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学的路径研究摘 要:高校肩负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的历史使命,应通过精心设计与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课程结构、教材体系、学习方法及资源整合等环节中,既让“非遗”自身潜在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充分释放,又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非遗”方面的专门人才,从而使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学;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18-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耳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然而,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推进
2、使得多样化的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趋同与消失的严峻挑战。这样一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就事关重大,恰如徐艺乙先生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文化的工作,但同时也是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主权、文化地位和文化安全。 ”1徐先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高度,可谓真知灼见。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处在“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如果没有懂得并愿意保护的“人” ,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特别指出,要“大力培养文2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3、,肩负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高校以前的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不够,没有培养社会所需的相关人才。因此,本文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高校教学展开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一、从教学的主体看,加强师资建设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一定意义上,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教师的素质。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来说,由于以前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没有相关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因此高校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人才不多。这样,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教学的主体看,就必须要加强师资建设。首先,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整
4、合,以此为基础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然后通过科学化与系统化的训练培养人才,一方面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管理与科研人才,另一方面解决高校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人才不足的问题。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无形” ,但它说到底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活态传承载体的记忆和技艺里,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可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学校进行现场传授,让其培训在岗教师,使教师在学习实践中获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能。再次,鼓励其他专业教师学习本地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技能,利用不同方式主动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课程、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考查考试等
5、等,力争让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最后,3通过科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争取在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中锻炼教师:一方面培养他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凝练科研选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他们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 二、从课程的结构看,开发课程体系 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如果没有作为教学平台的课程保障,还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顺利进行。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的教学,就必须凭借和依托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因此,从课程的结构看,要尽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开发课程体系。比如,要学习那些成熟的学科,开发相应的专
6、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等,力争通过课程建设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人才,进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此外,要尽量通过各种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渗透进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一方面丰富原有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比如, (1)可采用穿插式课程,即在不改变现有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目的和明显特征的前提下,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2)可采用附加式课程,即在不改变现有主流课程基本结构、目的和明显特征的情况下,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以补充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 (3)可采用渗透式课程,即利用环境氛围的感染力,调动一切相关
7、要素,营造一个良好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通过启迪、暗示和激励等方式,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当中,使学生感同身受、潜移默化2。 4三、从课本的编写看,建构教材体系 有了好的课程设计,如果不能通过具体的教材体现出来,那课程就如同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发挥不了丝毫作用。因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学,就必须精心挑选、有效组织相关专家,收集、整理、研究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体系,从而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具体的教学之中提供保障。对此,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 5条第 4 款明确提出了
8、要求:“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 ”就教材内容来看,一是要编写具有普遍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我国现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本民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本民族流传并可能影响其他民族的文化,从中可以提炼一些共同性的问题与特质。二是要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因为不同的地域,其文化、历史、风俗等也会有差异,会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教材形式来看,可以采用文字形式的教材,也可以采用录音或录像形式的教材。总之,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建构自己的教材体系。 四、从学习的视角看,采用交
9、互方法 教学活动作为知识传授和接受的过程,最后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一切知识,只有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愿意学以及学会了,才能获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就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认识,它不仅关涉教师,5而且也关涉学生,因为作为双方交流沟通平台和媒介的知识并不是固定的、僵死的知识,而是融入人的活动性和特征,从而是具有创造、活力和生气的知识。这样,就必须采用交流互动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利用新媒介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要素有机结合,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
10、,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2)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迅捷灵活、方便易用的特点,按教学要求选择、组织、整合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之成为一个能让师生交流互动的资源平台,让学生在交互中更加有效地学习。比如,可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网站、民间艺术绝活浏览库、设计民间艺人主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线图书馆等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知识空间。 五、从资源的整合看,建立特色馆藏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借助图书馆这一平台开展,因此整合资源建立特色馆藏,可以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把各地各民族鲜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将有
11、利于丰富馆藏资源,促进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在高校图书馆把特色馆藏建设作为立馆之本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表现形式的形象性、灵活性、实践性具有吸引读者的独特魅力,是形成馆藏特色的极好资源3。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积淀了该地区的文化精神与民间技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将蕴含着生动活泼的民间文化元素、表现形式鲜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有利于促进馆藏资源特色化4。同时,6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别、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中,通常都会形成大量的文献资料,而这些文献资料是其他地方无法提供和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独具特色的资源将有力地促进高校的教学。 总之,高校作为人才培
12、养基地,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这一中心环节,通过精心设计与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以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潜在的教育价值充分释放;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教学设施与手段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门人才,从而使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 2张卫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5, (5). 3彭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 (4). 4刘伟华.拓展地方文献工作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