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上海的二期课改要求教师着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并能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通过对几年教学实践的总结,觉得教学中重视探究性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围绕探究性活动的意义、内容和形式等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探究性活动的意义 中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应当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问题设计要符合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中学数学
2、探究性活动可以分为形成性探究、建构性探究、应用性探究三种类型而根据探究性活动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思维形式,又有实验探究、归纳探究、类比探究、发散探究、演绎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一种探究性活动中,可能用到一种或几种探究性活动的方法。 形成性探究是指针对教材内容,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问题。这些材料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时候,并不是直接给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而是让学生先画一画(即根据中位线定义画出已知三角
3、形的一条中位线) 、量一量(测量中位线的长度及三角形一边的长度) 、猜一猜(猜想中位线与三角形一边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的方法,让学生先获得一个感性的猜想,再应用数学推理加以证明获得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生的尝试、猜想、论证中展开的,既自然又吸引了学生,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许多几何定理的教学中我经常性的采用:画一画、猜一猜、想一想、证一证、用一用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构性探究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和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应让学生自主完成,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
4、识体系的认识,为培养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譬如在学习了正、反比例函数后再学习一次函数,我在揭示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后,鼓励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尝试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往往比教师传授给他的记得更牢。而且在这一类比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比较几类函数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一个知识的脉络和框架。 应用性探究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在知识的发展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使他们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例
5、题(如:利用方程解决利率问题、利用三角比解决测量问题、利用统计知识进行估计等等) ,教师要善于利用、挖掘这些例题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探究性活动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探究性活动要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指导也要由多到少,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探究性活动的形式 中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教学形式,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可以采用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或留为作业,在课下或假期中探究等。在探究性活动的教学中,应当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开展
6、合作学习,还可以走向社会调查研究、拜师求教。另外,要尽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把抽象的问题利用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问题对于同一个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探究方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研究,以做到因材施教、讲求实效。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使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系统和建构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学习完一章或一门学科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本章、本学科的知识内容、系统结构进行归纳整理的探究活动,还可以开展对数学题目的解题通法与规律的整理探究,对数学结论延伸与拓展的发散探究等。 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开展活动时,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探究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创新,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