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摘要:众所周知,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有历史价值的作品。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临摹张择端的,同在中华大地上,同是清明时节,只是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不同,但画家注入自身的观察思考之后,对内容大胆的创新与构思,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展现出这江南苏州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别样风致;绘画语言的突破,彰显画家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与此同时画家的对悠闲平静生活的喜悦之情的赞美和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正能量的思想情感也随之而来。 关键词: 创新;时代特色;审美趣味;思想情感 一、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临仿 学习古人只是单单的了
2、解古人的技法是很浅显的学习,甚至会泥古不化,失去自我;我们更需要的是全面的研究和分析画家的人格和思想等方面,这样才能与古人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从而超越自我,才有可能有独特的艺术作品。仇英在这方面就是做的很成功,甚至可以说他似乎与张择端已达到深交的程度,这好像是以自身穿越到北宋去和张择端一起感受时代的气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 528.7 厘米,高 24.8 厘米,生动的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和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及世俗风情!当仇英离开朋友后回到自己的时代时,带着好友的某些见解来感受自己时代的新气息,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结构大体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2图的景物顺序布局,此作长为 9.87 米,高 0.3 米,
3、描绘的是明代中期江南苏州城乡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这两幅长卷画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描写宁静郊原景色。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描写市民交易繁忙之景。末段,画城内繁华街景。两幅画均构图精美,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众多,神情各异,动态生动,注重戏剧性和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 二、涛声依旧 不见当初的夜晚:仇英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创新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正是仇英对于这一情怀的思考,北宋时期阴晴圆缺,风雪雨霜自然规律一切常在,而如今自然规律依然常在,他跟张择端同在中华大地上,同是清明时节,只是眼前的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不同了,似乎又面目
4、全非。所以仇英对这一切变化重塑了新的形象和异样的内容,在艺术特色和审美思想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内容的革新 “身经”这两个时代与环境的感受,注入画家自身的观察思考之后,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体现出江南苏州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从建筑上看,仇英在作品中呈现许多时代的新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房屋大都是平房,而且都是夯土墙,偶然有几座高耸的层楼。而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房屋要宏大深阔得多,墙面大都是包砖,门面宽敞,屋舍层进,庭院深深,画家有意无意地炫耀着当时苏州园林的宏丽气派。最最典型的是画幅中心的高大虹桥,原作描绘出的“叠梁拱”木结构,而仇英画上描绘的是石桥,而且桥上筑有曲折延展的包砖墙,
5、体3现了苏州城墙众多的特色;街道两侧的店铺排列密集但很齐整,苏州商品经济发达的市场情况已突显在画面上。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了京杭大运河对苏州的经济繁荣发展着重要的作用。从仇英的画上可以看出明代苏州运河人烟稠密,粮船云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另外明代的造船技术很先进,船的造型大而且形状也很多,比如像胡船和广船首尖尾宽两头翘,架构呈现马蹄形,两舷边上向外拱有护板,多桅多帆,逆风行驶在远洋上航行载重量很大。再如郑和下西洋时用的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船长 138 米,宽 68 米,具有方头平底宽大扁浅不怕沙的特点。这些信息仇英在画面上已表现的淋漓尽致,运河上的场景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好一派繁华
6、之气。 仇英的画上所描绘的各行店铺的职业范围,也较之前作了也有所不一样,如画中崇伟的学士府、金银首饰铺、描金漆器以及精裱诗画店、古玩收藏斫琴等府第商铺,还有青楼歌妓弹琵琶、穷画家街头画像、深院仕女荡秋千、说书行业形态的改变、外国人街头表演以及船只的更新等,通过画家对当时江南苏州城区的描绘,从中透出明代中叶苏州繁荣的经济文化和有趣的社会风俗状况。 (二)笔墨的创造与色彩的创新 仇英的人物画,分工细的设色和粗简的水墨以及细致圆润的白描三种画法。仇英在清明上河图中赋予人物这三种画法的完美结合,兼工带写,用笔精细,工整而又巧瞻,线条简练而又写实逼真,折芦描和兰叶描运用,错落有致而又气韵贯通,虚实相应,
7、极富节奏感,人物服饰线条较张择端笔下的人物服饰线条复杂繁多,仍繁而不乱,结构严谨,4造型准确。随着场景和所呈现出来的人物身份的异义,人物的动态与精神面貌也随之变化,描绘的惟妙惟肖。张择端的界画造诣可以说登峰造极,已把宋代北方建筑与市俗生活的品质和情形完全的呈现了出来,所谓“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仇英对“界画”也有很高的造诣。画中表现楼台亭阁,庭院园林,他采用直笔界尺画线,对丹楼朱阁加以精绘妙制, 工整细密、华丽端庄,具备古雅厚实之趣。仇英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中对笔墨线条的创造也正是中国绘画中追求的目的:把线条注入情感。同时也体现了画家极高的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内涵。 用色上仇英的清明上河
8、图改张择端的浅棕色以重彩,山设大青绿,人物衣物及房屋物品的色彩变化多端,艳丽生动又不失典雅清丽之韵味,工而不板,妍而不媚并弘扬了工笔重彩的传统。整幅画面给人清新亮丽,爽朗开阔的感觉,以表现出明代江南苏州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象和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极具时代气息。 三、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艺术情感的不同再现 归根结底,仇英跟张择端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借以绘画形式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有所不同。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1101 年1125 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宋徽宗虽然在绘画上有所建树但作为皇帝的他生活穷奢极侈,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 ,不由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
9、为君耳!”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 ,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中虽然描绘的是汴京的繁荣和市民的世俗5生活,但画面上很多处的事故碰擦,第一部分一头驴像小孩驶来,第二部分的虹桥,船发生了意外,到第三部分城门外一个骑马的官员碰到别人的包袱,墙面骑骆驼的人喊着赶紧让路,实质上更多的是表达政治腐朽和内部的黑暗与斗争,所渴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仇英出生卑微,张潮虞初新志说他“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徒而业画,工人物楼阁” ,就是一名普通的民间画工,后有幸周臣发现有异才,收为弟子教之
10、,得文徵明称誉,知名于时,并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吴门画家” ,并挤于文人画家的行列。仇英绘画生活在明中期正德至嘉靖期间,两位皇帝都沉湎声色,昏庸无道,宦官掌权,横行于天下,政治斗争激烈,黑暗无度,社会矛盾尖锐。因此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统治者逐渐失去了控制,程朱理学开始解体,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哲学思想上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 ,进一步发展了“心即理”的思想,提出“天理便是人欲”强调人欲,无视天理思潮并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导致了文化的自由,因而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和突出个性的追求在绘画创作中得以升华和盛行。仇英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大都是一种积极向上欢乐生活的情感,
11、如桃园仙境图 柳下眠琴图表现文人休闲生活的主题,诸如读书、弹琴、赏泉、论画等,突出了对文人士大夫悠闲欢悦生活的描绘。这也许是作为当时文人画家处世的态度,对于残酷的黑暗社会视而不见,听而避之,悠闲豁达,自娱自乐“不与世俗沉浮”的超脱精神,就像沈周自咏到:“只是田间快活民,天平生长六十旬。不忧天下无今日,但愿朝廷用好人。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但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生活的喜悦之情和对平凡6生活中诸多乐趣的赞美之情。从众人聚集看戏到喜庆的娶亲嫁女再到外国人街头表演耍钹等等和平欢乐,美好生活的场景,展现了江南苏州城的繁华之景和别样风致。 结语 重复是艺术最大的敌人,真正的画家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必须要有新
12、的想法和新的表现方法,哪怕是模仿古人也是如此,仇英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绘画语言有了自己的重新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过程。仇英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在我看来他对大众的内在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单国强. 明代绘画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2。 3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8。 4谢贵安. 明清文化史探究. 商务印书馆,2010。 5周积寅. 中国历代画记.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6。 6阮荣春. 中国绘画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8吴锡军.画坛明四家.吉林文化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