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7918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农村建设研究摘要:农村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主要区域,农村地区的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现状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不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些重要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农村;保护;建设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做好它的保护和传承。随着高度现代化的功能布局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城市中传统文化的逐渐消逝,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主要的物质基础的广大乡村地区来

2、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使非物质文化能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广泛的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准确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由来已久,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形成了逐步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2004 年 8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届十一次会议表决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5 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

3、产保护的通知 ;200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逐步走向正轨。 由于表现形式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非为不同的类型,结合新农村建设思考,本文所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存在与乡村地区且有一定的生存范围的非物质文化。 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宝丰县马街社区(马街村以马街书会著称,马街书会是曲艺界盛会,每年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曲艺艺人云集马街说书会友,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杨庄中心村(杨庄中心村范围内的观音传说家喻户晓,并形成了一些列与观音相关的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有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美誉) 、周营村(周营村

4、是全国著名的魔术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的村庄的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住宅设计千篇一律,形式以及功能布局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求。例如马街中心村住宅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豫西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为参会艺人提供的住宿及曲艺交流方面的便利性。多数中心村住宅设计片面强调现代化、别墅化,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物质基础缺失。 (二)新村建设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由于建筑形式的千篇一律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上体现的方式关注的不足,新农村建设地域文化特色不够明显。 (三)新村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考虑不足,非物质文

5、化遗产陷入了仅仅作为展览品存在的困境。 (四)针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物质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联系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其文化生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五)新农村建设呈现各自为政,缺乏跨行政区域的协作,造成非物质文化生存范围的人为割裂。 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创新中心村建设机制 现有中新村建设模式一般是在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的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村庄整合。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存在于几个村乃至更大的范围内,由于历史原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行政范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范围并不完全重合,或者是在同一行政范围内选取需要整合的村庄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虑较少,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6、生存环境人为割裂,影响保护与延续。创新中心村建设机制,增加跨行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力度,从宏观层面上统筹中心村布局;增加选择需整合村庄时的影响因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考虑在内,合理确定庄新村范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建立健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体系,对于那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由文物部门参与指导其新农村建设。 2 新农村建设应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既有的文化脉络 非物质文化不可能脱离于物质而单独的存在,包括使用工具、典籍记录、建筑物构筑物等在内的物质载体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物质基础

7、,特别是那些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构筑物、遗迹遗址等不可移动的物质承载者对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历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形成的乡村的空间结构,同样是非物质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些更应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以保护。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基础设施、建筑质量较好的前提下,应该优先考虑对旧村进行改造,严禁盲目地大拆大建及盲目的另建新村,保护村庄原有格局和组织脉络;二是新村建设应合理选址,不破坏旧村原有的文化肌理,避免文化遗产脱离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对旧村进行合理的拆除还耕,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紧密的区域和重点建筑进行保留,原地保护

8、。三是新农村建设不应脱离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而单独存在,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建立健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的形式传承和发展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脉络,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在现有文化脉络的保护方面,应该遵循整体保护原则,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保持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等,保护文化体系的完整性。2老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应该沿袭原有的居住方式,恢复原有的交往空间;保证新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施不与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相互脱节,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格局和人文环境。 3

9、 新农村建设应该使非物质文化在物质上有所体现 一是营造特色鲜明的村庄环境。非物质文化由于其存在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包含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对这些文化元素进行合理利用,以打造出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在建筑设计上,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以及建筑风格和细部的设计,营造特色鲜明且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协调的建筑形式。在景观营造上,通过将文化元素在雕塑、景观墙等景观小品上的运用,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 二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物质化的非物质文化元素本身而言,其文化标识作用是其它任何表现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注

10、重恢复和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空间环境。对非物质文虎遗产的保护来说,它不能仅仅作为“展品”而存在,应该是有生命的,能够在不断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传承下去。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还是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营造出一个更加宽松,也更适合其成长的生态环境。4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由政府主导,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营造的投入,如非物质文化的展示、技艺的交流、传授等空间。 五、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考虑,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合理进行新村选址和确定新村范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合理利用文化元素,促进非物质文化在文化层面得以体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 32 届会议正式通过. 2王大为.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黑河学刊.201205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