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源流琐议.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285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姓源流琐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潘姓源流琐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潘姓源流琐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潘姓源流琐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潘姓源流琐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潘姓源流琐议一 当今不少姓氏学名家,每每善于追根溯源,将中国仍在使用的绝大多数姓氏的源头追溯至遥远的传说时代,牵强附会地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建立“家谱”关系。在笔者看来,不少推论,不仅由于传说材料的匮乏及歧异而难以疏通,同时由于忽略周代前后姓、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难免疑点重重,破绽百出。古代学者孔颖达、郑樵、顾炎武等分别就姓、氏之别,作过不少发挥,已部分揭露出先秦社会若干历史真相。20 世纪初,王国维先生指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也,上古无称姓者,有之惟一姜螈。姜螈者,周之妣,而其名出于周人之口者也。传言黄帝之子为十二姓,祝融之后为八姓;又言虞为姚姓,夏为姒姓,商为子姓,凡此纪录,

2、皆出周世虽不敢谓殷以前无女姓之制,然女子不以姓称,固事实也而同姓不婚之制,实自周始。女子称姓,亦自周人始矣。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论 ,中华书局,1959 年)王氏弟子徐中舒先生进一步指出“姓是因家族外婚女子从夫居才产生的,在氏族的分族婚级制下,是不需要的,因此,秦汉以前的男子,就没有称过姓的” , “贵族才有氏,庶人只有族或姓” , “东方称姓是族的转变” , “商代没有姓,所谓当时的子姓,就是子族”等有价值的论点。秦汉以后氏、姓混一,情形仍颇为复杂,诸如不同历史时期因为避难或收养而发生的族人冒姓、皇帝赐姓及随母姓等现象,并不罕见。王2符潜夫论志氏姓即谈到以上现象:“有同祖而异姓

3、,有同姓而异祖,亦有错杂,变而相入。或从母姓,或避冤仇,夫吹律定姓,惟圣能之。 ”此外,少数民族的姓不仅有其独立的来源,而且也有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如檀萃滇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清代云南一带的氏族组织:“其同姓者,不必亲种类;或久居相爱,即结为同姓,叙仲伯。 ”有的学者仅仅依据古代文献所记某些姓氏的流变,大谈古代民族族源或家族历史,不免将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学术界的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绝大多数学者的高度注意。综上所论,笔者以为,对中国姓、氏源流的考察,应该结合秦汉以后姓氏合流后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记载进行严格审查和缜密考订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判断。二 关于潘姓的起源,学者们

4、有过种种推测,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不同论点: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今陕西西安、成阳一带) ,子孙以邑为氏。 2.出自芈姓,以字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 740 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 689 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3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3.出自姚姓。 舜之后有潘国,以国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

5、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朝,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朝,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族均有此姓。 除了第四种论点,无需作更为细致的考察外,本文拟对以上流传已久的前三种观点,重新作一番较为周密系统的审视,以期求教于学界同人和方家。 三 毕公高之子食采于潘的说法,屡见于潘氏族谱。然该种说法迄今尚缺乏最直接可靠的文献证据和考古学资料的支持。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封高于

6、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日毕万,事晋献公。 ”以上很清楚地记载了以毕公高为始祖的毕姓支裔在周代发展繁衍的情况。 4“其后绝封”的记载与元和姓纂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子孙以邑为氏的记载,明显有一定的出入。 而值得注意的是,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另一条重要的历史信息: 卫献公出奔,反于卫。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鞠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果弗班。卫有大夫史曰:“柳庄寝疾。 ”公日:“若疾革,虽当祭必告。 ”公再拜稽首请于尸曰:“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 ”闻之死,请往,不释服而往,遂

7、以裢之。与之邑裘氏与县潘氏。书而纳诸棺日:世世万子孙无变也。 郑玄及孔颖达皆以为,卫献公于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 559 年)出奔齐,二十六年(公元前 547 年)复归卫。卫献公奔齐,十二年后卫献公复归卫之事并见于春秋经传及史记卫康叔世家 ,说明礼记檀弓下所记,当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吕文郁先生据以上记载,确信潘为柳庄所封采邑【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 (增订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287 页】 ,唯卫国潘邑所在,文献没有明确言及。根据周代以邑为氏的原则,柳庄后裔或可以称为潘氏。 四 春秋时期楚国潘氏的来源,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三中有简略记载:“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左传昭

8、公十二年记载:“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围徐以惧吴。 ”以上所记“潘子” ,古代学者虽然未作进一步解释,但潘子或因潘地而得名,颇有一定的可能性。此外, 春秋经传及史5记楚世家等文献中并皆记载楚人潘崇史事。 通志氏族略三说:“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显然,郑樵认为,楚国潘氏另有其独立的来源。至于固始潘氏族谱与花县堂潘氏族谱序文均言“潘族本系毕姓,文王庶子毕公高之苗裔也。武王已平殷乱,命毕公释百姓之囚,封于毕,位在周召之右。康王十有二年,代周公为太师,以成周之众命毕

9、公保厘东土。元子食采于潘,以地为氏”的说法,颇值得怀疑。总之,潘氏是因芈姓“楚国公族”之后抑或是楚境之旧有的古国潘国而得名,问题仍颇为复杂。然综前所论,将潘氏起源追溯至传说中的舜之后的潘国,显然证据略显薄弱,难以令人信服。 五 春秋时期楚境潘之地名,不仅见于文献记载,而且还得到金文资料的印证。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 504 年) ,吴伐楚取番。楚恐,北去徙都实” 。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阖闾“十一年(公元前 504 年) ,吴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郢徙都” 。索隐杜预日:“番,音潘,楚邑名。 ”1978 年,河南固始县城东南三里许,发掘一座春秋晚期大墓侯古堆墓,出土

10、一批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墓主很可能为宋景公之妹季子(勾敌夫人) 。其中编钟一套 9 枚,第一、二枚上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鄱子成周择其吉金自作和钟,眉寿无期,子子孙孙永保鼓之。 ”学者指出, “鄱子成周”铭于铜器,表明是编钟、编镡的占有者。这些铜器可能是作为战争的战利品,由鄱子直6接掠自他国的,并以为左传定公六年(公元前 504 年)中的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目前,学术界普遍赞同,潘、番、鄱三字古音相通。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河南固始和周边几县陆续出土几批鄱器,侧证了明嘉靖固始县志形胜记载的“固始县,古潘(番)国” ,似当可信,同时也印证了固始潘氏族谱与花县堂潘氏族谱

11、序文所言“潘氏之居河南由来久矣”之正确。综合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大体可以推知,潘作为上古地名,春秋早期似仍存在,并作为邑名一直延续使用着。至于潘地源自上古国族地名抑或是楚邑之名,尚难以确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河南固始为早期潘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六 根据以上分析,大体可以推知,秦汉以后潘姓的主要起源地应源自春秋时期卫国柳庄之后即河南固始的古潘地。 元和姓纂有关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子孙以邑为氏的记载,因尚难以得到更为可靠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佐证而难为定说。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三中对“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的记载,亦仅可以聊备一说,有待于新材料丰富之后,方可作出准确判断。至于学术界所流传的潘姓出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以国为氏的说法,显然和远古、上古时期姓氏起源的若干历史实际,抵触甚多,不足凭信。然有一点是可信的,河南是早期古潘姓的重要起源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