屡碰壁。这就提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羞怯。Pennebaker 和 kagan 等人认为羞怯抑制代表一种危险的因素,它对于成长有着“毒害” 作用。西方研究发现羞怯抑制与适应不良的成长后果相关。schwartz,snidman 和 kagan 报告早期
4、羞怯抑制行为能够预测青春期精神病理学症状,比如社交焦虑。Asendorpf 等人和 caspi 等人发现羞怯抑制儿童,特别是男孩会在成年期经历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推迟步入婚姻,推迟成为父母,推迟从事稳定职业。儿童期羞怯同样与成人期低的职业成就和职业不稳定性相关。 (二)羞怯的普遍性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羞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调查显示美国具有慢性羞怯(chronic shyness,几乎在所有的情景中都表现的羞怯)的成人,其百分比已经达到了 40%;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自我报告羞怯的比率正在逐年的增加,接近 50%,一些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羞怯体验更加普遍。 二、羞怯的研究历史 3(一)西方
5、关于羞怯的研究历史 正因为羞怯是如此的普遍且重要,因此,羞怯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西方有关羞怯的研究可追溯到 100 多年前,大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描述阶段。 该阶段以临床观察为基础对羞怯做粗略的分析和描述。 第二阶段:流行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中晚期,因为当时社会快速变迁,造成家庭结构的改变,羞怯的问题开始引人注意,因此有不少专著出版教导人们如何克服羞怯。 第三阶段:实证研究阶段。 近 20 多年来,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探讨羞怯的相关问题,包括羞怯的概念、定义、策略、羞怯的起源与后果以及羞怯的治疗。 (二)国内关于羞怯的研究历史 国内研究羞怯问题起始于上世纪末,主
6、要工作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 对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介绍,发表了一系列综述文章,内容涉及羞怯的界定、分类表现、结构、测量、特点、干预等问题,为羞怯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整体框架和研究线索。王文娟等人从害羞的界定、已有评估工具的性质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害羞研究的新进展展开讨论,最后探讨当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陈英敏等辨析了羞怯与羞耻的诸多的差异。 42. 对西方出版的有关羞怯专著进行翻译、转介。 3. 以中国人为被试,修订、编制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国人的羞怯问卷。杨勋进行了大学生害羞问卷的编制。王倩倩采用问卷调查法对Henderson
7、 的量表进行了修订。 4. 对中国人的羞怯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朱媛媛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羞怯均分总体为 33.65,大学生羞怯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羞怯在生源地维度上和是否学生干部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伍育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羞怯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羞怯干预的措施。 5. 探讨影响羞怯的相关因素。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的探查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生活事件、文化价值取向等的影响;有的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人格、自我等的影响;还有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羞怯的遗传基因及脑机制。 6. 探讨羞怯对其它因素如认
8、知、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职业决策等的影响。 三、关于羞怯研究的展望 综观国内外关于羞怯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首先,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对羞怯概念的界定、揭示羞怯的结构和表现、分析羞怯的原因等方面,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对羞怯这一特质的基本层面上的研究,很少有研究更深层次地考察羞怯与情绪这种高级心理现象的关系。我们知道,情绪与人格是相互联系的。情绪是人格的关键成分之一,同时人格特质也影响着个体对行为事件的感受性和行为表现。因此,羞怯作为一种与5情绪密切相关的特质可能与情绪加工有某种联系。那么,面对情绪刺激时,羞怯究竟会对个体的反应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其次,相对于国外,我国在这一
9、领域的心理学研究明显较少。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羞怯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即不同文化的大部分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羞怯。但在普遍存在的同时,羞怯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如研究发现,羞怯水平在亚洲国家明显偏高,这可能与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最终都由大脑这一高级活动中枢支配,因此,国外心理学家已逐渐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应用到羞怯的研究中,试图发现羞怯的神经生理基础。可见,要更深入地了解羞怯,我们有必要对羞怯个体的神经生理特点,尤其是大脑活动的特点进行深入考察。 对羞怯的界定、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等都还未研究透彻。羞怯心理对个体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羞怯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
10、更多地开展羞怯的相关研究(如羞怯的干预实证研究、量表的编制修订等) ,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西方和我国对羞怯的界定和评价不同,我们需要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羞怯理论。总之,对于如何界定羞怯、怎样对羞怯划分类别、制定有效的量表和手段、确定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并建构羞怯的理论、发展有效的改善程序以帮助有羞怯心理的人,各个研究者的观点仍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羞怯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的体验以及对自己积极信息的关注。这一现象是由于他们过度聚焦于自我的负性信念导致的,还是由于长期对外6部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好导致的?目前尚无定论。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社交焦虑者的自我聚焦
11、注意特点(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 年第 2 期. 2 蔡政玲.国小高年级尤童害羞与生活适应之相关研究D.台湾静宜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学系硕士论文,2001. 3 陈英敏,高峰强.羞怯与羞耻之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4 韩磊,高峰强,贺金波.人格与羞怯的关系: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心理科学,2011(4). 5 刘薇,戴晓阳.害羞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2). 6 盛红勇.大学新生社交回避苦恼羞怯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 (4). 7 王文娟,金一波.害羞的界定和测量与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科学,2009(4). 8 宫瑞莹,王倩倩.羞怯理论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