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7254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摘 要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马克思哲学革命中起到巨大的、有益的作用。学术界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始终莫衷一是,而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探究越是深入,就越感觉到反思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理论关系的必要性。我们要理清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特别是费尔巴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马克思,再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影响,还原一个本真的马克思哲学,打开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的窗口,强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批判性,以提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解释力。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再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

2、新世界观形成的影响” 。 作者简介:吴姗姗,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230-04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他在黑格尔哲学一统天下的德国举起批判的大旗,运用人本主义感性哲学掀起了对黑格尔哲学的首次倒戈,马克思认为,他为“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 “打下了真正的基础” ,只有费尔巴哈的著作才是“继黑格尔的现2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 。一个半世纪以来,费尔巴哈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无法跳过的关键人物之一。我们对马克思哲学

3、的研究越是深入,就越感觉到反思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理论关系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基础上创立新世界观的。这一认识从整体上笼统而正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因而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在具体怎样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扬弃和超越”问题上大家却莫衷一是。 费尔巴哈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性人物,关系到整个现代性形而上学被颠覆、全部意识形态幻觉被打破的问题,马克思哲学革命之重大意义的把握如影随形的关联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之真实作用的评估,因此,当我们在哲学存在论的根基处来阐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性时,对费尔巴哈哲学意义

4、的再次评估也就更显得重要了。 一、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消除旧有观念、建立新的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批判、自我革命的曲折发展的征程。尤其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更是在激烈的否定与斗争中不断走向科学世界观的。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的剧烈动荡时期,此时他正经历着哲学上的信仰危机。青年马克思仍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信仰理性和自由,认为国家和法是理性和自由原则的体现。但是在为莱茵报撰稿时期,残酷的现实逐渐打破了他的理性主义幻想,社会政治斗争使他意识到:3理性的法在现实的物质利益面前总会彻底失败,物质利益占着绝对的上风。黑格尔的理性世界观不能对物质利益问题做出有

5、内容的判断,在问题的解决方面甚至是无能为力的。 就在马克思处于极度苦恼困惑之时,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如一股清泉注入马克思混沌的思维,为马克思提供了新的理论指针。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用异化的观点来批判宗教神学,创立人本主义异化理论,把人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领域拉回到现实的自然基础之上,把人的本质从上帝和神拉回到人自身。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他认为宗教异化给人间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而消除社会灾难的根本办法就是扬弃宗教异化。人只要能克服宗教意识,就能获得社会幸福。费尔巴哈的这种学说,强调了现实的、有形体的人的概念在社会思想的理论体系中的主体意义,这就启发人们把对人的命运问题的

6、探讨仅仅围绕现实的人本身来进行,而不能求助于神秘的思辨,也不能抽象的逻辑,或者求助于绝对理性。这样, “人的命运就直接的成为以活生生的人本身为探讨对象的问题” ,为处于极度困惑中的马克思提供了批判的根据。 费尔巴哈虽然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的命运的一个重要事实宗教对人的束缚和奴役的不合理性,但是他仅仅止步于宗教批判,并不懂得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现实的人类本身的异化,因此他就更不会懂得当时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马克思不满足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认为费尔巴哈过多的关注自然和人而较少的关注社会,因而他尖锐指出不是市民社会由国家决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将普鲁士专制制度最为其批4判的直接对象。马克思通过对费

7、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发挥,认识到一切异化的源头都是现实的异化,并找到了无产阶级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因此,马克思开始了他对市民社会和现实经济的研究,并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劳动异化理论做了系统论述,共产主义思想初步形成。这成为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开始。 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虽然使马克思脱离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站在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但是,一开始马克思就处于不同于费尔巴哈的角度。费尔巴哈仅仅把克服宗教异化当作人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现实的异化消除后,现实生活却未改变。因此,在费尔巴哈那里只是把对象当作感性而不是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这种直观把握对象的直接结果只

8、能把社会中的人当作个体来理解,而无法达到对社会整体的把握,更无法达到对社会客观运动过程的理解,人类历史在他那里只能是一成不变的。而马克思从莱茵报时期就始终秉承着他的现实主义态度,正是这种对现实强烈关注的精神使他在理论立足点和归宿点上都与费尔巴哈区别开来。 二、费尔巴哈人的宗教异化的观点与马克思人的彻底解放理论的创立 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关于人和上帝的关系的宗教批判学说。他认为人总要在自己的想象中把人自己的本质异化为某种高于现实的力量,宗教正是这一异化特性的表现。他说:“宗教使人的本质跟人隔离开来。上帝的活动、恩典,乃是人的被异化了的自我活动,乃是被对象化了的自由意志。 ”只有克服了

9、宗教异化,才能达到人的本质的5复归。人性如何复归,人性异化怎样克服?费尔巴哈指出,把人从上帝的绝对统治中解救出来,把对上帝的爱变成对人的爱,人就能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达到人性的复归。这一观念是幼稚的、空洞的。但这一异化概念也揭露了人的个体与类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披露了人与社会的矛盾,这一理论正是青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因素借以生长的土壤。 青年马克思在宗教批判的过程中,同样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观点是借鉴了费尔巴哈观点的结果。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就用人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模式来解释和描绘历史。但他并不止于此,而是把宗教批判与人类解放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宗教观

10、。首先,宗教是人的精神产物。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而不是人的真正本质的现实性。上帝就是从人分离出来而被表象为一个独立存在物的人的精神本质。其次,对宗教的批判是进行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即,宗教是异化的极端形式,也是任何世俗化过程的起点。只有从彼岸世界即宗教世界里逃脱出来,立足于现实世界,才能在揭穿上帝的本质之后,转而关注现实的人,面向现实社会,深入进行批判。最后,对宗教以及社会的批判不能只停留在思想的层面,“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当现实与宗教的批判被诉之于客观世界之改

11、变,宗教异化的根源得到彻底清除,对宗教的根本批判才能谓之“实现” 。无论是社会还是宗教,其批判与人的自由发展或是全面解放都是无法机械割裂的。惟其如此,至马克思,宗教批判才得以升华,成为社会批判;宗教异化理论才6得以发展,成其为劳动异化理论。 “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核心和钥匙。”马克思指出,一切异化现象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决定并导致产生了其他一切异化现象。它决定了意识领域的异化,恰如宗教;也导致了政治领域及其其他一切领域的异化,恰如国家和法。这样,各种异化现象如影随形的伴着生产领域中劳动的异化而产生。如此,马克思超出于费尔巴哈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问题的

12、症结所在。 马克思在深入探究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时,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辩证关系随之被论证,而无产阶级重要的革命理论也在这一过程中“面世” 。他指出,私有财产的运动内在地包含着革命运动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异化问题得以解决,并不是如费尔巴哈所提倡的那样,建立一种抽象的、普遍的“爱” ,而是诉诸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政治解放,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因而可见,马克思并不是就异化而谈异化,而是层层分剥,在宗教的批判与现实社会的批判、政治的批判以及法的批判有机地统一的过程中,宗教异化产生之根源被深刻揭露,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也随之被揭示,最终人的自由而全面

13、的发展成为现实。这正是马克是高于费尔巴哈的地方。 三、费尔巴哈的人的感性存在与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 “人”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核心。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认为人而是具体的、肉体的个人,不是黑格尔所认为的抽象的“自7我意识” ;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界的“异在” 。作为主体的肉体个人的属性只能是人的本质,而它只能存在于感性之中。那么“感性”究竟是什么呢?之于费尔巴哈,感性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人是“感性的对象” 。作为客体,人具有感性需要和物质欲望,要呼吸空气、要吃饭穿衣,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存在。其二,作为主体,人可以以直观的形式感知其他存在。当然,动物也有感性,只能

14、拘泥于对某种特定事物的感觉是其特点,相较于动物,人的意识是自我意识,全能性质的自由感官机能才是人的特点。在这里,费尔巴哈试图摒弃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把人与对象从意识的领域移到对象性直观的领域”。但这种直观的对象性只是从表面上把人回归于现实,实质上, “人”仍然是“感性直观”或“对象性直观” ,是一种被设想出来的、超越现实的人,是抽象化了的人。 当涉及到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的理解时,青年马克思继承并发扬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感性存在的理解。他认为人的感性存在是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基础的。 “把人的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

15、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 ,现实的人的对象不是直接被给予、直接地存在着的自然界,而是表现为现实的人的作品,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也就是说,现实的人的对象体现为人的活动过程。劳动才是人的根本特征,人首先是作为实践主体而存在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8科学实践观的基础,彻底地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对其感性受动性原则进行了扬弃。他认为人类不是简单地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的人,人的活动并不是“感性的直观” ,而是实践的、 “感性的对象性活动” ;人们在从事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时也不是单个地、孤立地进行的,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阶段的需要形成一定

16、交往关系,在社会环境中从事着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总是撇不开一定的历史关系。抛开一切现实的联系和活动,像费尔巴哈那样抽掉了具体的社会性、阶级性,人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范畴中,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因而,马克思说:“他把人只看作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 ,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 。 人在费尔巴哈那里被总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他把人的活动只理解为“感性的直观”而不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仅仅是人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和单纯的占有,而不是作为人的本质力

17、量的对象化。这又必然导致他对人、对社会理解的抽象性,因而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四、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观与马克思人的社会本质观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在其现实存在性上,人是个体,但“类”是这一个体的本质体现,抛离了类的单一的、孤立的个人或是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和神学中独一无二的上帝即意识产物,或是纯粹的自然物。费尔巴哈认为抽象的精神和纯粹自然的存在都不能作为“人”的解释。个体即人的存在是基于“类”而存在9的,只有在“类”中,个体的实在性、主体性的确立才能实现的。费尔巴哈说, “只有许多人合在一起才成了人所应当是的和能够是的,才象人所应当是的和能够是的那样。 ”

18、 那么“类”要如何解释呢?在费尔巴哈那里, “类”是人与人的统一,人与人的关系。他说:“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他认为, “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 。在这里马克思给予崇高的评价,说费尔巴哈“为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奠定了基础,因为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当作理论的基本原则。 ”但是马克思也同样指出,费尔巴哈并没有解决问题,他只是提出了问题。 费尔巴哈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生产劳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基于“感性的直观” ,仅仅是建立在狭隘的生理性分析之上的对人本质的理

19、解,人只是孤立静止的自然物。如此一来,关于人的本质,就只不过是抽离于人的感性欲望的抽象性质。因此,他将物质生活条件解释为消费生活条件本身,并认定人的本质决定于饮食、人的气质决定于食物。以至于他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同于男女性爱相关的自然关系。进而认定生理学的规律就足以解答社会生活。所谓社会教化只是为人类自然本性的外显变化提供条件罢了。人的类本质,在他这里,不外乎仍是孤立抽象的个体而已,只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 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的观点,并指出“费尔巴哈的缺陷,就是他对于自然依据得太多,而对政治10却依据得太少了。 ”

20、马克思正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才使问题得到科学解决。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天生有着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衣、食、住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保证其生命,其他社会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但人的需要并不是单纯地由生理特点来决定的,这一点与动物截然不同,人的需要一点也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它们就是有动物的机能。 ”这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虽然是客观存在,但若离开人的社会本质,人就不能称之为人。马克思说:“人的感觉和诸感觉的人类性,只有通过它的对象的存

21、在,通过人类化了的自然才能产生,五官感觉的培养是过去全部世界史的一项工作。 ”也就是说,人的感觉、意识和整个心理结构的发展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对象世界决定。人既具有其自然性的方面,也有其社会性的方面。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性方面,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因此,就人的本质的内容来说,人的本质就是以社会性为主导的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因此,在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上,费尔巴哈关注的是人的非历史的自然方面,对人只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规定,没有把人看作是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不能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为一个过程,因此,在他那里,人仍然是“感性的直观” ,是抽象的人。马克思恰恰在费尔巴哈止步的地方,向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把人的“感性的直观”推进到了“感性的对象性活动” ,用“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