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对石堡川灌区渠堤绿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摘要】 渠堤绿化与全民植树密不可分,是衡量灌区工程管理状况、保障渠道安全行水的关键,结合灌区工程现状,分析渠堤绿化的作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渠堤绿化建、养、管和收益分配体制做有益探索。 【关键词】 灌区渠堤;绿化工作;实践思考 灌区渠堤绿化是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水利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灌区工程管理状况、发挥生物固渠护堤效力、保障渠道安全行水灌溉的有效组成。本文总结石堡川灌区近几年干支渠绿化工作实施步骤和取得成效,在渠道绿化建、养、管和收益分配体制做有益探索,为促进灌区今后渠道绿化工作提供借鉴。 1.灌区情况介绍 1.1 灌区概况。渭
2、南市石堡川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城乡供水、水利旅游等多功能的中型水库,隶属渭南市水务局,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接缘地带,属典型的旱塬缺水区,耕地面积 76 万亩,设施灌溉面积 40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31 万亩,承担着延安、渭南两市的洛川、白水、澄城、蒲城 4 县 18 个乡镇 180 个行政村的农田灌溉和 30 万人的饮用水任务。 1.2 石堡川水库流域气候状况。灌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区,常年多风,平均气温 12.3,绝对最高气温 39.4,绝对最低气温-16.7,多年平均降雨量 549.2mm,多年平均蒸发量 1192mm,最大为1367mm,最小为
3、929mm。年日照时数 2547h,无霜期 202d,灌区光照充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形成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树木生长较为有利,适合多种树木生长需求。 2.渠堤绿化在灌区管理中的作用 2.1 灌区渠堤绿化工作配合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水利服务对象在农村,渠堤水土资源为植树绿化工作提供了发展空间,而渠堤绿化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一项系统持续性工作,通过渠堤植树和庭院绿化,改善了渠道树少风吹沙扬的环境、巡渠烈日暴晒无遮掩,使水利职工体验到生态治理对生产和生活改观的益处,增强了水利职工对国民生态文明意识,水管单位通过渠堤绿化,逐步实现了积极培育、严格保护、保育结合、休养生息、良性循环的目的,也推动了灌
4、区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发展。 2.2 渠堤绿化工作提高了工程安全系数。在渠堤保护区边缘选择根系较小的乔灌木进行造林,经过精心管护,树木成长后,根系从一定程度固定了渠堤土壤,缓冲了水对渠堤的冲刷,树枝是草土护岸工程的最佳材料,树头是抢险防冲的应急良材,成材树木更是渠道维修的必须材料,所以说渠堤绿化不仅有效保护了渠道和建筑物的安全,也成为水利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渠堤绿化改善了工程管理现状。渠堤绿化承包,创新了水利工作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新型管理办法, “谁栽、谁管、谁受益” ,林木产权清晰,利益带动了管理人责任心,在管护人精心管理下,绿化成活率达96%以上,渠堤宜绿化面积达到 90%以上。
5、在工程管理上,承包人对渠道和建筑物进行日常管理维护,没出现过人为地破坏,因自然原因引起的损坏,承包人及时上报管理单位,管理单位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维修加固,避免引起大的损坏,降低渠道管理费用。 3.灌区绿化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灌区绿化工作状况。灌区现有干渠一条,全长 38.7km,渠道保护区宽度为 2-3m,支渠 8 条,分支 12 条,全长 214.3km,渠道保护区宽度为 2m,折合面积 857.2k m2,斗渠 369 条,总长度 486.5km,渠道保护区宽度为 1m,土地资源丰富。上个世纪 90 年代,灌区开始利用渠堤水土资源进行大面积植树绿化,先期在支斗渠上栽植花椒树黄花菜等经
6、济作物,随后灌区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水保生态灌区为目标,实施库、渠、园、院综合开发,将工程改造配套,水保生态治理及灌区开发绿化有机相结合,并将灌区“三修两清”与“一绿化”当作一个有机统一体来抓,做到改造一条渠,同步开发绿化一条渠,绿化工作实施中,对渠道保护区、高填方以及原有老化的椒树等渠段,以确保渠道及建筑物安全为目标,渠堤外边缘栽植速生杨,渠坡及大型建筑物周围以栽植沙棘和植草皮护坡斗渠以栽植黄花菜为主,截止目前,灌区共计绿化干支渠 190km,共栽植各类苗木 13.4 万株,其中栽植花椒 7.7 万株,速生杨 4.4 万株,风景树 1.3 万株,植草皮 3 万 m3,占宜绿化渠道的 79%;
7、绿化斗渠320km,占宜绿化渠道的 70%。库区栽植风景树 10 万株,栽植沙棘 110 万株,总折合面积 650 亩。2007 年用材林树木总价值达到 17 万元,预计灌区宜有绿化渠段全部受益后,年产值可达 257 万元以上。 3.2 目前灌区绿化工作中存在问题。灌区绿化工作不比全民义务植树,绿化工作仅是灌区行为,很难整合社会力量和资金进行植树绿化工作;灌区绿化仅限于渠堤,植树土地是工程建设用土,渠堤用土基本是工程回填土方,土质较差,加之土地资源有限,树种选择必须选择根系小,易成活的树种,空间发展有限;渠堤绿化渠线长,加之管护人员基本是农民,加大了管理难度,这些都是灌区绿化工作的重点。 4.
8、灌区绿化工作体系建设 4.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灌区成立水保生态治理工程办公室,制定规划对灌区绿化工作实行宏观调控,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考核工作,确保绿化工作取得实效;以基层管理站为主体,成立渠道绿化的基层管理组织,为灌区渠堤绿化主要实施主体,执行灌区绿化工作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以站域内管护队员为主体组建专业渠道工程及绿化管护队伍,对其实施专业化合同管理,三级组织体系为灌区绿化工作提供机制保障。4.2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是灌区绿化工作取得实效的保证。灌区在绿化工作方面先后制定了绿色企业管理办法 、 绿色企业发展基金及效益分配制度 、 灌区渠道管护及绿化管理办法 、 渠道工程及
9、绿化管护责任合同书等制度。以利益带动管护责任,用利益机制激活灌区绿化的持续发展。在管理中按照“谁栽、谁管、谁受益”的原则,树木产权归栽植人所 有。管理局干部、职工和灌区群众都可参与,一是对干支渠道绿化采取各站自定苗木,管护员自栽自管,当年秋季灌区统一验收后给予补助的“先栽后补”的办法,以增强基层及管护员责任意识,确保苗木质量、栽植质量和成活率。在利益分配上,收益前从基层管理费中支付专业管护员的报酬(每人每月 40 元/公里) ,栽植花椒、苹果、梨、枣等高值经济林的,从挂果受益年开始(一盘定为栽植后第 5 年开始) ,管理站不再支付管护报酬,并从挂果后的第四年开始,其收益管理局(站)与管护者个人
10、按 37 比例分成。栽植桐树、杨树等用材林木,管理站从第五年开始停发管护报酬,成材后一次性采伐,收益由管理局(站)与管护者个人按 3:7 比例分成。政策出台,极大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使灌区绿化工作走上快车道。 4.3 建立运行管理体系。实施计划管理,将灌区渠堤绿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年初有计划,分级下达任务,列入各级目标考评,阶段有检查,春秋两次验收,年终综合考评,奖优罚劣。在栽植中,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 ,严把选种点、栽植点、日常管理关。在苗木的选择上,坚持选两年生以上的优质壮苗,经济林(花椒)苗木高度应在 0.7 米以上,用材林(速生杨)苗木高度在 3m 以上;并
11、遵循“三个一” (1 个坑、1 锨粪、1 桶水)要求,严格按照“挖穴、施肥、灌窝、栽植、踩实”五个步骤进行,确保栽一棵、活一棵、绿一片。在新栽植花椒苗木越冬管理上,离地面 15cm 处进行短截、覆土,确保苗木安全越冬,开春后刨土浇水。并对成椒林进行全面修剪、浇水、防虫,促其健壮成长,大幅度提高产量,增加绿化效益。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四有四无一达标” 。即管护队有标志服、有标志牌、有台帐、有使用证;管护队员管护范围内无杂草、无淤积、无鼠洞、无枯死树木;渠道管护树木管理达标。通过“四有四无一达标”开展,专业管护队建设逐步迈上了正规化轨道,一批精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绿化专业管护人员在灌区迅速成长壮
12、大,成为灌区绿化事业的一支中坚力量。 4.4 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为了结合灌区绿化搞好配套服务,灌区专门从当地林业部门聘请专家,对绿化管护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绿化管理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进行跟踪服务,从选种、栽植到后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业务科室组织人员,现场指导,提出技术要求,并有针对性地编发有关技术资料,供基层单位参考。在实施中,苗木出现病虫害,及时请专家现场会诊,解决和预防苗木病虫害等问题,从技术上给予支持。 5.结论 渠堤绿化已成为灌区渠道的绿色长廊,成为灌区管理单位和职工的绿色银行,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收到了政府得“绿” ,社会得“益”,职工得“利”的综合效果,促进了灌区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以灌区生态文明带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灌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