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产出增长路径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00820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粮食产出增长路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产出增长路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产出增长路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产出增长路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产出增长路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粮食产出增长路径分析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以平均 5%以上的速度增长,截止到 2012年,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 9年增长,但是持续增长的背后是成本的大幅度增长和生产方式的落后。本文就如何保持农业的高效、长期稳定增长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提高效率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增长。 关键词:粮食产出;增长;路径 本文为“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课题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 年 4月 16日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既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就业潜力

2、,又与经济的其他部门存在着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以平均 5%以上的速度增长,自 2003年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 9年增长,在稳定中国经济,促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找到了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应该对我国农业产出规律和原理及其要素的性质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不合理增长模式,找到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 一、粮食产出连续增长路径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定的路径,研究我国农业产出连续增长路径是主要突破点,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主要是沿着以下“三位一体”路径发展的: (一)农业种植规模的稳定是实现增长的基础。尽管从种植规模上看对

3、粮食增加贡献不明显,2003 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变化不大,2012年与 2011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加 4.54%,播种面积增加 0.64%。但规模对我国农业是非数量化因素,自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面积确保在 18亿亩以上,如果没有这个来看政策层面的约束,我国粮食总产很难达到目前水平。因为我国农业虽然经过 30年的市场化,但其经营模式还是以农户生产为主,单位生产效率虽然有较大幅度提高,基本稳定在目前水平,很难再有突破。不论从经营方式,还是单位生产效率,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在目前的生产水平下保证种植规模是必要的前提。(二)要素投入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效率。尽管粮食单产在 2009年有所

4、波动,但是自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单产贡献在总产增加中是主要因素,如 2012年单产比 2011年增加 3.88%。效率的提高即为单位产量的提高,表现为单位成本不变产出增加,或是产出不变单位成本的降低。单位产量增加的原因:一是管理水平提高;二是投入增加。管理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规模效应,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与30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仍然以农户生产为主,农业规模化效应并不明显,规模化农场仅占总耕地面积的 4%左右,其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 3%左右。效率提高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增加单位投入,农业单位投入分为基础性投入和要素投入,基础性投入主要为科技投入、基础设施投入和政府补贴;要素投

5、入主要是生产单位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2000 年以来我国农业的 R&D经费增长了 4倍多。 (三)价格刺激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尽管还没有准确的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但有些专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可以达到 0.20.5 之间,甚至更高,而这些影响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的条件我国基本具备,包括基础设施、市场开放程度、资金投入、科技投入。近些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但总体上表现出高位运行的趋势,2006 年以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都在 100以上,而且呈现价格上涨范围广、高位运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收入效

6、应的刺激下农民提高了种植的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 二、农业连续增长路径“闭锁”分析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一种模式一旦在偶发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固定的路径发展演进,很难被其他乃至优秀的模式所取代。 (一)资源禀赋“锁定”了资源型发展模式。农业产业资源禀赋特点显著,土地作为不可改变的生产要素,是其他要素的载体,不同地区的生产者按照土地禀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生产模式。著名的农业经济专家费农拉坦的农业发展理论认为:一国农业增长选择怎样的技术路线,取决于该国家的土地资源禀赋状况。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已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及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7、,大体上有三种类型。我国倘若采用美国式的土地密集型生产方式,无法供给如此庞大的人口的粮食消耗,所以中国农业必须节约土地,这就决定了中国农业注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同时投入绝大部分土地生产粮食,并且选择劳动的边际替代率较高的产品生产。 (二)投资的不可逆导致路径“闭锁” 。递增收益来源于技术的相关性、规模经济和投资的不可逆性,一种技术的市场份额依赖于偏好和技术的可能性,技术一经被采用,并由此获得的经验越多,被采用的就越多,技术和规模就是导致我国农业形成正反馈机制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农户经营多采取按照同一技术复制的模式,尽管技术落后,但由于获得经验的低成本,仍然能够带来一定报酬,又因为规

8、模小,农户没有能力改变现有技术,反过来又强化了路径依赖。作为制度制定方的政府虽然意识到了可能的非效率,只是进行规模调整,对能够控制的土地实行合并,没有实现技术上的根本性突破。 (三)非正式制度是路径锁定的根源。非正式制度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文化、习惯、意识形态之和,是社会制度结构中本源性的东西,它对外生力量常常是不敏感并且有着明显的滞后,个体经济绩效改善的能力依赖于其信念和心智模式,长期积淀成为社会知识积累,正式制度又受到社会累积的知识存量影响,并置入个体的学习中,成为路径依赖。因为报酬递增所产生的利益者即使存在非效率也会固守原有的均衡,制度的路径依赖先从认知层面开始,经过制度层面,最终达到经济

9、层面。我国自“井田制”后,小单位的生产方式形成了 5千年中国农业文明,这种认知的存量的多少强化了当前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了系统的认知。三、 “退出闭锁” ,改变农业增长的路径 (一)加快土地流转,实现产业化和集聚效益。首先,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推进农民非农岗位就业的长效机制建设,真正推进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实际城市化率只有 35%左右,农民在城市的工作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强,城市化是使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享有市民待遇,消除对农民歧视性的用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退休养老制度。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扩大县域城镇规模,推动本地域经济的发展,争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

10、消化;其次,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农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改变心智模式,退出路径闭锁。历史的沉淀在心智模式中具有“锁定”效应,历史是不可逆的,从根本上突破路径依赖,应改变心智模式,农业教育是改变心智模式的重要途径,作为传播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重要手段,逐渐与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已经从简单的技能培训逐渐深入到大学教育中去,越来越多的高技术型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加需要对新技术进行应用型推广和技能再教育,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我国 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48%,与世界平均水平的 4.5%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国家重视工业的发展,导致农业教育方面的经费稀少,农业教育对于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我国应改革现有的发展模式,加大对于农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教育对于农业乃至国民经济产值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 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 2褚清河,郭耀东.中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的原因、问题及发展原因J.山西农业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