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输电线路搭设电气化铁路跨越架施工措施摘要】在输电线路的架线施工中,不时需要跨越电气化铁路,一般常采用搭设跨越架方法,该文较详细的介绍跨越架搭设须进行的计算及应采取的措施等,供广大输电线路施工人员参考。 【关键词】 铁路;跨越架;搭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F530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迎来了大电网、大交通时代!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建设方兴未艾,使得我们在输电线路的架线中不断会碰到跨越电气化铁路的问题,这时需要根据跨越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比较,从而采取安全、经济、环保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跨越,一般而言,搭设跨越架方法安全、经济、环保,不影响铁路的畅通,
2、因而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 2实地勘查 在放线施工准备阶段,对被跨越铁路的实地勘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在输电线路设计断面图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掌握铁路牵引接触网高、路基宽、交叉角及地形条件等数据,实地勘查人员应有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协调人员参加。 3. 搭设跨越架施工方案 搭设电气化铁路跨越架前应先进行验算。计算放线区段的牵张力、2跨越架长宽、跨越架高度,通跨越架承受的荷载等,最后确定搭设所用材料、跨越架排数等。 目前国内铁路基本都为电气化铁路,牵引线接触网额定电压为 25kV 1,由于为非标电压,可视其为 35kV 的电压,接触网高度离地在 9m 内,搭设的跨越架高度一般不会超过
3、15m,根据受力计算每侧采用单排、双排或满堂跨越架,搭设材料一般用 48.3 钢管及扣件,若受力较小也可采用毛竹(楠竹)材料,为保证对接触网的安全距离,提高跨越架的整体稳定性,宜对铁路装设封顶绝缘网。 3.1 跨越架与铁路间距 铁路接触网支柱位于铁路路基边缘,路基两侧为排水沟。根据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 (DL/T 5106-1999)规定,跨越架与接触网安全距离为 1.5m,可考虑跨越架与路基水平距离为 2m 即可,这时跨越架的跨度 j 为: 式中:c铁路路基宽度,m; 输电线路与铁路交叉角,。 3.2 跨越架高度计算 跨越架封顶网对接触网有 1.5m 以上净空距离方满足要求,须考虑封顶网
4、弧垂及搭设跨越架处地形高差,则跨越架搭设高度 hk 为: 式中:hz铁路接触网支架高度,m; kw封顶网垂直间距增加系数,视跨距大小及封顶网材料取值; 3fw1封顶网在接触网处弧垂; hd跨越架搭设地形与路基高差,比路基高取负,反之取正,m。 3.3 放线区段牵张力计算 在放线区段内根据导线满足各档危险点的要求距离计算出不同的导线水平张力,再求出各自相对应的张力机出口张力,取其最大值 TH 作为张力机出口张力,计算出最大出口张力 TH 对应的铁路跨越档实际导线水平张力 H。 3.4 跨越处导线弧垂计算 根据斜抛物线任意点弧垂计算,导线在跨越处的弧垂大小 fx 为: 2 式中: w单根导线单位重
5、量, kg/m; x交叉跨越最远点与邻近塔位距离,m; L跨越档档距,m; 线路跨越档高差角,。 3.5 跨越架与展放导线净空距离 hd 计算 式中:Y跨越档导线悬挂点连线到路基高度,m。 由于导线在被牵引的过程中会发生波动,一般为 14m,因此 hd 大于此波动值时,搭设跨越架方案才可行。 3.6 跨越架长度计算 3.6.1 跨越处导线风偏值 线路在安装气象条件下风速为 10m/s、导线无冰,考虑风向与导线垂4直,则导线受到的风压值 W4 为: 式中:W4安装气象条件下导线受到的单位长度风荷载,N/m; d导线直径,mm; K导线体型系数,d17mm 时,取 1.2,d17mm 时,取 1.
6、1。 3.6.2 跨越处导线风偏距离 3 式中:跨越塔导线悬垂串(含滑车)在跨越处计算长度,mm。 3. 6.3 跨越架长度 B 式中:a边相导线之间水平距离,m; 3.7 封顶网 封顶网的作用是将架线施工中的导引绳、牵引绳、导地线与跨越的铁路隔离开来,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封顶网跨越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跨越架的跨距较大,且基本上为电气化铁路,故封顶网多选择格状绝缘网。事故状态时,由于跑线是落在架顶水平杆上,对网绳的冲击动能已减弱或消失,因此,网绳只考虑承受落线后的静荷载。网绳受到的荷载为: 4 其中:, 式中:GD作用于网绳的集中荷载,N; K1网绳安全系数,取 35; 5w网绳与铅垂线间
7、夹角,: LG格子绳在顺线路方向上的间距,m; fw格子绳的弧垂,m。 3.8 承受垂直荷载计算 跨越架承受的最大垂直荷载为跨越架自重永久荷载及事故时导线落在跨越架的可变荷载之和。 导线下落时,应根据跨越档内地形情况计算跨越架受到的下压力,这时导线张力 H按导线接触跨越架时考虑,H由放线张力公式计算,则跨越架受到导线的下压力 NQK 为: 4 式中:k2导线下落时的冲击系数,取 1.31.5; m同时牵引的子导线根数: g重力加速度; lv导线落在跨越架时跨越架对导线的垂直档距,m; l1、l2最不利情况时跨越架到两侧地形凸起点或塔位的水平距离,m; h1 、h2跨越架与 l1、l2 对应点的
8、高差,相对跨越架高时取负值,低时取正值,m; 跨越架受到的最大垂直荷载 N 为: 5 式中:G1K脚手架自重产生的轴向标准值,N; G2K构配件自重产生的轴向标准值,N; 63.9 承受水平荷载计算 跨越架承受的水平荷载有风压,风压荷载为: 式中:Tf风压荷载,N; s杆件体型系数,使用圆形杆件时取 0.7,使用在架面上为平面的杆件时取 1.3; Af架面迎风计算面积,一般取轮廓面积的 30%40%,; v线路设计最大风速,m /s。 跑线事故时导线在架顶上发生移动,也对跨越架产生水平作用力,这时考虑风速为零,则跨越架受到的水平荷载为 式中:导线对架顶摩阻系数,架顶为滚动横梁时取 0.20.3
9、;架顶为非滚动横梁,横梁为金属时取 0.40.5,横梁为非金属时取0.71.0。 3.10 跨越架纵向水平杆的抗弯强度验算 事故时导线落在跨越架纵向水平杆上,这时水平杆的抗弯强度应满足: 式中:MQK跑线事故时导线产生的弯矩值,N; WC搭设材料的截面模量,m3; f搭设材料的抗弯、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3.11 跨越架立杆的稳定性验算 7立杆的稳定性应满足: 式中: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 A立杆的截面积,mm3; Mf计算立杆段由风荷载产生的弯矩值,Nmm。 3.12 跨越架材料及排数的选择 选择适合的封顶网绳规格、根据预定的立杆纵距、水平杆步距,依以上步骤出计算跨越架底部立杆、顶
10、部纵向水平杆的受力,通过验算满足要求后,再确定跨越架排数,并选择跨越架钢丝绳拉线的规格等。 4. 搭设跨越架技术措施 4.1施工前与铁路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在得到同意后再进行跨越架的施工。 4.2.施工前,先由测工定出跨越处的中心点,并定出搭设的跨越架的具体起止位置。 4.3.跨越架搭设时应按要求搭设扫地杆、剪刀撑。 4.4.立杆、水平杆的搭接长度(或对接)及位置应符合相关脚手架搭设规定。 4.5.当施工到离地 2 米的高度时,应用绳子提升钢管(毛竹) 。 4.6.跨越架应设置拉线,拉线位置均匀分布,拉线的挂点应设在立杆与水平杆的交叉处,与地面的夹角不大于 600。 4.7.拉线锚桩埋深不得低于
11、计算深度,调整拉线时,拉线受力不应过大,只要使跨越架与地面垂直即可。 84.8.应在跨越架的架顶两侧搭设羊角。 4.9.跨越架搭设好后,在铁路跨越位置前后规定位子设立明显的“安全警戒标志牌” ,以提示列车司机注意; 4.10.拆除跨越架时应自上而下进行,应用吊绳进行提放,不得向下抛掷,严禁将跨越架整体推到。 4.11.拆除的楠竹必须堆放在安全区内,拆除完毕后,应清理好现场,恢复好施工现场,拆除警示牌。 4.12.绑扎用的铁丝、绳带等,施工完后收集集中处理,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严禁乱丢乱扔破坏环境,伤人、伤车等。 4.13.施工坑洞完工后必须回填夯实,防止水土流失及行人跌伤。 五. 搭设跨越架安
12、全措施 5.1.在施工前应办理好相关的施工手续,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认真学习跨越架施工措施 、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 5009.2-2004) 及相关铁路管理规定等。 技术员应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填写好施工作业票。 5.2.在施工作业时,施工负责人必须划好施工区域,在施工区内应挂好警示牌。 5.3.在铁路上设安全监护人监护及放警戒,必要时请铁路管理部门派员监督检查。 5.4.施工人员不得在铁路上停留,施工中不得横穿铁路。 5.5.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应正确戴好安全帽,在跨越架上作业的人员应穿软底胶鞋,且必须按要求拴好安全绳。 95.6.严禁“低挂高用”使用安全绳;严禁“双层交叉”作业
13、,严禁高空往下抛物。 搭设或拆除跨越架应设安全监护人。 5.7.强风、暴雨后,应对跨越架进行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5.8.架线过程中应派专人进行监守,监守人必须有良好的通信,一有情况,立即向张力场、牵引场进行汇报处理。 5.9.跨越架经安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10.跨越架应悬挂夜光警示牌并有专人值守。 六. 结束语 在输电线路的架线施工中,对铁路等的跨越是决定架线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只要认真计算跨越架的受力,选择合适的搭设方案,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真正落实安规、技术规范及铁路部门的相关规定,就一定能保证跨越施工的成功! 七参考文献 1.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9-2005 J452-2005 2.张殿生主编.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导则. SDJJS2-87. 4.李庆林主编.架空送电线路跨越放线施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130-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