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制定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是以病人或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研究,通过一定的干预,观察对人体的作用、不良反应等以确定治疗措施或药物的效果与价值。3 现场试验与社区干预试验的区别:二者都是在社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货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干预性研究,均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但现场试验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人,社区干预试验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现场试验与社区干预试验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4
2、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比较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5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就是以疾病(包括健康或其他卫生事件)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人间) 、时间和地区(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简称三间分布,是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6 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 ,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概率。7 罹患率(attack rate)某一局部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以日周月或者一个流行季节为单位8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流行率,指特定
3、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9 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区别和联系 (1) 两者分母可能一样,但是分子不同发病率的分子是一定时间内的新发病例数,而患病率的分子是指调查当时患病人数(包括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2 )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得出的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常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的调查,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冬天呢指标。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调查。 (3)患病率受存活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反映的不是真正的病因,不适于做病因学研究。而发病率不受存活因素、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适于病因学研究。 (4)患病率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
4、。当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 X 病程,即 P=IXD。10 死亡率(mortality rate)又称总死亡率或粗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一般以年为单位。11 病死率(fatality rate)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的比例,一般以百分率表示。12 生存率(survival rate)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指病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一般用百分率表示。13 散发(sporadic)病例呈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和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发病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5、,发病率维持在历年的一般水平。14 暴发(outbreak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段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症状相同的病人。15 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16 大流行(pandemic)某病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17 短期被动(rapid fluctuation)又称时点流行,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和较大范围内。18 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病率在一定季节内升高的现象,传染病的季节性尤为明显。19 周期性(cyclic change 或 periodicity)疾
6、病每隔一定的年限发生一次流行,并具有规律性。220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通过对移民人群研究疾病的分布并寻找病因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关系21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述性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类方法,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进行系统性条理性归纳整理后,对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进行客观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某
7、些线索,而形成自己观点或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为分析性研究提供线索的一种方法。22 描述性研究的分类主要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的分析、个案调查(个例调查或病例报告) 、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 、生态学研究(相关性研究)及筛检等。23 病例报告(case report)对新发现得或不常见的疾病或关于疾病不常见的表现的报道,以便引起医学界同行的注意,为探讨病因提供线索。24 个案调查(case investigation)属于描述性研究,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25 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指根据研究需要,运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去收集特定时间内
8、特定人群中那些和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变量,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有关因素。26 现况调查的目的(选择判断题)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筛选疾病或健康促进措施效果、用于疾病监测、其他。27 现况调查的特点: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28 普查(census)为了解某种疾病的患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对人群中每一位成员进行调查或检查的方法。29 普查的优缺点:优点 a 能获得调查范围内全部病例或全部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准确性高 b 普查所强调
9、的是对每一位成员进行调查,没有从样本推论整体,所以获得的数据不存在抽样误差 c 由于是调查某一人群的所有成员,在确定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比较简单。缺点a工作量大,耗费大,组织指挥工作复杂,调查的精确度下降,调查质量不易控制 b 调查项目不宜过多,内容不能做得很细 c 易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30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并用其结果来推论该人群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31 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 a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b 按随机化原则抽取,具有代表性 c 由于工作量相对较小,可使调查的精确度提高。缺点 a
10、只是对整个总体情况的估计或者推断 b存在抽样误差 c 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比较复杂 d 不适用于患病率过低的疾病。32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通过比较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既往暴露特征分布的差异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33 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病例或对照)具有某种可疑与患病有关的特征,或曾受到过某种可疑与患病有关的因子影响。34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特点:(1):观察性(2 ):回顾性(3):设立对照组(4 ): 无法确定因果关系35:病例对照研究的应用范围:(1): 病因学研究(2 ):临
11、床治疗效果的研究(3):疾病预后的研究336:研究类型感染率(infection rate)是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家庭中第一例病例称为“原发病例” ,不计算在续发率内,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
12、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常以年为单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确定是否散发一般与同一个地区、同一种疾病前三年的发病率水平比较,如当年的发病率未明显超过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时为散发。 形成散发的原因: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因疫苗接种维持人群一定的免疫水平;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潜伏勃长的传染
13、病。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爆发往往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由共同的传染源所引起,如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爆发流行等。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或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筛检(screening)是在大量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通过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真实性(validity)又称有效性,是指筛检试验或诊断试验所
14、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评价诊断试验真实性的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和假阳性率、假阴性率、似然比及正确诊断指数等。灵敏度(sensitivity ,Se) 也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且按该诊断试验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概率。灵敏度只与病例组有关,理想的试验灵敏度应为 100。灵敏度(Se)a(a+c) 100特异度(specificity ,Sp)也称真阴性率,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试验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概率。特异度只与非病例组有关,理想的试验特异度应为 100。特异度(Sp)d(b+d)100假阴性率 (false negative rate,Fnr) 也称漏诊率或第二类错误( ),即实际有病
15、但根据该诊断试验被定为非病者的概率。灵敏度越高,漏诊越少,理想的试验假阴性率应为 0。假阴性率(Fnr)c (a+c)1001 灵敏度假阳性率 (false positive rate,Fpr) 也称误诊率或第一类错误 (a),即实际无病但根据该诊断试验被定为有病的概率。特异度越高,误诊越少,理想的试验假阳性率应为 0。假阳性率(Fpr)b(b+d)1001 特异度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即病人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的概率与非病人中出现相应结果的概率之比,说明病人出现该结果的机会是非病人的多少倍。由于试验结果通常分为阳性和阴性,因此,似然比也相应地分为阳性似然比(posi
16、tive likelihood ratio,+LR)和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阳性似然比是指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说明病人中4某种试验出现阳性结果的机会是非病人的多少倍;比值越大说明患病的概率越大,试验结果的诊断价值越高,其计算公式是:+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a(a+c)b(b+d)阴性似然比是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说明病人中某种试验出现阴性结果的机会是非病人的多少倍;比值越小,试验诊断的价值越高,其计算公式是: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c(a+c)d(b+d) 如同灵敏度和特异度一样,似然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它不受患病率的影响,在选择
17、诊断试验时应选择阳性似然比较高的方法。可靠性(reliability) 又称信度,指相同条件下同一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可靠性高,说明试验结果受随机误差的影响不大。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 当某试验是做定量测定时,可用变异系数来表示可靠性。即所测平均数的标准差与测定的均数之比;比值越小,可靠性越好。变异系数 CV测定值均数的标准差/测定值均数100 符合率(agreement rate) 又称准确度 (accuracy),当某试验做定性测定时,同一批研究对象两次诊断结果均为阳性与均为阴性的人数之和占所有进行诊断试验人数的比率。符合
18、率可用于比较两个医师诊断同一组病人,或同一医师两次诊断同一组病人的结果。同时符合率还可进行调整,即计算调整一致率(adjusted agreement)。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医院感染 HCAI: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现况调查是指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从时间上说,
19、现况调查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即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点犹如一个断面,故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它所收集的资料既不是过去的记录,也不是常规报告资料或随访的调查资料,而是调查当时所得到的疾病、健康和其他有关资料。描述性研究又称为描述流行病学,是全面的详细的记录客观存在的疾病或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条理性整理,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形成一定的假设(因观点不一定正确) ,称为描述性研究。流行病学简史第一阶段以研究传染病为标志,与此相联系的是贫穷、营养不良、恶劣的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 以研究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eases)为标志,例
20、如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癌症。开展这类研究的先决条件为住房条件和卫生状况得到了改善,安全饮水问题已基本解决,以及预防接种控制传染病已不再是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了。第三阶段以研究环境与人、社会与保健为标志例如环境污染暴露、酒精中毒、吸烟与健康、毒品成瘾、心理卫生与健康、健康保护因素等。目的为在迎接工业化后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挑战的同时,为人类不断寻求新的保健措施。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 群体观点 2、比较的观点 3、概率论的观点 4、社会医学和生态学观点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
21、,分析滚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它是对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进行的综合描述。其目的是区分在某病病因中,主要是遗传因素的作用还是环境因素的作用。移民流行病学分析的原则是: 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5队列研究(cohon study)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 n 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
22、研究方法。队列研究由于被观察对象在疾病出现以前先分组,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比较其结局,故有人称之为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或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队列研究的优点 1、在疾病发生前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所获资料完整,无回忆偏倚;2、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测量两组间的特异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3、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果,如在调查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时,可同时调查吸烟与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等的关系,并能了解疾病的自然史;4、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联系强度,且先因后果,时间关系明确,所得联系比较确实可靠;5、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
23、计算剂量反应关系;6 、样本量大,结果稳定;7、在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条件下,可作回顾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的缺点 1、观察时间长、费人力、花费高,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2、准备工作较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3、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 4、研究罕见病时需要大量研究对象,因而不易收集到完整可靠的资料,故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 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因此工作量相对小,所需人力、物力 较少,易于进行,出结果快;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对治疗措施的疗效
24、与副作用作出初步的评价。2、缺点: 易出现回忆偏倚;外部变量的控制可能不完全,混杂因素不好控制;选择对象时易出现选择性偏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难以判断;没有办法确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疾病的发病率;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此外,不能计算暴露与无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只能计算 OR。普查: 是指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普查的原则:要有严密的组织和高质量的普查人员队伍;要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调查项目和指标必须集中统一;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适用条件: 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只有调查目
25、的十分明确、调查项目非常简单,方可采用普查方式;需有一个高度统一、集中的领导团体,并且有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客观条件,方可实施普查;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需有群众支持,并且疾病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不很复杂,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优点:由于是调查某一人群的所有成员,所以在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所获得的资料全面,可以知道全部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准确性高;普查所获得的数据对疾病的流行因素研究能有一定的启示。缺点:工作量大,花费大,组织工作复杂;调查内容有限;易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由于工作量大而可能导致调查的精确度下降,调查质量不易控制。抽样调查: 是指从全体被研究对象中,按照
26、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全体被研究对象状况的一种调查。优点: 它按随机化原则抽取调查单位,以足够数量的调查单位组成的“样本”来代表和说明总体;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以样本推断总体的误差可以事先估计并加以控制;调查的精确度高。由于其上述众多的优点,所以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最常用的方法。抽样调查可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衡量卫生水平、研究影响因素、考核防治效果等。缺点:它毕竟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方法,只能提供说明整个总体情况的统计资料;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与6资料分析比较复杂,存在抽样误差和偏倚,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资料;不适用于患病率过低的疾病等。因果推断的标准
27、 1、联系强度 2、联系的时间顺序 3、联系的一致性 4、联系的特异性5、分布的一致性 6、剂量反应关系 7、实验证据 8、生物学的合理性循证医学:主要是指循证临床实践,强调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依据最佳的研究证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医疗条件及病人的情况与选择,制订合理的诊治方案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 1、提出问题 2、研究证据的来源与检索 3、严格评价证据 4、应用证据指导决策 5、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1.流行病学发展史: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 世纪中叶,流行病学专科开始形成。第二阶段,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实践刺激了流行病学理论的发展。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
28、以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异军突起,在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几乎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2.流行病学发展简史(按任务、方法)1.学科形成前期(自有文明史以来至 18 世纪、描 述、记载)(1 )迷信阶段:古人常将疾病归因于鬼神、上帝及天意,平日靠求神拜佛或祈祷-消灾除病。(2 )萌芽阶段:注意到疾病与环境有关。如:西方:瘴气学说 中国:五金学说;瘴气-疟疾2.学科形成期(18 世纪末-20 世纪初,约 200 年;传染病传统方法)(3 )成长阶段(单因学说)每一种疾病必定是由某一种特异病原体引起(特异
29、病因学说-微生物) 。如结核(4)壮大阶段(多因学说):疾病的发生不仅依赖特异病原物,还与环境有关,即必须有病原物、机体(宿主)及 环境三个要素协同作用。 (形成三角模式)3.学科发展期(20 世纪中叶-现在、一切疾病研究方法不断形成)(5 )现代发展阶段(流行病学学说)轮状模式:强调环境与人(机体)二者的密切关系,环境多样性及机体有遗传因子,有不少疾病并无病原物而言。2.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 ) 、群体观点 流行病学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疾病和健康状态,研究疾病的发生及动态分布。从群体角度宏观观察事物的动态变化,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他医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群体和分布是流行病学中两个最基
30、本的概念。 (2 ) 、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 流行病学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与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来有人在“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物社会心理生态环境模式” ,提醒我们在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要树立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3 ) 、比较的观点 流行病学分析的核心是比较,必须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推论过程来完成。有比较才有鉴别,即使是一般的描述结果,也必须和相应的人群、时间和地点的结果相比较才能说明问题,才有意义。(4 ) 、多病因论的观点 任何疾病的病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对于不同的疾病,遗传因素与各种环境
31、因素各自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5 ) 、概率论的观点 流行病学尤其重视定量描述和数字分析,常常关注各种率的计算和计算时“分母”的含义。流行病学中得到的危险度及各种率,实际上是对相应问题的概率参数的估计值,而不是决定值。73.现况调查的特点1、现况调查既可以弥补常规报告资料的不足,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调查结果,花费不大,是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现况调查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是指在一个时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3、由于所调查的疾病或健康状况与某些特征或因素是同时存在的,即在调查时因与果并存,无法判断谁先谁后,故在现
32、况调查中常进行相关性分析,只能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而不能得出有关病因因果关系的结论。4、现况调查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5、现况调查中的相关因素选择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所涉及的暴露因素最好是持续不变(或很长时间内不变)的,比如血型、性别、职业等等,这些变量目前的信息与以往的信息同样有效。另外,现况调查还适用于暴露因素后期累积作用的观察。4.队列研究的特点 1、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 2、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 3、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 4、是从 “因”到“果”的研究队列研究的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根据研究开始时是否
33、暴露来确定,研究的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这种设计叫前瞻性队列研究。优点:可信度高,偏倚少;缺点:费时,费人力、物力、财力。2、历史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 cohort study): 研究工作是现在开始的,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其特点是追溯到过去某时期决定人群对某因素的暴露史,然后追踪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这种设计又叫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优点:省时,省人力、物力;缺点:历史档案不一定符合设计要求,故适用范围较窄。3、双向性队列研究(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该方法是历史性队列研
34、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合。根据历史档案确定暴露与否,随访至将来的某个时间确定结局,故这种设计又叫混合性队列研究。该方法不但具有历史性队列研究的优点,还弥补了其不足。5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1、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2、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3、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是通过回顾获得;4、若按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已发生,由果推因。6 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当它们之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将病因定义为:“是指在实验的、纯粹的条件下,可引发疾病病理过程的特定因素,有化学的、物
35、理的、生物的、精神心理的以及遗传等数类” 。这些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因素的综合就是病因。7 病因的模型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8 因果推断的标准 1、联系强度(strength of association)2、联系的时间顺序(time sequence of association)3、联系的可重复性(consistency of association)4、联系的特异性(specificity of association)5、分布的一致性(consistency of distribution)86、剂量反应关系(relationship Of dose reaction)
36、7、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association)8、生物学的合理性(biological plausibility of association)9 相似性9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是研究中的一种系统误差,来源于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以及影响研究对象参与的因素。当暴露和疾病之间的联系在参加者和不参加者之间存在差异时,可能产生选择偏倚。由于在不参加者中暴露和疾病之间的关联常常是未知的,所以是否存在选择偏倚通常必须通过推断,而不是观察来发现。10.常见的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bias) 亦有人称为就诊机会偏倚伯克森偏倚(
37、Berksons bias)。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prevalence-incidence bias) 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3、无应答偏倚和志愿者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and volunteer bias)11 选择偏倚的控制方法 1、研究者应充分了解该项研究工作中各种可能的选择偏倚来源,并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2、为了避免存活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如果病例组选择新诊断的病人,则对照组不应由慢性病病人组成;如果对照所患的慢性病严重地影响暴露,则更不应作为对照。3、为了避免由于拒绝参加研究而引人选择偏倚,应尽可能地降低拒绝参加人员的比
38、例。有人主张对拒绝参加者做出各种假设分开分析。4、在队列研究中随访全部研究对象,或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可能预防或减小偏倚。12 混杂因子的特征从本质上讲,这些条件提示混杂因子必须具有两种关联:一是混杂因子必须同疾病有关联(或是作为病因,或是代表病因,但不是疾病的结果);二是混杂因子必须同暴露有关联;混杂因子的第三条特征是:混杂因子必须不是暴露的效应13.发病率= 某人群某年内某病新病例数/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死亡率=某年某病死亡人数 /同年平均人口数K年期间患病率= 某年出现患病例数/同年平均人口数K病死率=某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时期患该病人数100%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暴露比较 病例组
39、对照组 合计 暴 露 a b a+b 非暴露 c d c+d 合 计 a+c b+d a+b+c+d X2 检验 : X2 3.84,P 0.05 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X2 3.84,P 0.05 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关联。 关联强度: OR = OR 1, 暴露与疾病间为正关联(危险因素)OR 1, 暴露与疾病间为无关联OR 1, 暴露与疾病间为负关联(保护因素)筛检方法的评价9真实性;指测量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评价指标:灵敏度(Se 真阳性率) = 100% 特异度(Sp 真阳性率)= 100% 约登指数(r 正确诊断指数)=(Se+Sp)-1评价一个筛检试验真实性
40、的资料归纳表 筛检试验结果 有病对象 无病对象 合计 阳性 A(真阳) B(假阳、误诊) A+B 阴性 C(假阴、漏诊) D(真阳) C+D 总数 A+C B+D A+B+C+D 有(无)病对象:规范标准确诊。为提高 Se 与 Sp 可采用联合试验 串联:提高 Sp并联:提高 Se2)可靠性: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Kappa 值:Kappa0.4表示一致好。3)收 益:阳性预测值(+PV)= 100% 阴性预测值(-PV)= 100%类实验:一个完整的现场研究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的四个基本特点,即设立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
41、征,这个实验就称为类实验。实际工作的类实验多指不能满足随机分配的原则时进行的实验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比较观点、概率论观点、社会医学和生态学观点、多病引论观点。队列研究:是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队列研究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亚组,如低暴露组、中暴露组和高暴露组,
42、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事件) ,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队列研究的特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队列研究的分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偏倚(bias):是指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它系统地歪曲了暴露因素与疾病间的真实联系,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误差。病因(cause):就是那些能是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几率就下降。病因的
43、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病因的类型:必要病因、促成病因。Mill 准则:分析流行病学的比较推理,这个推理过程遵循的是病因假设建立的原则,即10Mill 准则,包括求同发,求异发,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随机误差:即机会,是由于多种无法控制及不能预测的因素引起的一类表现不恒定、随机变化的误差。系统误差:即偏倚,是研究过程中由一些已知或可控制的因素引起的使研究结果或推论系统地偏离真实情况的误差。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是研究中的一种系统误差,来源于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以及影响研究对象参与的因素。当暴露和疾病之间的联系在参加者和不参加者之间存在差异时,可能产生选择偏倚。
44、由于在不参加者中暴露和疾病之间的关联常常是未知的,所以是否存在选择偏倚通常必须通过推断,而不是观察来发现。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或分类偏倚 (classification bias),指研究中有关研究对象的或来自研究对象的信息是错误的,会产生系统误差。如果被测定的变量是用于分类的,错误会导致个体被纳入不正确的分组中,这种信息常被称为错分(misclassification)。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是当研究暴露于某一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的因素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即混
45、杂偏倚,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叫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混杂偏倚必须符合的三个条件:混杂因素必须同疾病有关联;混杂因素必须同暴露有关联;混杂因素不能是暴露效应,尤其不能是暴露于疾病之间的中间变量;传染病爆发调查的步骤:爆发的核实准备和组织现场调查资料整理确认爆发终止工作总结一、爆发的核实1、核实诊断; 2、确认爆发二、准备和组织1、人员安排; 2、物资筹备三、现场调查1、病例发现; 2、病原体检测;3、个案调查;4、三间分布调查;5、环境和物种变化调查1、隔离救治病人; 2、保护易感人群; 3、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四、资料整理1、描述疾病过程; 2、描述三间分布;3、分析传染
46、源和传播途径;4、评价干预效果;5、证实病因假设 1、完善控制措施;2、促进病人的康复五、确认爆发终止六、工作总结队列研究的优缺点及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病例对照优点:简便,省费用;需要研究对象少;获结果快;适宜研究罕见病;可同时回顾一个以上的暴露因素。病例对照缺点:易发生回忆偏倚;信息部完全(缺少死亡病例的信息) ;对照选择难,匹配哪个变量不易掌握;不能直接计算率和和相对危险性。队列优点:确定暴露因素不受疾病信息影响;可直接计算率和和相对危险性;可随访一种以上疾病结局;可研究罕见的暴露;可完整描述暴露后的疾病经历;有时可用简便的回顾性队列方法。队列缺点:确认疾病时可能有偏倚;需要样本较大;随访期长,研究对象可改变暴露;易发生失访(迁移、竞争性死因) ;费用高;随访期间疾病诊断标准和方法可改变,不适于易漏诊误诊的疾病;设计要求严格组织管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