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教师均衡流动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3904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教师均衡流动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教师均衡流动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教师均衡流动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教师均衡流动策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教师均衡流动策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教师均衡流动策略研究摘要:教师均衡流动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立教师动态均衡流动理念,创新教师流动制度体系和教师流动模式,引导城乡教师均衡流动,实现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是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策略选择。 关键词:城乡统筹;教师均衡流动; 中图分类号:U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重庆的义务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重庆市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县)域之间、学校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影响和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统筹背景下重庆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造成这种差

2、距产生和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在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而引发师资差距的原因之一则是城乡教师的不均衡流动。因此,引导城乡教师均衡流动,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成为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根据当前重庆市城乡教师流动现状,分为市场流动与行政流动两种形式。市场流动是指教师与学校间以市场交易为原则实现的自由流动;行政流动是指教师与学校间按照教育行政决策与教育制度安排实现的人事流动,主要是指城镇教师的支教下乡。然而无论是教师的市场流动还是行政流动,其结果都不容乐观。 (一)

3、“农村城市”的主动流动加剧了城乡的教师不均衡发展 数据显示,重庆市农村中学教师依然缺编 4.1 万人,农村小学教师缺编 1.9 万人,并且,由于历史、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每年仍有 3000 余人自然流失(包括外流) 2008 年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作为重庆市城乡教师流动的主体,教师市场流动不但没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反而扩大了教育差异。一是城区学校通过在媒体上发布的公开招聘,吸引一批批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学科带头人、市级及以上“赛课”获奖的优秀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从边远、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农村向城区学校、从普通学校甚至薄弱学校向

4、重点学校流动,其结果是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二是城区重点中学直接到远郊区县“猎捕”优秀教师或“掐豆尖” 。这种“农村城市”的流动模式体现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特点,也使得重庆市中小学优秀教师单向流动势态明显,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 “两翼”包围“一圈”的趋势。以某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学为例,从 1996 年以来近 10 年间优秀教师流失达 11 人之多,9 名教师流动到主城区任教,2 人考上国家统招研究生。既然优秀教师都往高处走了,流出学校的教师又难以及时得到补充,那些流失了优秀教师的农村学校面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断层,整体师资力量下降等问题的不断加剧,自然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

5、困难,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原本就不平衡的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不合理,教育差异的加剧也就在所难免。 (二) “城市农村”的被动流动治标不治本 为了弥补城乡教育的差异,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解决农村学校师资薄弱问题,近年来,重庆市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教师行政流动。目前,重庆市教师行政流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下乡支教” ,同时,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也成为重庆市各地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重要的评定标准之一。引入行政干预的教师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区域内校际间师资不均衡现象,然而在其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逐渐突显。第一,有

6、些地区的“不支教,升职评先进免谈”的支教制度,使得教师行政流动缺乏教师主动的参与意识而被动流动,甚至产生强烈的心理排斥情绪。第二, “城优农差”观使得“优质的就是农村学校需要”观点普遍存在,教师行政流动也因此忽视对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的差异和实际水平的调查,只在乎派遣优秀教师而非急需的教师,只派送优质的课程而非适合的课程。第三,选派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一般是在农村学校代班或顶替上课。然而这些支教教师往往都是短时间的代课,流动性很强,农村学生经常换教师,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不能形成一种默契;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般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一旦这些骨干教师被派去支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学习也会因此受

7、到影响,家长也会产生意见。第四,为鼓励城区教师参与流动而出台的各类特殊待遇,使得有人把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形象地比喻为“城里教师农家游” 。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的理性认识 实践证明,教师流动是一柄双刃剑。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师资的合理配置和教师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学校教学力量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师的不合理流动,起到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会导致教育“马太效应” ,即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一)教师流动是必要的,流动才能“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其基本需要后,就会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才赋,并希望有所成就。现实社会,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也促进教师进一步寻

8、求更高的发展空间的可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城乡教师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及自身发展机会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明显差距促使教师产生流动是可以理解的。同样,库克曲线,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理论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存在,也充分说明教师队伍在一定范围内的流动是正常的和必要的。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律,实现城乡间教师合理的均衡流动才能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才能实现城乡区域内的师资均衡配置,才能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要求。 (二)支教下乡政策是必须的,以文化促落实 下乡支教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

9、有重要意义。然而单靠行政力量推动支教下乡的实施,依靠个体行为的智力支教,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支教下乡“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因此,文化理应成为学校建设的核心,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而支教下乡的根本应该是对一所农村学校的文化支教,即将优质教育资源的文化因子植入农村学校,重新整合优化农村学校的文化资源,既保持农村学校原有的风貌与个性,同时又使进步文化在农村学校中辐射和扩散,最终形成“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新文化。 三、引导城乡教师动态均衡流动的对策思考 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教育投入的城乡均衡,更需要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均衡。那么,怎样才能破解教师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这个难题呢?关

10、键就是促进教师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如何才能让教师自愿选择去经济欠发达地区、去乡村学校、去薄弱学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树立教师动态均衡流动理念,教师流而不失 城乡统筹背景下,树立教师动态均衡流动理念,通过流动达到动态平衡,最终实现最佳师资的社会配置。教师流动首先需要教师从观念上认同,从而自愿追求精神上的价值体现。首先,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等手段,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促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其次,将教师均衡流动理念利用各种有利的信息通道,包括电视、网络、报纸、期刊、无线电通讯设备等等,以政府教育改革的名义传达出去,使教师动态均衡流动理念赢得教师、学校等利

11、益相关者的心理认同,使教师摒弃“城市优先、城乡有别”的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城乡公平”的新观念,自愿自觉支持教师城乡流动。 创新教师流动制度体系,教师流而有序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才间的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也不例外。消极地禁止教师流动会造成一些教师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师价值的充分发挥。同时,要改变长期以来建立在城乡之间物质差别基础上的单向、不可逆的教师流动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师流动制度的创新步伐,使中小学教师流动真正获得硬性的制度保障。 第一,借鉴日本、法国以及国内部分省市的成功经验,建立重庆地区教育公务员制度,将城乡教师统一纳入公务员体系,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身份定位,

12、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并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彻底解决农村师资短缺问题,才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而全力投入教学中或参与教师行政流动。第二,重庆市政府应从政策法规的层面上为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建章立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流动对象、流动方式、流动范围、流动年限、人事关系以及监督机制和补偿措施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教师流动的盲目性和单向性,确保教师流动的规范性和公正性。第三,制定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对于市场流动的教师,改变以往“卡”或“堵”的形式为“有偿转让” 。规定优秀教师流动必须是“有偿”的,流入学校对流出学校进行有偿流动补偿,流出学校可用补偿金或者聘用其他合格教师,

13、或为本校在职教师提供进一步学习进修的费用。第四,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学习进修制度,研究和制定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交流的整体规划与年度计划,并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的各方面支持条件。第五,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考核各地区教育行政领导业绩的指标,农村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等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围,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业绩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教师流动模式,教师流而乐流 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工作要取得大的进步,创新教师流动模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治本之策。第一,教师管理应转化为动态的,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区域中小学教师资源库,教师由“

14、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实行教师集中管理,变“校管校用” 、 “一校所有”为“统管校用” ,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区域内交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师资均衡;构建教师交流平台,促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焕发工作激情起到助推作用。第二,改变以往单兵作战、个体帮扶的支教形式为“团队化、长期化、制度化”的文化支教新思路,小组式、捆绑式和植入式支教等多种团队化支教模式相结合,延长支教时间,确保农村学校获得较为稳定的支教队伍;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学习,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树立正确的支教观,摆正支教教师和受援学校的位置,形成城乡教师共同发展的合作文化。第

15、三,构建教育捆绑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包括“共同发展学区”在内的诸多教师流动模式。教学上,互派教师任课,进行教学交流和帮扶,相互顶岗;管理上,互派管理者,进行教学管理的交流;教研上,共同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培训、综合交流,促进教师共同提高;评估上,实行两校共同体评估模式,把强校帮扶弱校的绩效作为对强校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李涛,吴安新.教育城乡统筹的理性培育与均衡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8(4) 2.周慰.长宁区:中学高级“刚性流动”区域统筹J.上海教育,2007(09B) 3.续梅.城区内教师流动:需要制度创新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四人谈J.中国教育报,2007.12.3 4.马云献.国外组织气氛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文摘,200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