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3045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摘要:经济法学界对“科学发展观” 、 “包容性发展”等时政话语的研究,存在着标签式、嫁接式等功利性的类型,难以对经济法学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也不易起到经济法学研究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作用。此类研究应当坚持独立性与学术性,克制功利性追求。对于法律界而言, “包容性发展”并非属于突破性的概念。 关键词:时政话语;包容性发展;经济法;学术性 中图分类号:DF4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时政话语,本文中特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性用语,如“以人为本” 、 “科学发展” 、 “和谐社会” 、 “新农村建设” 、 “包容性增长”等。这些时政话语,往往见

2、诸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央文件、权威媒体等,体现了国家和中央政府在特定时期经济决策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与基本政策,集中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特定时期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必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包括法学界在内的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与主题。 以相关论文为例,笔者在 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检索,在“政治军事法律类”文章中,全文出现“科学发展观”一词的期刊论文共计 16 万篇,以“科学发展观”为关键词的论文共计 42000 篇。 2在法学界,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同时出现“科学发展观”与“法”一词的文章有 50731 篇,博士学位论文有1264 篇,硕士学位论文 1

3、0270 篇(当然这些文章并非全部均为法学论文) 。在 2005-2006 年 CSSCI 期刊中所发表的法学论文中,以“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 “可持续发展”等为关键词的论文,就达 68 篇次,以“和谐社会”为关键词的论文就达 139 篇次。 “包容性发展” 、 “包容性增长”的研究也基本类似。据对 CNKI 的检索,以“包容性发展”为题的文章有 69 篇(全文出现该词的为 635 篇) ,以“包容性增长”为题的文章有 338 篇(全文出现该词的为 1799 篇) 。虽然论文题目中直接出现“包容性发展”或“包容性增长”与“法”的论文不多,但全文中同时含有“包容性发展”或“包容性增长

4、”与“法”的文章却有 478 篇(当然也并非全是论文,更非全是法学论文,例如,其中的“法”也可能是“方法”之“法” ) 。 上述有关统计数据已经充分说明,尽管“包容性增长” 、 “包容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作为被国家领导人在重要会议上提及的重要概念,已经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涌现了大量的论文。这一现象与以往时政话语研究的情形基本类似。 对于学术研究的此类现象,法学界曾经有过总结与反思。例如,在1999 年法理学界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尽管有部分学者认为法学不应与政治脱离,法理学也应当研究时政问题,但更多的学者对此类研究进行了反思,认为存在着明显的泛政治化倾向,过多地对党和国家当时的

5、政策进行法律角度的解说、宣传、发挥,会阻碍法理学的发展。经济法学3界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法学总是将研究重点放在对经济政策和方针的解释上,这种研究方法反映了经济法学贴近生活、解释实践的特征,但是当其一旦走向极端,就会背离法学应有的严谨科学态度,缺乏法学本身所应有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容易沦为纯政策注释学。 ” 那么,对于此类时政话语,经济法学界应当如何进行研究呢?本文试以“包容性发展”为例,结合“科学发展观”等话语的已有研究成果,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 二、研究的现状与总结 尽管标题中直接涉及“包容性增长” 、 “包容性发展”与法律关系的论文不多,但是从有限的几篇论文中,我们还

6、是可以基本把握当前此类研究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类是标签式研究。此类论文的基本特点是将一篇与时政话语基本没有关系的论文,在标题、摘要或关键词中加上时政话语,以显示论文鲜明的时代性与新颖性,因此纯粹是一种标签作用。例如,在一篇题为包容性增长语境下 360 和腾讯恶性竞争事件之竞争法启示的论文中,作者并未就该事件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任何分析,全文均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和加强监管、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进行论述,仅只在“企业之间多一分包容,谋求合作共赢的和谐发展模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围绕着争端所浮现出来的网络不正当竞争,已和包容性增长理念格格不入”等处提及“包容性增长” ,而且此种

7、理解还存在着误读与滥用之嫌。此类标签论文,无益于时政话语的真正研究,4更为严重的是,将经济法学的研究过度庸俗化、跟风化。 第二类是嫁接式研究。此类论文的基本特点是将时政话语及其内涵嫁接于某一领域、某一问题,以表明该时政话语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视角或指导思想、分析工具对法学研究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其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制定新法、修改现法、加强执法等)中处处强调此种时政话语的指导作用,但是,此类研究给人的印象是较为牵强附会。例如,在一篇名为论包容性增长理念下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的论文中,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包括:将利益共享与权利平等的目标追求融入经济法的制度设计,成为“包容性增长”理念下农民权益经济

8、法保护的核心要义;经济法制要为农民权益维护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融入立法、执法等各环节,建立起更科学、完善的农民权益保护法制体系;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主体之立法、农村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农业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农民组织等执法层面的建议。该论文虽然也以一定的篇幅解读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并在各个部分均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核心内容在“包容性增长”概念提出之前也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对象,有关对策建议也基本上是学界的共识。另一方面,有关利益共享、权利平等的理念,从法学角度看早就是宪法所确认的基本价值目标与原则,将“包容性增长”的共享理念作为农民权益保护

9、的目标来源,显然是十分牵强的。同样,几篇研究社会保障立法、住房法律制度、农村环境保护的论文也基本上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是创新性研究。如果把时政话语理解为国家与中央政府应对社会重大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与政策思想,则通过深入5研究提出此种话语的缘由与背景,运用法学特别是经济法学的思维、范畴与问题意识,或许能够准确把握经济法学的时代命题,并进而作出经济法的理论创新。例如,商红明在包容性增长与分配型经济法一文中提出增长应由促进型经济法予以保障,而以机会平等为内核的“包容”则应由分配型经济法学来实现,以期通过法定的公权分配手段实现分配正义,并将分配型经济法的发展视为经济法的第二次勃兴。该文很好地诠释了对时

10、政话语进行经济法研究的进路与切入点。虽然对于分配问题的研究也一直是经济法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作者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社会背景出发,将分配正义作为经济法的核心内容与追求目标,并对分配型经济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无论其观点能否为学界普遍接受,的确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上述几种类型的研究成果虽然并非泾渭分明,但总体而言在各种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无论是针对“科学发展” 、 “和谐社会” ,还是针对“保障民生” 、 “创新型国家”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与“包容性增长” 、 “包容性发展”的上述研究现状基本类同,也因此需要予以关注。 三、时政话语的

11、研究立场 笔者并不认为理论界应当拒绝研究时政话语,以保持学术与政治的距离,彰显学术的独立性与学术性,相反,时政话语具有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应当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正如笔者在研究 CSSCI 法学论文中的时政热点关键词时提出的那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词语,不仅仅是政治话语,更是国家为应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6问题而作出的一种政治选择,它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急迫、重大的问题。法学作为一种研究治国策略、权利保障与社会发展的学问,当然不应无视这些社会问题,因此将这些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既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学人不可逃避的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

12、研究?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坚持学术研究的立场。 (一)坚持学术独立性立场 学术的独立性立场主要是针对学术依附性而言,即强调学术研究者的主体独立性、思想独立性与研究的独立性,不依附于一切外在权威。就法学研究而言,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法律制度而言,研究者并非作为一个法律制度调整下的公民主体,而是将法律制度、法律规范作为研究对象的主体,因此完全可以而且应当依照研究的风格和理论的逻辑进行分析、解读与批判,并不必然地将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的前提。同样地,在对时政话语的研究中,尽管时政话语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内容而且往往体现在中央文件中,但时政话语作为政策性表述,其效力无法与法律制度相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既然作

13、为研究的对象,同样可以被独立地解读、分析与评判。正如郭道晖教授所指出的:“对中央的正确决策要做法理论证,不正确则要从法理上加以评析,提出异议,不能排斥、扼杀学术界在思想上、理论上的不同观点。 ” 经济法学界在对经济政策、时政话语的研究中之所以会出现纯政策注释学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与独立学术立场的缺失相关,以至于缺乏理论的解释力:“在构建经济法理论体系时,没有维持理论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甚至常以政策建议和政治文件的内容作为理论指导。 ”在笔者看7来,理论界在对“包容性增长” 、 “包容性发展”进行研究时,一定程度上缺乏对这一话语的独立性立场,没有进行理性的考察与评判。在管斌看来,经济法学界在这一点

14、上倒是坚持了学术的独立性:“时下流行的包容性增长是试图平衡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政治/政策表述,其内涵无法概括平衡自然、经济和社会三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学界没有取包容性增长而舍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法与经济政策、学术与政治保持了距离。 ” 从长远来看,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立场,才能真正有助于学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学者指出,在社会人文领域,学术缺乏独立性,其后果可能是:“整个学术的方向会因此而屈从于意识形态,这种恶果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中国曾经达到极端,以至于使中国社会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出现了长达二三十年的倒退和空白。 ”笔者在研究个体户制度时曾指出:“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

15、中国特色制度的形成,往往是意识形态与现实经济压力进行妥协的产物。在这种妥协的结果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而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此种特色必将因为经济、法律、理论的因素而逐渐得到修正,并最终发展为具有普适性、符合人类文明一般规律与特征的制度或现象。 ”曾几何时, “消灭剥削” 、 “姓社姓资”何尝不是极具权威的时政话语,倘理论界缺乏学术独立性,将其奉为学术研究的理论前提,则如何能起到引领时代风气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坚持法学学术性立场 在经济、社会领域的绝大部分时政话语,往往是从政治、经济或社8会的角度进行总结与提炼的,其本身甚少由法律概念转化而来。因此,在研究时政话语时,必须坚持法学的学术

16、性立场,以法学的视角、思维、范畴、理论和方法加以研究,即进行法学的解读与法学的研究。 以宪法为核心与龙头的我国法律体系,对于各个领域的社会关系已经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规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职权与责任。从理想层面而言,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官员、公民个人,都在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框架内从事着各自的行为与活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虽然公权主体与私权主体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私权主体在法律规定义务的范围外自由地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公权主体则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在有限的自由裁量范围内从事着决策与管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公权主体必须根据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形,在特定的时期

17、确定特殊的政策,将各种权力进行有机组合或整合,以有效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法律体系之外,政府必然需要形成一种政策体系,并以时政话语作为统领与象征,引领、指挥整个公权系统的权力运用。 因此,时政话语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不仅对整个权力系统和社会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必然涉及其与法律系统的关系。法学界必须从法学的层面对此进行研究,无论是对此类代表着政策动向的时政话语的合法性问题,还是其对法律系统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均应进行分析、考察、评论和批判,但此种研究应当是从法学的学术角度做出。 时政话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统领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法学界应当也只能从法学的角

18、度加以解读。法学的解读即意味着运用权9利、义务、权力、责任、程序等范畴,对时政话语的内涵进行法理角度的梳理,考察其与法律系统的关系,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克制经济法学研究的功利性 长期以来,经济法学界对时政话语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功利性的追求。 有些论者以成果发表、课题申请等功利目标为出发点,期望时政话语的运用能够吸引编辑、评委的眼球,于是作为标签或包装,形成了标签式的研究风格。正如前文所言,此类功利性研究即使能暂时获得成功,实质上却是有害而无益的。 有些论者则以论证经济法的重要性、正确性为功利目标。由于时政话语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政治决策与政策方向,具有政治正确性,因此,有论者通过解

19、读时政话语的法律内涵,说明其完全契合经济法的理念、原则、宗旨等,进而论证了经济法是落实、贯彻该政策的最重要手段、最正确选择。例如,在一篇名为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法观之核心的论文中,作者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同经济法应有的价值、理念、功能具有一致性” ,得出了“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法立法和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保障其良法品格”的结论,并以其为指导提出了当前经济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重要问题。在一篇题为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的论文中,作者认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是公共治理,而公共治理与经济法是高度契合的,因此经济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又如在一篇题为论包容

20、性增长语境下对经济法的宗旨之再认识的论文中,作者在分析“包容性增10长”的内涵后,考察了经济法实质公平、社会整体利益、国家调控的宗旨,得出了两者和谐统一的结论。这些研究成果当然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通过对此类研究的历史梳理,我们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何种时政话语,都与经济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而经济法在时代的变迁中永远都是最为重要或至少是相当重要的。虽然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对经济法的学术积累与学术发展又有多少意义与价值呢?相反,这些研究进一步强化了经济法的依附地位,似乎只有在时政话语的衬托下,经济法才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研究越是发达,越发说明研究者对于经济法独立性和地位的信心不足。 有些论者

21、则是期望借助于时政话语的包装,使其经济法研究成果能够引起学界特别是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使学术成果(特别是其有关对策建议的内容)转化为立法、行政与司法决策的参考。 上述各种功利目标都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学术管理体制、法律运作实务的环境中。只是笔者以为,此类功利目标的追求应当克制,学术研究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边界,经济法学的研究也同样应当更主要地以学术为追求目标。 四、 “包容性发展”的法学解读 (一) “包容性发展”的权威表述 任何话语都存在着误读的可能,高度凝练的时政话语更是如此。正如文意解释是法律解释的第一方法,了解其原始的文本表述是避免误读的第一选择。鉴于“包容性发展”作为时政话语源于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三次讲话,因此,笔者不惜篇幅将该讲话的核心部分予以摘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