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规划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119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规划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规划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规划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规划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规划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规划研究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要素的区域,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最重要的地段。文章主要结合都江堰滨江北部滨水区规划实例,提出了和谐共生的规划理念,强调了城市滨水区空间形体的整体性及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并注重结合对城市旧的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保护,在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的情况下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滨水区环境。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更新规划;规划目标;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是全国著名的旅游

2、胜地, 。 本次规划面积约 4 平方公里,比邻都江堰,旅游区位明显。 。本次规划设计主要以外江首的北部滨江片区为主,规划范围包括沙沟河以东、堰口景区以南、江安河以西、一环路以北的区域(图 1)。 图 1 都江堰滨江北部片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二、规划重点及目标 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项目现状条件的分析和判断,提出本2次规划的工作重点: (1)西岸片区如何解决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在延续西岸生态格局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 (2)东岸片区如何解决开发和公共之间的矛盾,在对滨江开发取得回报的同时,保障公共的利益。 (3)外江两岸整体片区如何解决整体和特色之间的矛盾,在对滨江两岸进行一体

3、化建设的同时,针对两岸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在功能发展统一的前提下,规划对外江东、西两岸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图 2): (1)西岸利用自然基础的优势条件,采用新建开发的建设模式,打造旅游基地。 (2)东岸利用生活基础的优势条件,采用改造更新的建设模式,重塑商住组团。 图 2 都江堰滨江北部片区东、西岸规划目标 三、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 根据都江堰滨水区更新规划原则及目标分析,笔者主要针对东岸片区的现状及更新规划要点进行了论述。 3.1 东岸城市的现状 3.1.1 土地利用 规划区现状土地利用杂乱无章,沿一环路两侧主要是繁华的建材装修市场以及相关的商业综合体。片区以商住功能为主

4、,多为单位大院,3地籍混杂,各自为政。滨江片区多为堆场、三类工厂、市政设施和村民住宅用地,同时具有较多的空地和田地。规划片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不发达小城镇的特征。 3.1.2 道路交通 现状滨江道路主要由堤上路、康复路上下街、以及奎光西下街组成。其中,堤上路路面 状况差,路面宽窄不一,道路利用率低。康复上下街路面宽不足 5米,下行车流量较大。奎光西下街两侧现状为五至六层农民房,主要作为生活性通道,人行量大,通行车辆种类繁多,交通流混杂。总之,现状道路无系统,路面状况差,不适合大量车流,呈现沿江不通的交通 特征。 3.1.3 价值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奎光塔、八角庙。奎光塔公园作为营利性

5、公园,在城市公共活动中的作用不大;八角庙作为主城区内尚在使用的道教庙宇,香火旺盛,但地理位置偏僻,仅为当地居民使用,不为游客所知,旅游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2)活力源地:片区内占地广阔的职业学校是规划片区最重要的活力源地和公共开放设施。学校内数以千计的学生和教师资源,为社区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学校内较好的绿化环境为社区提供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片区内分布的菜市场、批发市场,也是片区居民活动较为频繁的活力源地。 (3)公共活动空间资源:现状滨江地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资源。沿4江堤有部分河坝绿地,但现状已密布农家乐,现有的苗圃、空地,数量虽多,却均无法供市民活动使用。 3.2 东岸城市设计理念 通过

6、对现状情况的梳理和分析,以及对相关规划的解读,本次规划针对东岸片区如何提高滨江效应、激发社区活力、打造滨江旅游环境,提出了疏通滨江到达路径、优化滨江基础功能、串联滨江游客路线、协调滨江远近建设、保留滨江活力区域和划分滨江改造方式等整合的六大策略。 3.3 东岸城市设计 3.1.1 滨江设计理念 东岸城市滨江区设计时应遵从以下原则:1)建设滨水绿带;2)连通向水廊道;3)设置区段主题;4)打造重点项目。 3.1.2 滨江道路交通组织 滨江道路交通系统分为道路系统、步行系统和停车系统三部分(图2) 。 (1)道路系统;1)城市主干道包括联系东西岸的康复路和青城大道;2)城市次干道包括联系滨江地区和

7、内部地区的东西向道路观江街、奎光西街,以及南北向滨江路。滨江路利用现状道路线性,适当拓宽和延伸,设计交通流线,准确对接鲤鱼沱大桥施工方案,作为滨江主要车行通道;3)城市支路作为片区服务性道路,疏解滨江路压力,完善滨江片区道路网络系统;4)旅游专用线联系老城和外江滨江地区的旅游专用车行通道,包括现状天乙路、公园路部分路段以及5沿二道堤新建 9 米宽车行道,途经离堆公园以及滨江各重要景点,形成老城区与滨江区顺畅便捷的旅游通道。 (2)步行系统。1)一道堤上路利用现状一道堤与外江最为亲近的地理位置,在原一道堤的基础上,设置安全的步行游览道,作为游人观水赏景的休闲活动通道;2)二道堤上路利用现状二道堤

8、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原二道堤的基础上设置步行游览道,作为滨江步行主要通道;3)城市河道连接联系一、二道堤内外片区与滨江街区的主要通道,采用台阶和坡道的形式,解决堤内外空间由于高差造成的隔而不通的问题,实现堤内外片区与滨江街区的无障碍联系,打造滨江片区步行空间一体化;4)里弄道作为滨江商业街区内部步行游览通道,实现滨江街区的人车分流。 (3)停车系统。1)地下停车场在滨江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积极建设地下停车空间,满足滨江商业大量的停车需求;2)地面停车场结合道路系统,选择现状有条件控制的空地布置大型地面社会停车场,满足社会临时停车需求;在有大量车辆停放的滨河商业街区设置地面停车场,方便旅游接送

9、车辆的临时停靠,满足游客临时停车需求;3)半地面停车场位于二道堤南段靠近青城大桥的部分,利用旅游专用线与地平面间五到六米的高差,结合与旅游专用线等高的活动广场的建设,设置广场下半地面式停车场,有效利用空间,减少改造地形代价。 图 2 滨江交通设计分析图 3.1.3 滨江天际线设计 6(1)现状问题。1)天际线高度单一,缺乏起伏变化;2)近岸区滨水建筑以低矮的工厂建筑、农家乐等临时建筑为主,建筑基本被堤岸和树木遮掩,主要天际线由远岸区 5 层、6 层居住建筑构成,建筑高度一致缺乏变化;3)建筑层次单一,风貌差缺乏观赏性;4)由于堤岸和林木的遮挡作用,滨河只能看到远岸区 80、90 年代风格的居住

10、建筑立面,建筑立面老旧缺乏特色。 (2)改造措施。1)增加建筑层次增加滨水 2-3 层低矮建筑群,通过堤岸的高差处理和局部修筑构筑物高至四层的措施,解决滨水建筑不可见的问题;2)修补建筑立面拆除现状风貌差的建筑,新建现代川西风格滨水特色建筑,新建建筑高度部分与远岸区居住建筑持平,起遮掩美化作用;3)打通视线通廊:依据景观视线设计打通视线通廊,打破滨水岸线全是树木的单调现状,树木与建筑相掩相映(图 3) 。 图 3 滨江天际线设计图 3.1.4 滨江堤岸设计 设计中考虑东岸和西岸对防洪的不同要求以及堤岸的不同形式,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丰富滨江的公共活动内容,加强亲水性(图 4)。主要改造措施包括

11、以下几个方面: (1)堤岸植被化。采用植草和倒生盆栽等措施,绿化、柔化现状坚硬生冷的堤岸外观,强化外江作为生态绿化载体的意义。 (2)二道堤缓坡化。由于二道堤并不直接与江水接触,改造自由度较大,可进行 1:3 到 1:6 的缓坡处理,在坡度不大的地方可发展坐卧、7眺望、散步的场所,坡度较大的地方可以开展跑、跳等轻松的体育运动活动,扩展堤岸边坡为新的滨水的活动场所。 (3)堤岸护岸阶梯化。在不适宜缓坡处理或空间不足的地方,设计阶梯状护岸,提高堤岸内外的可达性。 (4)堤岸设施一体化。利用二道堤与地平面间五到七米的高差,设置停车库,利用停车库顶部空间,拓展堤上路宽度,设置堤上活动广场。同时,在二道

12、堤与堤下建筑之间架设空中连廊,形成一体化空间。 (5)空间最大化。利用一道堤与二道堤之间的空间,设置观水平台,布置亭子、座椅等休憩设施,鼓励各种观水活动。 图 4 滨江堤岸设计图 3.1.5 重点空间设计 (1)亲水游憩段生态浅水湾。该区段为游客必经之地,现状杂草丛生、垃圾遍布、两侧建筑破败,严重影响观瞻。规划对该区段进行整治,利用其较高的安全高程,对堤岸进行景观化改造。同时结合两侧用地的整治,设置可供游人亲水的生态公园,引导部分游客从人字堤的景区大门开始滨江游览活动。 (2)商业综合段观江不夜坊。依托外江天然冷吧的气候条件,在鲤鱼沱桥头的黄金位置整合拆迁量较小的土地进行项目开发,改善老城夜啤

13、酒长廊业态的单一选择,提升档次、丰富类型,以餐饮休闲为主要功能,综合布置娱乐、零售、经济客栈等功能。 (3)公共生活段川西艺廊。利用坝上林地,在滨江最开阔的地8段以开展公共生活为主题。结合灾后复建,整合复建项目至同一地块,利用复建商住项目租金较低的优势,吸引音乐、绘画、民间艺术、民族艺术、摄影、武术、军旅、川剧等文化主题的休闲活动,举办川西摄影沙龙、泯江摇滚节、四季画廊、伏龙川剧社、特色集市、户外演艺、街头表演等公共文化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滨水区更新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滨水区的环境特征,深入地研究滨水区的文化属性,充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有机融合;延续城市的特色景观风貌,实现自然、城市和人的和谐共生,营造良好的滨水区空间环境,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滨海水花园城市。 参考文献 1沈陆澄滨水地区开发的综合规划模式J规划师,2000(1) 2朱子瑜,董珂,范嗣斌.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以挪威奥斯陆阿克尔滨水区改造与开发为例 ,2003(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