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广谱哲学语言析论摘 要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语言哲学是研究语言学与哲学共同规律的科学,通过广谱哲学语言的探析发现其语词的概念词义、色彩、接近于“同一”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因语词表达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产生多义;理解往往失之片面的问题。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广谱哲学 语词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163-02 哲学思维得到扩展和交流是离不开哲学语言的,只有通过学习和创新哲学语言才能理解哲学理念;看出哲学思维的发展历程。如果没有哲学语言就不会产生哲学了。同样,一门学科的产生,就会有一套与它所表达内容
2、相适应的语言,广谱哲学也不能例外。研究广谱哲学的语言对于理解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之间的关系和了解哲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构成了语言的符号。借助语言符号,人们情感才得以传递、各种思想才能顺利的交流、文明的成果才能传承下来。所以印证了“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而语言是思维的2外壳”的说法。 (一)传统哲学的自然推论 语言符号代表了某一事物,而且可以推断出蕴含其中的意义。任何事件都可以成为符号,解释符号的人往往从个人主观想象出发,把符号的某一方面定为这一事物的总特征,他们这样的认识
3、是建立在一种推理机制上的一种替代关系。例如:当我们感受到白天吹了起大风,到了下晚就得到天气转阴的结果。在观察同一个结果时,霍布斯认为,符号是后项的明显的前项,而非前项的后项。那么,认识天气转阴的推理机制可表达为:天气包含了天阴的现象,天阴自然成为天气的符号而不大风。(二)公理化方法的推论 公理化方法,是指尽可能从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公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来的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广谱哲学运用了许多公理、假设的数学语言来论证每个命题,使其有序、规范,做到清楚理解每一个语词“的内容。 例如:学校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人们首先出于自己理解的意义,(那个人想表
4、达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标志) ,画面的意思是(五星红旗代表我们国家的名称) ,是不是推论的结果(如果学校上空有的五星红旗,那么学校就是国家的名称)呢?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得到不同的结论。这因为画面证明的理论不是针对自身而存在的;而是它脱离了自身的存在而变成同一理论的抽象的对象。 上例分析归咎于两个结论,广谱哲学认为,任何客观现象必须存在3至少某一方面与之同类的现象,对其进行归类 A,可肯定的任何客观现象a,a 总能归属到 A 中去,使 aA。绝对孤立的、与其他任何现象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同一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二、语词 语词是语言里具有一定意义,可用来代表事物的最小的词。语词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区别
5、,给一个事物命名就用一个词就可说出它是什么东西,这个词就是能指,然而说什么事物是:就必须用一句完整的话,才能表示语词的所指。 (一)日常生活里的语词 日常生活里,自然语言带有了很多个人的主观色彩,人们常常使用概念去表述所感觉到的事物,以具体感觉到的事物为对象,不去思考概念是否准确。当人们面对美丽的河山时,会发出壮美的感慨;面对一个人会做出或好或坏的评价,这些语词虽然带有浓厚的情感,但是,这些情感的符号并没有象征着语词能指的内容。 (二)哲学的语词 哲学是解释事实背后的原因,涉及到许多事物的本质及其内涵的概念,因此哲学具有抽象、逻辑的思维特点,哲学语言是揭示事物普遍本质性的、非经验性的语言, “
6、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 ”在广谱哲学哪里也能找到一些带有逻辑特征的语词,推理特征的语言,也具有能从每一个具体事物一般特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来的能力,这是日常语言所做不到的。 广谱哲学对事物客观存在的论述,提出事物的客观存在是 n 个人或4n 次可控观察下的不变性。对事物的客观实在表述借助数学关系结构,对其进行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从而揭示出哲学概念或命题的性质。运用数学逻辑的语词表述事物,使事物带有了数字的映像,在 n 个人或 n 次可控观察下,客观的事物与人认识中事物的图像形成等价的关系。这是对产生日常生活自然语言的命题的重新认识。 语词好像就是建立在等值的基础
7、上,人们使用语词只是借用了语词的内涵,人们有条件的感知事物,确定被感知的数据,只要在其他的语境要素保证认识到感知的事物是符合的,那么所感知的推定就是事物的正确反映。广谱哲学认为,通过建构数学关系的等价映像模型,并展开分析和推理,可获得多叶客观性定理的诸多结论,于是可以澄清若干混乱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事物的客观性是唯一的,在什么情况下,真理只有一个等) 。 三、修辞 修辞是指文辞或修饰文辞。作用是修饰言论,即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现代西方修辞哲学认为,修辞是了解、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产生新语言修辞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语言里使用修辞目是为了更好的与人交流,并有效达成共
8、识。亚里士多德对修辞的论说:“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在辩证法里用提问和回答,而在修辞学中则用修辞三段论。 ”例如:刘翔夺得百米冠军,比赛中他跑得最快。这句话隐含了跑得最快是获得冠军的条件,在语言表达时这个条件被省略了。在广谱哲学看来,一个句子是一个结构,其中每一个词是一个要素,词与词之间的位置、次序是它们之间的关系。5如图: 上图体现了修辞三段论,首先刘翔夺冠一事体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有共同点;其次修辞三段论的结论(刘翔夺冠)体现了前提的或然性、可辩性,得出的结论只是推测它们之间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已知通往未知的关系。 (一)隐喻 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
9、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传统隐喻理论中,采用“对比论”用来描述隐喻意义“转移”的机制,用“替代论”来补充,互相替换一对词;而“互动论”为理解隐喻的认知和语义结构提供了可能。但传统的隐喻理论不具预测力,它们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现象。 广谱哲学论述事物的客观存在的特殊类型时,语言表达上也采用了隐喻的修辞。 “我从北京市坐飞机垂直上升,随着飞机的升高,北京在视野中越变越小,越来越模糊。最终变成一个点状物。 ” 北京市是客观存在的,最终以看到的点来隐喻北京市。在广谱哲学看来这是事物隐存在的方式,显存在是隐存在的前提,并且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指定的观控方式下一个
10、事物系统的关系结构不可直接观察或信息屏蔽,该事物系统转化成为隐存在。只要改变或创造出适宜的观控方式,事物则以显存在。从语言哲学角度看上例构建了一个语境的隐喻场(在飞机上) 。北京变成了点,修辞上称为明喻(广谱哲学的显存在) ;那么,把北京比喻成点,也有可能蕴含着时代的飞机和北京的现状(广谱哲学隐存在) 。 6(二)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或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语言学家翁贝尔托埃科认为,象征的语义学的关键是:诸符号给定序列
11、,越过根据符号功能的系统赋予它们的直接意思而暗示出某种间接意思时,便产生象征的东西。例: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六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和德国签署了战略伙伴的协议,我们关注、理解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六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不会停留在出席论坛一事上,而是更加关心暗示出席论坛的“象征”意义。 广谱哲学存在论认为,象征也含有一种尚未到来的现实,是实现一定的条件后必然要发生的事实。研究这个必然要产生的事实,就是要做科学的预测,就其预测未来的方法就是要建立一个反映现状变化规律的模型,并根据部分验证,假定该模型在一定时段发生等价迁移。 例如:设 fA?譈?譝带全因果关系,A 为自变量(广义因)的集合,W为“因”与
12、“果”的联系程度,水平等广义权重集合。如果,DW 为指定的观控水平,则 fo0DA?譈即 D 水平上的广义因果关系;还是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用于预测。有必要构造转化条件,使 f 变为 f*:A*B*,f*就是预测的模型了,这样只要满足于(f*(t) ,f*(t+t) )?%(等价迁移条件) 。对即将发生的事做出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是预测未来有效的方法论。 7把语言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完成,语言对于哲学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哲学是思维对世界的把握,了解人的思维,其途径是研究哲学语言。从运用语言符号、到使用修辞来表达达对世界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相互助推地发展,语言和哲学的关
13、系形成了语言哲学和哲学语言的发展脉络。对广谱哲学语言的探析,得出语言顺应哲学,确实超出哲学的范围,可放到文化领域就具备了普遍的启发意义。 注释: 胡克琪.重视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四川教育.1990. 黑格尔.柏林大学的开演讲辞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1997. 邓志勇.西方修辞哲学的几个核心问题.四川外语学院报.2007(2). 张玉祥.广谱存在论引导.中国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 参考文献: 1意翁贝尔托埃科著.王天青译.符号学与语言哲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张玉祥.广谱哲学简明读本.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广谱哲学研究所.2006. 3魏博辉.论日常语言与哲学语言的差异性.北京联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4). 4张玉祥.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广谱哲学那点东西.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广谱哲学研究所.2010. 85张玉祥.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广谱哲学那点东西学研究所.2006. 6姚婵莉.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