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5314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摘 要: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猖獗,给河南人民带来恶劣的影响。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河南特殊的地形、气候和农作物,社会因素则包括人口因素、生态破坏、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24-02 民国时期河南省自然灾害屡屡发生,造成饥荒连连,其受灾的总县数和灾荒发生的总次数在全国处于前列。在河南发生的灾害类型中,旱灾最为频繁。1920 年华北五省发生了特大旱灾,其中河南是重灾区之一,这场旱灾使河南一半以

2、上的县受灾,数百万民众亟待救济,河南处于一片乱象之中。本文以 1920 年河南省旱灾为例,探讨导致民国时期河南旱灾迭发的因素。应该说,旱灾的出现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使的结果。对于河南而言,其所处的特殊气候带、其独特的地形和特殊的粮食作物等是促使旱灾出现的主要客观因素,具有不可逆转性。而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如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经济转型、军事战乱等一系列因素加重了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的严重程度,所谓人祸加重了天灾。 一、自然因素 1.气候条件。从气候条件来看,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界于北纬 31233622,东经 1102111639之间,由北向南依次处于暖温带和北亚

3、热带,大多数地区属于中间过渡地带,因此,河南的气候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点是温暖适中,兼具南北气候之特性,可谓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这种气候条件的益处是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但与此同时,由于气候过渡性明显,河南境内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天气变化较为反复无常,灾害性天气较为常见,这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极为不利。总体而言,河南省的雨量集中于 7、8、9 三个月份,这三个月份极易发生水灾,而其他月份则易发生旱灾。 2.地形条件。从地形上来看,河南属于中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其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西部主要为山区,包括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伏牛山等,属于

4、第二级阶梯,东部则是较为平坦的黄淮海平原,属于第三阶梯。因此,河南地形的基本轮廓为:西部、南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东部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其界限非常明显,基本上以京广线为界形成了山地与平原的对半分野,河道上下游排泄能力不相称,这种地形条件,极易出现水旱灾害。夏季雨水较多,东部山区比较容易出现暴雨中心,如果大雨持续数日,非常可能导致洪水泛滥,洪水直泻而下,穿过丘陵过渡地带,直扑下游平原地区,造成位于下游各河水量激增,加之下游排水不畅,洪水冲垮河堤或漫溢而出,一场严重水灾势难避免。而洪水之后,河南境内普遍雨水稀少,境内大多数地方是荒山秃岭,植被很差,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干旱问题接踵而来。 3.农作物特点

5、。小麦、玉米、水稻、高梁、谷子、红薯等作物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些粮食作物之中,小麦属于越冬作物,其余属于秋作物。由于河南气候四季分明,两种作物对雨水的要求有所不同。生长在夏季的秋作物,气温高,蒸发强,正值作物生长旺盛季节,需水量大,一般情况,710 天不雨即呈旱象,1520 天不雨就会出现旱灾。越冬作物,如遇上 2030 天持续干旱不雨,也会出现旱象,更长时间的干旱就会造成旱灾。另外,河南的农作物除水稻外主要是旱作物,这些作物既怕涝又怕旱,对灌溉和排水的要求很高。而建国前,排灌设施不健全甚至根本没有,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 ,因而经常发生水旱灾害1。 二、社会因素 中国著名的灾荒史研

6、究的开拓者邓拓认为, “中国数千年来,灾荒所以不断发生之原因,自然环境若干具体条件之影响,自不容遽加否认。尤以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之国度,自然条件之支配力必亦较强,此固一般人所共晓。惟中国历来学者对于自然条件之影响力,往往作过高之估计,甚或以之为唯一之决定因素,殊欠精当”2。1920 年河南省的旱灾也是一系列的社会因素促使发生的。 1.人口因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下,人口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否相互适应,是人类社会能否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近代中国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之下,衡量两者是否适应的主要指标就是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关系,其中的临界点就是一般所谓的“温饱界限”(或“温饱比例” )

7、 。按照中外学者的研究,这一比例全国平均为 143,即每人平均四亩土地方可维持生计。北方地区由于地理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农业生产技术更加落后,这一比例势必更高。但据 1922 年印行的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上称:1920 年河南大旱灾发生前后,有些地方人地比例竟达到 11.39 的比率。可以想见随着人口激增,地狭人稠,必然使得社会生产力面临愈益沉重的压力,并远远超越了它自身所能承荷的极限。这不仅进一步限制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也大大加速了农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使大多数人口经常性地处于饥饿半饥饿的状态。2.生态因素。恩格斯认为,灾害常常表现为自然对人的报复,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

8、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4 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人们只能通过毁林开荒以维持生存。正是因此,河南境内森林都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已经化为乌有。1920 年河南省旱灾的发生显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极大的关联。正如 1920年 11 月民国日报发表评论说:“北方诸省受病之原,一在不讲求地方水利而资灌溉。一在不知辟天地自然之利而予取予求。 ” 3.经济因素。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为何在遭受灾害之后如此不堪一击,这

9、里面有诸多因素,其中近代河南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罂粟、棉花、烟草、茶叶等非粮食作物在河南大量种植。在罂粟方面,鹿邑、太康、陕县、南阳、汝宁、获嘉等县几乎全县遍种罂粟。在棉花方面,民国时期河南棉产额在各省当中常居第五位。在烟草方面,河南是民国时期与山东、安徽齐名的三大烤烟产区。这些作物的种植给河南人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种植罂粟、棉花、烟草和茶叶等作物固然给当地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利益来说,这无疑是饮鸩止渴的行为。因为罂粟等作物的种植会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导致土地的荒芜。如种植罂粟对土地营养成分的消耗与毒化作用是巨大的,大批的土地因种植过鸦片而无

10、法再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形成荒地。棉花、烟草也会耗费地力太多,种过一季烟草的土地,必须停种几年才能再种其他作物。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广大的农民的利益的驱使下,纷纷减少甚至放弃粮食作物的生产,开始大量种植罂粟等非粮食作物。因此随着罂粟等种植面积增多,粮食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粮食严重不足这是这次旱灾奇重的一大原因。 4.政治因素。灾荒发生之时,正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腐朽的反动政府,并没有带给人民“民主”躯壳政体所宣扬的种种权利,反而将人民拉入黑暗、动荡、贫困的军阀割据时代。反动的黑暗统治也成了此次灾荒中加大灾情的重要因素。20 世纪 20 年代,正处在一个新的国内战争频发的高潮时期。灾荒发生时,中

11、国正处于军阀割据之中,四分五裂的政局以及加诸平民百姓的有增无减的差役负担,是这次灾荒孕育、迸发、蔓延乃至加剧的最大的“人祸” 。这一次的灾荒是在纷纭的战火中迸发的。从1916 年起,大小军阀的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战争一年凶似一年,战区一次大似一次,到 1920 年,五年之间战区所及共有三十二个省区,平均每年达六个半省。河南作为南北军阀交战的主要战区之一,备受摧残。而灾荒发生后,当旱灾急需治理,灾民急需救济之际,北洋集团内部却为了争权夺利又启战端。1920 年 7 月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军阀,与执掌中央政权的皖系军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直皖战争,战区恰在受灾的京畿以及河南、山东部分地区,使灾区人民天灾之

12、外又罹人祸。在直皖战争中,河南人民所受痛苦甚于旱灾百倍。 “频繁的战争不仅在客观上对河南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同时还因灾民被杀、逃离抑或是被拉壮丁都使农业生产缺乏必要的劳动力,与此同时战火焚烧了农民成熟的庄稼和房屋以及森林植被,进一步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5。民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混乱不安,为应付军费开支,各届政府的财政年年是巨大的赤字。1920 年,正值华北五省大早灾之年,河南人民生活惨苦,人民无法生存下去之际,民国政府河南当局于本年 4 月就预征田赋到民国二十四年,整整提前征收了十五年的田赋6。对百姓盘剥之恶毒可见一斑。因此,民国时期河南乃至全国政府的腐朽,使得河南人民失去了对抗天

13、灾的必要物质和设施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此次河南出现大旱,特定的自然条件是旱灾出现的客观原因,具有不可逆转性,但恶化的生态环境、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动荡的国内政治却使得天灾影响进一步扩大,正所谓人祸加重了天灾。而这也从微观的角度反映出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迭发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专著编辑委员会.河南水旱灾害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17-20. 2 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62. 3 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2, (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518. 5 王鑫宏.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研究J.前沿,2011, (6):177-180. 6 阎秋凤.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284-289. 责任编辑 安世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