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262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摘 要本文在介绍现代服务业的含义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的独有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特征;意义;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027-02 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分类 1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来自美国学者马克卢普(1962 年)的美国的知识与分配一书中,也翻译为“先进服务业” 。在我国,最早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是在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 2012年 2 月 22 日,国

2、家科技部发布的第 70 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12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服务业经过技术改造后,可以提升为现代服务业,现在的现代服务业若干年后可能就成为传统服务业。所以,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划2分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按照它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面对生产中间环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消费性服务业。按照服务功能的不同划分,主要包括四大类

3、: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2 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与意义 21 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和“五高”的特征。“两新”是指新服务领域和新服务模式。新服务领域,就是突破我们传统认为的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领域而发展为企业生产、销售过程中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新服务模式,最具典型

4、代表的就是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的新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五高”是指高技术含量、高增加值量、高人力资本、高聚集性和高服务质量。现代服务业主要以现代科技手段和高新技术知识为支撑和依托,提供研发、设计、咨询、金融、法律服务、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专业性的服务,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现代科技手段和高新技术知识的应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管理能力,所以现代服务业是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本结3构。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集群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行业集群和空间上的集群。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产业集群的服务支撑体

5、系,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现代服务业发展依赖于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等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更多的是流向并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形成空间上的集群。高技术含量、高增加值量、高人力资本的特性决定了现代服务业的高服务质量。 22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质量、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和内需。第一,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

6、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重要国际城市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突出表现为“两个 70%”;GDP 的 70%、就业人口的 70%均集中于现代服务业。 第二,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价值链。把经济社会比成一座大厦的话,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水泥。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推动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结构也呈现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因此,对装备制造业而言是以现代服务业4为引领和支撑的: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没有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

7、脉不通的制造业,没有市场营销的制造业是盲聋哑瘫的制造业。 此外,商品利润增值的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研发、设计、金融、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转移。这些都是面对生产中间环节,给企业、工厂提供服务,所以称为生产性服务业。因此,现代服务业处于产业链中的利润高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经济学界有个形象的比喻:农业的利润是分、工业的利润是角、商业的利润是元、资本市场的利润是美元、研发的利润是欧元,后三种就是服务业范畴,利润空间非常大。 第三,扩大就业的最大容器。克拉克(CClar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得出结论,即劳动人口的转移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劳

8、动人口倾向于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制造业部门,再从制造业部门移向商业和服务业,这是所有国家在经济进步过程中具有的一般性规律。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速会放慢,而高新技术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将加快,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传统服务业。其次,近几年,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工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的高收入转化为高消费能力,带动更多服务领域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就业的增长。最后,现代服务业可以因为直接5使用其他产业产品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

9、产业的发展又因为要消耗其他产业产品而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依此类推,波及更多行业,所以现代服务业具有其他产业难以企及的产业波及效应,可通过产业关联实现隐性就业,最终增加整个社会的就业。因此,除了现代服务业本身吸纳的就业外,还可通过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 第四,扩大内需的支撑。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们对餐饮、旅游、健身、新媒体等全方位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此外,生产性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制造业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正不断从自身剥离开来,交由专业的服务企业运作完成。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10、滞后,生产性服务偏弱、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亟待解决。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对国内经济结构进行着深度调整,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31 以实体经济为导向 作为服务业既有实体经济属性的部分,也有虚拟经济属性的部分,所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中“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际上是给出了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服务业的发展不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只是自我循环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就形成外强中干的状况。因此,现代服务业6的发展

11、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导向。 32 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 发挥好政府的引导、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鼓励国内资金和外国投资投向高端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链两端的服务和技术创新环节;加大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做好政策的支持与扶持;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有序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不同经济主体“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让各种市场主体能够公平竞争,拥有平等获取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机会,要依法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平等。 33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 现代服务业更强调功能性概念,即给企业、工厂提供服务,所以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即面对生产中间环节提供的。生产

12、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各环节,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要逐步把相关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企业剥离开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34 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服务业可以通过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服务方式的改造升级为现代服务业。从而向社会提供高质量、高层次、高附加值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实现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35 建立产业集聚区 7根据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和资源的优势和特点,科学规划、合理设计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建立与生活服务配套的专业服务和设施,形成富有特色、具备规模与区位优势和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2朱敏,吴会香.更好地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促进作用J.中国财政,2011(2):68-69. 3马志刚.为扩大内需提供最大产业支撑N.经济日报,2012-01-13. 4范荣.浅谈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1):35-36. 作者简介杨楠(1981) ,女,汉族,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锦州市委党校经济理论教研室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