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的用人方法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为复杂而有极为重要的人物,是中国近代史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曾国藩留给后人最珍贵的东西之一是他的用人方法。曾国藩的用人方法是其人才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曾国藩用人方法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包括“广收” 、 “慎用”这两个方面,初步揭示了曾国藩用人方法中的一些独特见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以及当代各行各业在用人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在用人方法上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时代精神,对曾国藩的用人方法进行合理的借鉴利用,创造性地给以继承和发展,以此能对当代各行各业在用人方法方面提供一些启迪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用人方
2、法 借鉴意义 Abstract:Zeng guofan is a very complicated and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s well as a most influential statesmanThe most precious thing he left is how he pick and manages his men ,which takes a important part in his outlookBy introducing Zeng guofan means in human resour
3、ces management mainly including “widerang canvass”,“cautious apply”,this thesis paper not only reveal his specific vision and some flaws ,but also the rules we should obey today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new times of our country we should combine Zeng guofans method w
4、ith the spirits of the times,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it reasonably and creatively,hence giving some inspiration to us. Keyword:Zeng guofan human resource method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曾国藩(18111872) ,原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为复杂又极为重要的人物。作为声名显赫的湘军领袖和晚清重臣,曾国藩所取得的成就是与他非凡而实用的人才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纵鉴时人和后
5、人对曾国藩的评价,特别是政治上的评价,历来有褒有贬,有扬有抑。然而,无论人们对曾国藩的评判有多大分歧,在对他的人才观的认识上却往往能取得共识,几乎一致地认为他有 “识人之明” 。太平天国首领之一的石达开说过,曾国藩“不以善战为名,而能识拔贤将。 ”与曾国藩似有嫌隙的左宗棠也在挽联中叹道:“知人之明,谋国有忠,自愧不如元辅。 ”就连新中国的第一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至于蒋介石,则一直将传为曾国藩著作的冰鉴 (现在已经考证, 冰鉴一书并非曾国藩的手笔)奉在枕边,广为推介。各种才干的人物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从而为其军事和政治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另外,当下风头颇劲的学者
6、文人余秋雨也说,文人用兵最善者,除去明朝的王阳明和创建红色政权的毛泽东,就数曾国藩了。正如美国近代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不懂炼铁,但懂用人一样,曾国藩之所以能剿灭太平天国,并非是他一介文人用兵如神所致,反而要归功于他的知人之明。这就是时人评价曾国藩的所谓“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曾国藩的用人方法加以重新认识,并结合现实生活探寻其借鉴启发价值所在。 1.曾国藩用人方法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对于人才的使用问题研究颇深。他在读书杂记中专门写有“才用”一条。他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釐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
7、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柴,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1彭靖 曾国藩全集诗文(M)岳麓书社 1994 年 第 392-393 页 2 3丁凤麟 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37 页 4汤效纯 潭松林 曾国藩全集书信二(M)岳麓书社 1991 年版 第 1506 页 5汤效纯 潭松林 曾国藩全集书信二(M)岳麓书社 1991 年版 第 1520 页 6 曾国藩家书最新校译本二 第七卷 第 802 页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他以良药并不当于病,栋梁
8、用于穴道,老牛捕鼠,千里马守门,宝剑劈柴,宝鼎犁田等生动的比喻,说明用人不当则不能收到实际效果,强调用才得当才能使“凡材”奏“神奇”之效。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曾国藩特别讲究用人的方法。总体上来讲,包括“广收”和“慎用”这两个方面。 1.1 广收 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之意;也有广泛培养、重点选拔之意。曾国藩明确认识到,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 2的目的,就必须“举天下之才会于一” 3 。因此,他认为,广收人才,广交人才,要如鸷鸟猛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 “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 。 4曾国藩强调, “用人之道,官绅并重,江楚并用,取之欲广,用之欲慎。 ”5他主张用人首在“
9、广收” ,不分才大才小,虽一艺一材,罔不甄录;不分区域,多方收罗;不拘身份,尊卑并用。因此,曾国藩不仅招揽了大量的高级人才,而且对各种人才他都十分爱惜。大至营哨,由他举荐和扶植的人才不计其数。他提出, “凡有一技一长者,断不敢轻 视。 ”6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人确实有所长,哪怕他给曾国藩的印象并不好,甚至心有隔阂,他都不怕任用和举荐。所以,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是恳求对方推荐人才。他常与人才闻见于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 、 “闻否” 、 “见可”三类。在他的无漫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举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由此可见,曾国藩这一广收博纳的用人方法,其务
10、实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它为幕府人才的形成,为幕僚才能的相互交流而取长补短,提供了有利的水土环境。 1.2 慎用 慎用,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 “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 ,1汤效纯 潭松林 曾国藩全集书信 二(M)岳麓书社 1991 年版 第 1520 页 2彭靖 曾国藩全集诗文(M)岳麓书社 1994 年 第 392 页 3成晓军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M ) 重庆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50 页 4成晓军 曾国藩论稿(C)群言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161 页 5 6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最新校译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804 页 7 8汤效纯 潭松林 曾国藩全集
11、书信二(M)岳麓书社 1991 年版 第 1520 页 9 10 11成晓军 曾国藩论稿(C)群言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161 页 12赵尔巽 清史稿 第 39 册(M)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11918页 13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第 195 页 1 “采访宜多,委用宜慎” 。广则有比较和选择的余地,慎则使用得当,人尽其才。广而不慎,必定鱼目混杂,滥竽充数;慎而不广,必定视野狭窄,埋没人才。在实践中,曾国藩认识到,一个人如果使用得当, “当其时,当其事” , 2 “那么即使是一个平常的人也能起到神奇之效 3 ;如果使用不得当,则会导致人才浪费,即使优秀的人才也
12、将一事无成。 ”4曾国藩说,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为此,他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 5 , “不妄亲人” 6 。所以,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 7 ,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8 。曾国藩认识到, “人各有所短,有才能的人并没有缺点,人才是经过陶冶、磨砺而成的” 9 ,对于招揽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安排职位的时候,应扬长避短,尽其所能, “那种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人才是不多见的” 10 ;另一方面要量才录用, “曾国藩用人能做到不拘一格,处事不求全责备,他根据一个人才能的高低、大小,适当
13、地给予安置,恰如其分地加以使用” 11 ,使人才大多数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国藩能“冷眼看英雄” ,才使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2.曾国藩用人方法的成效及其局限性 2.1 曾国藩用人方法的实践成效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曾国藩的用人方法和主张及其在实际运用中所取得的效果,对于晚清政治,尤其是地方政权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在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治世方略的变化过程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具体而言,曾国藩的用人方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曾国藩的用人方法及其取得的效果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大胆的选拔任用,使其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才,
14、形成了兴盛一时的湘系集团迅速发展壮大, “疆臣阃帅,几遍海内”12 ,据初步统计,其中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 督者,有数十人之众;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达到百人以上;官至文职三品衔以上者更是不计其数。 13这就从根本上牵动了晚清政局。 首先,湘系集团的崛起,提高了汉族官员在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和比例,打破了清朝前期重满轻汉的人才录用机制。以 1837 年为例,先后担任总督官职者十人,其中七位为旗人,占 70%。同年担任巡抚官职者十二人,其中八位为旗人,占 40%。然而,在湘系集团兴起之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在封疆大吏中,旗员的比例大大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如 1860 年,在
15、十名总督中,旗人只有三人,占 30%,担任过巡抚的十九人则是清一色的汉人。 1郑师渠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85 页 2邓云生 曾国藩全集家书二(M)岳麓书社 1986 年版 第868-869 页 3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奏稿十二(M)岳麓书社 1993 年版 第 7134 页 1 其次,湘系集团的将帅掌握着地方实权,削弱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绝对权威,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的“督抚专政”的局面。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利用了清政府因其正式武装八旗兵和绿营腐败不堪,无法阻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现实,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依赖新兴的湘军来帮助其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同时又不得不下放
16、许多权力给湘军的将帅们的背景下而获得了许多自主权。他们不仅拥有对军队的统率权、指挥权,而且还可以自设厘卡,自征税赋,以独立地筹集饷糈。随着湘军地位和势力的不断提高和壮大,曾国藩等人逐渐拥有了用人权,可以自行奏请任命或罢黜地方各级官吏。这样就使清朝原先那种由中央主管军事、税收、人事任免的格局被打破了,逐渐形成了“督抚专政”的局面。此后,随着清皇室势力的逐渐衰落,军政合一的地方势力的兴起和壮大,地方势力逐渐左右了从地方到中央的政局,最终演变成了北洋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 第二,曾国藩广泛地以地缘、血缘、学缘为基础招揽人才和组建湘军,引起了清王朝军制的重大变化。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17、但是,自从曾国藩以地缘、血缘、学缘为基础创建湘军并大量招揽幕僚之后,形势也就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一部分人因举办乡勇团练而掌握了服从于己的私人武装,他们被吸引到曾国藩的旗帜下,经培植、提携后出任封疆大吏或成为一方之才,从而使以前小规模的、非正规的地方武装转化成一种正式的私人军队。一部分人被直接延入曾国藩幕府,经过一段时间的陶冶、磨练之后,或是回原籍组建军队,或是被派遣到军营担任将帅之职,手中严格控制着任期指挥调遣的军队。初时尚以地方名称为军队命名,如湘军、淮军,继而以将帅姓名为军队命名,如铭军、霆军等,实行的完全是一种兵为将有的军制。曾国藩去世后,各省督抚编练新军仍与此一脉相承,从而为中国近代私
18、有制军队制度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第三,曾国藩不仅招揽了一大批汉族优秀将领,更为重要的是,他培养和重用了西方新式人才,体现了曾国藩“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曾国藩以其锐利的眼光分析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战争惨训中,充分认识到, “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2 。鉴于这种认识,他主张中国在学习西方坚船利炮之长技的同时,还应该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他说,只有“使西人擅长之事,中国皆能究知,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3 。在曾国藩的人格感召下和吸引之下,其幕府内汇集了大批当时一流的新式人才,如著名的数学家李善兰、吴嘉善、龚芸棠,化学家徐寿、华衡芳等。中国第一位获得美国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容
19、闳,机械制造家徐建寅等都是因感于曾国藩的礼遇之深而进入幕府的。他们在曾国藩的亲自关怀和支持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试制出了近代中国第一磅烈性炸药,引进了第一套“制器之器” ,并促成了第一批幼童留学美国,在不同领域内为中国科技、教育等近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无不渗透着曾国藩这位具有“知人之明”的伯乐的许多心血。 最后,曾国藩从很早的时候便意识到制约人才发展的主要之处在于学校和书籍,为此,他先后聘请外国专家和中国科学家李善兰、徐寿等筹建翻译馆、印书处,介绍和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并积极创办洋务学堂,并培养了一大批外交和科技人才。总之,从聘请洋人到培养任用自己的洋务人才,再到派遣留学人
20、员,反映出曾国藩在用人方面上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从而,他不仅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而且还促使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2 曾国藩用人方法的时代局限性 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其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根本目的都是为清王朝服务的。由于时代和当时中国政治环境的影响,他的用人方法难免也会受到那个时代和他本人主观愿望的影响。具体来说,曾国藩的用人方法和幕府人才群体的形成,带有时代阶级的深深痕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曾国藩作为封建社会末期一位了不起的官僚士大夫,他使用人才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均在于维护封建的统治。因而,他很重视培养和重用对封建帝王有着“忠义血性”的地主阶级人才。 1所谓“忠义血性” ,就是要求湘军将领誓死效忠清王朝,自觉维护以三纲五常为根本的封建统治秩序,具有誓死与起义农民顽抗到底的意志。 2彭靖 曾国藩全集诗文(M)岳麓书社 1994 年 第 181 页 3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一周记一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第 14 页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4成晓军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第 54 页 重庆出版社 2006 年版 5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 第 193 页 2002 年版1 其次,从人才学的角度看,曾国藩任用人才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