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句子理解中的句法策略【摘要】本文对句子理解中的句法理解策略的理论进行了阐述。文中重点介绍了五种句法理解策略的理论,针对汉语句子理解中出现的困难,困难出现的位置及句子理解的时间进程问题进行了说明,并用汉语中常见的句子为例对此进行解释。在这几种理论中能够得到,对句子理解的研究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研究者试图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之间建立函数关系来说明理解中遇到的困难及困难出现的位置问题。在对时间进程问题的研究上依然存在即时和整合的争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在是否存在普遍语序等问题上依然分歧明显。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引入更多的汉语的句型句式,加深对汉语句子理解的认识。 【关键
2、词】句子;句子理解;句法;策略 语言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这个看似平常简单的活动却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一直试图解释语言及语言理解中所包含的心理机制。语言的理解包括语音、部件、字母、字词、短语、句子、语篇等多个方面,其中语音、语位和词汇属于语言自然属性的识别,句子理解则包括句法、语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语篇理解主要是上下文语义的建构。在语言的理解中人们把一些词语、短语用一些特定的规则连接起来组成句子表达意义,在语篇的理解中也是通过句子的组合进行说明。因此,句子理解是整个语言理解中的基本形式和核心。 2在句子理解中,句子是指能完整表达思想的、具有一定语法特征的、最基本的言语
3、单位。无论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中,人们都不会简单的把词语堆砌在一起,在语言的理解中更是要把这些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范畴之内才能表达,这就是句法,是一种“系统的安排” 。由于人们在思考时和交流时所运用的通道有差异,即非线性的和线性通道之间的差异,所以,正是句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编码,使人们能够利用词的序列去传达思想。 为了进行句法分析,人们会使用各种理解策略。一般而言,句法理解策略是指人们在理解某些尚未掌握的新句子时使用的一些规则(对于使用自己母语的人而言,这些规则的学习大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这些规则的应用可以使人们提高对句子的理解效率。贝维尔、斯宾罗、乔姆斯基等人都对句法理解策略有研究,综
4、合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得知句法理解策略是人们在句法分析时多数场合但是不是所有场合所采取的途径。 在汉语的阅读中经常使用的句法理解策略包括:名词-动词-名词词序策略、最小距离原则、避免中断策略、相同功能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词义策略、功能词策略、动词价策略等。一般来说,每一种类型的句法策略都可以提供某种句法上的解释。但是只利用单一的句法策略进行句法分析是不够的,只有把各种句法分析的结果整合起来,才能够得到一种正确的解释。汉语句子理解策略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句法策略综合应用整合的基础之上的,以下是在汉语句子理解策略的研究中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3第一,认知资源理论。该理论认为句子是由很多短
5、语结构构成的,在这些短语结构里存在着不同的句法成分,句法成分只是句子的主干,为了修饰主干就会有很多修饰的附属部分,这些附属部分必须跟随特定的句子主干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句法意义上的句子。因此,这个理论把句子理解的困难归结为由于句法结构的影响,使得在句子中有大量的不完整的临时存在的修饰的附属成分。也就是说,在人们进行句子理解过程中,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需要理解的句法结构太复杂就会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这样会使认知的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影响。例如,句子“主持人模仿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和“模仿主持人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相比,第二个句子应该比第一个句子更难理解。当看到“模仿”这个词后,读者认识到这是一
6、个句子的开头,但是这里却没有“模仿”这个词的主语,所以就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名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在主语之后应该有一个名词短语开始的标志“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动词的宾语。因此,对这个句子而言在看到第一个词语之后就需要三个句法的主题。而在第一个句子中,看到第一个词语“主持人”之后,只需要句子的动词这一个句法主题,在下一个词“模仿”被加工之后,需要动词的宾语,这样只需要两个句法主题。这样,在这种特定的句型中,第一个句子就比第二个句子耗费更少的认知资源,因此在理解时就更容易。因此,在这个理论看来,句子的理解是一个即时的过程,读者看到句子的第一个词语就开始进行理解,并且就建构了最简单的句法结构及对词序
7、的认识,当遇到不理解或者不符合句法结构的词语时,读者会把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纳入到特定的句法成分中去,有这种纳入并不一定完全4正确,但却是即时进行的。在汉语中还有更复杂的句型,比如, “主持人模仿的观众熟悉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和“模仿导演的熟悉观众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这样的句子,他们是有嵌入结构的,这样的句子句法成分更多,修饰部分也更多。按照认知资源理论,在第一个句子中需要被试加工的句法主题要比第二个句子中少,因此它的难度就会小。第二,整合资源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同样认为句子是由很多短语结构组成的,短语结构里也存在着不同的句法成分,这些句法成分同样需要修饰,因此句子的理解是短语结构中的句
8、法成分修饰附属部分的整合。整合的过程是一个词和它的中心的匹配连接,也就是说形成整合的困难在于要整合内容的距离。根据这种理论的假设,句子的理解不是即时的而是继时的、需要整合的,并且这种整合是发生在句子理解的最后。仍然以句子“主持人模仿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和“模仿主持人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为例。在第一个句子“主持人模仿的演员”和第二个句子“模仿主持的人演员”中,虽然他们包含的附属成分是不一样的,但是对“演员”而言,在这两种句子中需要整合的距离是一样的。但是在“的”之后整合的距离就出现了不同:在第二个句子中,整合“模仿”的主语“演员”的距离要比第一个句子中整合“模仿”的宾语“演员”的距离长,
9、因此理解的难度就加大了。在嵌入结构的句型“主持人模仿的观众熟悉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和“模仿导演的熟悉观众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中,这种距离的差距会更明显,句子理解的难度也会差别很大。根据这种理论,整合的过程是在句子理解的最后5进行的,即读者只有在读完整个句子之后才能完全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作出判断。 第三,词序策略。这个理论提出在句子理解中读者常用的词序是主谓宾,如果一个句子符合这种词序,那么理解的难度就会比较小,否则反之。这个理论并没有探究句子理解中句法成分理解的时间。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有很多研究也在不断地探究不同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相同的词序。在早期的研究中,贝维尔采用个别测验的方式研究了
10、年幼儿童对简单句的理解中采用词序策略的问题。结果发现,两岁半以前的儿童还不能够根据词序推断句子的结构,两岁半到三岁的儿童主要根据名词动词名词的词序策略来理解句子。我国学者缪小春在研究中也试图说明非标准词序、词序和语义矛盾时,人们的理解策略。实验结果发现:汉语为母语的被试主要是依据词义策略来解释或理解语句,并且语义的作用不依赖词序。而第一语言是英语的被试对汉语句子的理解既依靠词序也依靠词义,但更多依靠词序。这是一个跨文化研究,研究结果说明了不同语言的被试他们所采用的策略,但是这种母语不同的被试并不能真正说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共同的词序,他似乎更能说明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词序。 根据这个理论,可以推断在
11、句子“主持人模仿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和“模仿主持人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中,虽然在每个句子的主语部分都有些修饰的成分,但是第一个句子符合主谓宾的词序,因此理解的难度要小于第二个句子。在嵌入结构的句型中同样也会有这样的结果。 第四,角度转换理论,认为在句子理解时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6角度转换需要耗费工作记忆的能量的,而且也是要耗费时间的,因此读者为了节约资源都是从句子的主语角度来理解句子的,即句子的主语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句子理解的难度就会比较小,在嵌入结构的句型中这一理论能得到更好的说明。例如,在句子“主持人模仿的观众熟悉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和“模仿导演的熟悉观众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
12、军”中,第一个句子在理解过程中主语从“主持人”到“观众”再到“演员”不断的发生变化,而第二个句子的主语比较固定,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会更容易。这个理论对句子理解难度的假设和前面三种是截然相反的。 第五,填充词策略理论。在他看来,句子理解的不对称性是错误的句法分析和提取的造成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对应着一个主语,但是在嵌入结构的句子中,因为句法结构复杂,因此会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主语,而读者总是试图把句子中的主语一致化,这样才能使得句子“对应” ,如果“不对应”就导致在句法分析时出现错误。例如,在句子“主持人模仿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和“模仿主持人的演员获得了比赛的冠军”中,第一句的主语不断变化
13、,读者无法找到“对应”的句子结构,因此就会导致句法分析的错误。而在第二句中由于主语没有发生变化,读者能找到“对应”的结构,所以这种策略会使句子得到正确的分析。同时,这个理论认为,读者偏好于找到句子的对应结构。在句子理解的过程上,该理论认为读者从刚一开始就建立了对应的句子结构,如果在理解过程中出现错误,在句子理解的最后阶段也会得到修正,因此,句子的理解和加工是整合的结果。 7综上所述,这几种不同的理论都是建立在现代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他们都认为句子的理解加工是依靠心理资源完成的,并且心理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句子理解中可利用的认知资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那么句子的理解就会出现困难。同时,这些理论
14、还试图在句子主题、附属结构、空间距离等问题上建立数量关系,这样的函数表达方式能够更明确的解释语言认知的过程。 在这几种理论中还能看到在句子理解的过程出现困难时,读者是根据什么样的策略来阅读的,是线性的或者非线性的?句子理解中时间进程即整合问题的争论也很突出。以上五种不同的句法策略理论对句子理解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预期,其中储存资源理论认为理解的困难是由于在句子中句法成分和他的修饰部分被分离引起的,但是却没有说明是空间距离上的分离还是语义上的分离,因此,不能用明确的数量关系说明。而整合资源理论则认为这种困难主要是由于句法成分和他的修饰词之间线性的距离长短引起的,这种线性的距离也不是很明确,衡量距离的
15、单位是字词还是句法主题抑或是其他,这也导致不能用明确的数量关系来解释。词序理论提出这种理解上的困难是因为句子中不同的词序引起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相同的词序,在母语中有没能被普遍使用的词序?该理论并没有做出解释。角度转换理论认为困难是因为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根据主语在不同的句法成分之间进行切换,句法成分相同的地方越多就越不需要转换。这种理论能很好的解释结构复杂句子理解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在简单的句子结构中,不存在转换的条件时,读者是怎样克服苦难的呢?填充词策略理论则认为这种困难是由于加工的不对8应引起的,这种不对应主要存在于句法上。因此,这个理论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读者对句子的理解是根据句法结
16、构进行的,是非线性的。但是以往很多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在句子的理解过程中语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句子理解的时间进程问题上每个理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储存资源理论和角度转换理论认为句子的理解是即时的,读者在刚开始阅读句子时就会形成一个比较简单的或者惯用的句法结构,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困难时读者会在第一时间对句子的句法结构认知上进行调整进而进行理解,而整合资源理论和填充词策略理论都认为句子的理解是整合的结果,并且整合都是发生在句子理解的最后。词序理论没有明确的说明句子理解的时间进程。上述理论在即时和整合问题上的争论也促使了语言研究中新的技术的应用。 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汉语中这种复
17、杂性表现的尤为突出。汉语有纷繁复杂的句型、句式,不同的句型句式对应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立足于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 参考文献: 1高兵,曹晖,曹聘.句法加工的脑机制.理科学进展,2006,14(1):32-39 2吴江.句子记忆、理解的策略初探.心理科学,1993,4(2):53-58 3张亚旭,蒋晓明,黄永静.言语工作记忆、句子理解与句法依存关系加工.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22-28 94张金桥.柴翱.句法和语义在留学生汉语简单句理解中的作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0,6,76-80 5回坤.句子理解中的句法启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 ,2011,4, (2) ,129-133 6汪福祥.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51-59 7孙兵,刘鸣.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中的语义关联性效应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34-36 8徐晓东,刘昌.句子理解的关键对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再探讨.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 ,532-540 9陈永明,崔耀.汉语歧义句的加工.心理学报,1997,29(1)1-7 10池莲子,张亚旭,黄永静.当代句子理解理论评述.广州大学学报.2006,5(4):91-94 11冯志伟.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语文现代化论丛,1996,第二辑,语文出版社 1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研出版社,2002,364 13彭聃龄,谭力海.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4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徐含笑(1980.10-) ,女,硕士,讲师,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基金项目: 1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校级科研项目(KY2011005) 汉语歧义句句法分析的心理机制 ,福建省教育厅 B 类项目(JB113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