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合作银行演进和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模式摘 要:结合德国、美国、荷兰和法国等国家信贷合作体制的经验,借鉴合作制理论和合作金融发展理论,建立了一个合作银行演进和发展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初步提出了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模式。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94-02 引言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金融的基础。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经营机制落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几乎难以为继,很难有力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3 年 6 月 27 日,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为标志,党中央、国务院
2、决定部署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这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 同时央行也给出了三种模式,即统一法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供各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2003 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改革方式上存在路径依赖,由中央政府强制推进,拘泥于形式和数量上的改革与调整,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和2急功近利行为。改革的过程成为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向中央政府寻租的过程。 从各地试点情况来看,存在问题也比较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的目标不明确等等。由于
3、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兼之评价标准的偏颇,很难确定三种模式的孰优孰劣。更为关键的是,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显示出的良好绩效是优惠政策带来的还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很难测算。 一、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 以 Sapiro 和 Nourse 为代表的早期合作社学派认为,农民通过合作社进入市场,不仅可提高收入,还可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市场的效率。在 Sapiro 和 Nourse 之后几年,人们对合作社的研究开始由注重外部影响向以解决合作社组织内部问题转移。 把合作社当做一个企业的观点是 Enke(1945)提出来的,但是他没能解释合作社持续经营问题。20 世纪 60 年代,Helm
4、berger 和Hoos(1965)运用企业理论,建立了一个合作社模型。Helmberger 和Hoos 的模型显示,在收益递减的情况下,如果管理者试图通过吸收新成员来扩大业务,将会减少已有成员的收入。 Cook 等在 1995 年运用产权理论对合作社的产权进行了分析,认为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搭便车、资产组合及对长期项目缺乏投资的激励等问题。随后,Harris,etal(1996)提出以封闭社员资格政策加上销售协议来解决搭便车问题,通过合作社股份的二级市场,允许合作社股份转让来提高社员的投资激励和改善资产组合。 3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博弈论、交易费用等一些新兴经济学的兴起,一些学者也
5、及时利用这些理论研究合作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伴随着传统合作社制度的种种缺陷和局限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更加关注合作社的企业性质,试图运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合作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演化。大家越来越接受合作社和其他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点。他们认为,合作社应当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否则合作社就难以保证持续经营。合作社运营应该是相对开放式的,应该提供各种激励措施来吸引高效率的农民,甚至其他投资者,否则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低效率农民的参加只会使合作社走向灭亡。 针对专门的信用合作组织,国外的研究多融合于对一
6、般意义上的合作社制度的研究。但是,如果更深层次地考察,与合作社制度的发展相一致,西方国家关于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是随着整个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而逐步深化的。 国外学者对合作金融组织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合作金融组织产生到 19 世纪末,是合作金融组织自由发展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合作金融基本原则以及合作社社员权利和义务界定的研究。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国家干预阶段。主要侧重于合作金融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如何进行立法以加强对合作金融管理的研究。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是合作金融组织的调整变革阶段。主要侧重于从企业视角
7、研究合4作金融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主流合作金融理论存在以个体性为基础的市场型合作金融和以集体性为基础的整合性合作金融的理论分野。前者把合作金融组织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条件下的一个企业组织,社员不依赖合作社,合作社由专家经营管理。后者把合作金融组织看做是经营性企业与公共组织的结合体,社员完全依赖于合作组织,合作社由专家经营管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合作金融体系的社会性质逐步淡化,商业性功能逐渐增强,整合型合作金融发展的说服力明显不足,而市场型合作金融理论更具有当代经济的特征,成为目前合作金融理论发展的趋势。合作金融制度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以上的历史,合作金融组织在欧洲
8、、美洲和亚洲都有广泛的分布,很多合作金融组织在经营规模和经营质量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德国合作银行制度、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美国信用合作体系、荷兰合作银行和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系统运行机制的梳理,结合合作制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社会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各国合作金融组织在组织架构、运作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表现灵活多样,但不同地区的合作金融组织都遵循着一些大的基本原则。 1.合作制最主要的原则是成员之间的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以及地方自治和民主管理。 2.合作金融组织常年形成的严密的内控机制及民主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地方成员行和中央合作银行、和地
9、方成员行之间的交叉担保机制,5是合作金融组织成为最“安全银行”的主要原因。 3.确定合理的资本组合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外部资本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股份制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过分的股份制结构有可能导致对会员客户的服务有所减少。这需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设计,并且通过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保证成员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合作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一般有两级法人(或者三级)机构,植根于最基层的机构当中。每一个成员行都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治理机制,这样能够实现成员行内部的有效监督。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业务指导和信贷服务,保证各成员行不脱离健康经营轨道。 4.合作金融组织具备全方位金融服务能力非常重要,
10、如果不提供全方位服务,只是固有的几项服务,而不是以客户价值为原则,那么就会产生更高的成本,还会失去许多客户。合作金融组织客户群体主要以社员为主,以支持社区发展为己任,同时也积极拓展其他客户,以提高赢利水平。以盈利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金融要求,而不应把合作金融组织理解为非盈利,或者是可亏损的机构。建立了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帮助出现危机的合作金融组织渡过难关,同时也有助于建立经营不善的合作金融组织的退出机制,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水平。 5.利润分配改变了过去全部留存的方式,一部分用于分配给社员。在分配过程中,以社员参与合作金融的惠顾量为基础,同时也涉及了按股权分红。 6.建立了合作法 ,使合
11、作组织的运行有法可依。 合作法主要明确什么是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有什么样的治理架构。 6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模式 目前,有步骤地组建合作银行,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合作银行系合作性质,由个人、企业和其它团体入股的互助制金融机构带有社区性质的一种集体金融组织,在经营管理上与商业银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合作银行并不完全等同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各类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融通和金融服务。目前,中国的专业银行多为国有企业贷款,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特别是农村种养殖户和个体私营
12、经济等得到贷款就不容易。农村合作银行就是根据目前农村中多种经济的不同需求而组建的,它把农户、个体、私营和小集体经济作为服务对象,为其融通资金和提供金融服务。 关于农村合作银行的模式问题,最强的呼声莫过于要求建立起像专业银行那样的全国性自我管理体系。但这种想法与合作银行国际惯例并不完全符合,有关资料介绍世界各国都是先有信用合作社,然后才有合作银行,原来的信用合作社作为基层合作银行,在基层合作银行的基础上成立地区合作银行和中央银行。世界上有名的大银行,如德意志合作银行和法国农业互助信贷银行,都是在经受市场竞争的洗礼中逐步发展壮大的,由此看来,中国的农村合作银行也应遵循国际惯例,结台中国实际情况,先
13、在县城及县级市组建,再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应根据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适当时机组建市7(地)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并认为,应设立省级合作银行管理处,挂靠在省级人民银行,负责对全省农村合作银行的领导、管理、协调,以及信息提供、经验交流等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2 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3 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 孙建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 (9). 5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 6 郭红东,等.关于合作社理论的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