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243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定位模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缺乏实践基地、职业道德教育不足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更新教育理论,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的重点建设专业,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财经类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等方面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其中问题所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方面 目前,高职夹缝于本科和中专之间,处境尴尬,目标定位高于中专又略低于本科,表述常见诸于此:培养能适应

2、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面向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出纳、会计、财务主管、内部审计等工作;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中介机构从事会计、会计咨询、税务代理等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培养的人才“全方位” 、 “全精通” 。 (二)课程设置方面 2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仍然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含基础和核心课程) 、实践课“三段式”课程。以某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为例:教学总学时数为 2

3、594 学时,其中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为 620 学时;专业技能课程为 1228 学时;岗位综合训练课程为 664 学时;选修课为 82 学时。实践实习课合 768 学时(实习、实训课程周学时数按 24 学时/周) 。三年学分达到 137 学分。课程设置学时多,学分高。 实践课时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数据库56 学时,理论28 学时,实践 28 学时,基本能够做到讲练结合,而其他更多课程,如基础会计96 学时,其中理论 56 学时,实践 40 学时;成本会计56 学时,其中理论 40 学时,实践 16 学时;税法56 学时,其中理论50 学时,实践 6 学时等等,似乎只是为了统计计算学时方便

4、,是否真正突出了实践性、能否完成会计操作、案例分析等,并没有深入思考探究。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解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如前所述,培养高端、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定位可以有别于中专人才培养方案,事实上,高级会计人才一般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较强会计处理能力的人员,刚毕业的学生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因此,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即可。 另外,人才培养模式中面向的就业岗位太多,固然在校期间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无可厚非,但是还要考虑学情,考虑在短3短两年集中教学中,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强调专业知识的“精” ,要有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所以,会计专业

5、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定位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和出纳” ,尤其是面向中小企业,素质和技能要求就是熟练地记账、算账和报账;熟悉相关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 (二)课程设置缺乏职业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面临的生源困境越来越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应变能力普遍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课程的完整性、学科性和系统性,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学生消化不了。学生表面上学习了会计专业,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对会计的工作程序、职业岗位仍然很模糊;二是老师费力不讨好。 “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形式,每堂课老师“津津有味”地教授了全部教学计划内容,但依据是教材

6、、学科体系,而不是工作流程、实际岗位,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效果不佳。再有,就是跟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大多还是教学大纲的扩充版,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考核点、评价方式等内容简单笼统,官话套话居多,不切合实际;安排的实践课程也主要是强化学习、强化训练,或者说是单独形成的孤立模块,学生学习形成的知识链是割裂的,并没有形成系统性;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三)职业道德教育被冷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从业人员面对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复4杂,诱惑也越来越多,经济犯罪,尤其在会计领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学生若只接受会计

7、专业教育,而没有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教育和案例警示,势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现行的高职会计教学中,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能与会计专业和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动空洞和乏味,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安排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证需要,会计职业道德部分一般仅安排 26 课时。德育教育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使得学生会计法律意识淡薄,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职务犯罪增多。 (四)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会计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采取的方式都是拿半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期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但是会计专业不

8、同于市场营销专业,一个单位只能容纳一名学生进行实习,因此毕业实习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联系,而且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寻找就业机会,很难静下心来,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或者因为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情况介绍,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五) “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匮乏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仅仅局限于双证型,即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或副教授职称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取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并没有企业的实践经历,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另一现实是,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合并搬迁到离市区较远的城郊,教学5安排很密集,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自主进行实践锻炼的很少。个别院校尽管采

9、用了临时性聘请外单位专业人员的做法,但是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方便、双方时间不衔接、管理不到位和体制等多种原因,无法有效激励外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外聘教师流动性很大,影响了课程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更为矛盾是,聘请了长期的“双师型”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经过两三年的长期“驻扎” ,也渐渐与社会需求脱钩。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想 (一)立足现实,重树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突出教学质量,突出会计服务面向的岗位群,立足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既不能目光太高,落脚于国家机关、会计研究、会计主管,也不能身段太低,只是做做账,做个“小会计” ;要

10、重视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更新,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信息化应用能力。 (二)构建“四环节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职会计专业 3 年 6 个学期的教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阶段在大一两个学期,是基础课程学习,围绕取得双证展开课程设置,基本掌握会计从业及资格证取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还以取得双证激励他们在校期间更好的完成学业。第二阶段在大二期间,是单项同步实训,主要利用校内模拟会计软件,熟练进行会计核算和业务操作,有条件的院校安排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熟悉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财务会计业务处理6等内容,积累初步的会计从业感性认知;没有条件的

11、,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以社会调查方式到企业认知,或者院校带领组织师资培训及进入企业参观学习,使老师有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实践技能水平。第三阶段是综合模拟实训,在大三第一学期,专门聘请“双师型”教师或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习实践,和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第四阶段大三最后一学期,是企业顶岗实习,全面完成毕业设计,并谋取适合的就业岗位。由此形成“理论认知考证需求实践感知专业提升岗位融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宏涛.“买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买践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 (5). 2 何丽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研究,2013(15). 3 刘铮,范莹莹,蔡文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编号:GJXH2013-178)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