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探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21279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探讨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发表意见正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随着网络曝光而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人们寄希望于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推动民主进程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舆论监督需要予以规范化。 关键词 网络舆论监督 民主政治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120050) 。 作者简介:石君,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研究。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政治民主建

2、设取得很大进步,公众的政治参与意愿逐渐增强。列宁对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 “要确立民主,必须群众自己立刻从下面发挥主动性,实际参加一切国家生活。 ”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的出现为社会民主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公众监督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话语空间,使人们直接进行监督成为可能,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实现了舆论监督主体的公共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监督方式网络舆论监督。 2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界定 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

3、件下的拓展。周甲禄在其著作舆论监督权论中指出,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借助互联网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公众人物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事务进行揭示、批评、建议的行为,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形成舆论进行监督的行为,是新时期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 笔者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人物进行褒贬和评价,通过网民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进行监督、检查和评定。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 1.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

4、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 5.38 亿。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更低,因此公众参与监督的门槛也更低。通过网络载体,无论你身处社会的哪个阶层、哪个行业,无论你的教育背景,知识构成如何,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参与社会热点问题事件的讨论、评价,并且针对不同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见解。 2.监督内容的广泛性。高度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网络空间给公3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网民发布信息时,无需透露真实姓名和身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上的信息传播者。正如万

5、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所言:“在网上,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从时事政治到国计民生,从道德到法律,公民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3.传播速度的迅捷性。在舆论形成的时效上,网络媒体具有迅捷性的优势。报纸传播信息受到出版和发行时间的制约,广播和电视播报同样也受到播出时段的限制。相比之下,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在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几乎没有时滞,缩小了公众传播和接收信息的距离,加快了网络舆论的形成速度。 4.意见反馈的交互性。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双向互动性。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基本是被动的。开放的网络

6、平台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公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公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正如陈力丹所说,“在网络上,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的信息和表达观点,所有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逻辑上地位是平等的。 ”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相互探讨、争论,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交流和自由碰撞,并最终促成舆论的形成。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缺失导致侵权现象泛滥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随之不断壮大,然而法律对于网络4舆论监督进行有效规范与保障的步伐相对滞后

7、。一方面缺少对舆论监督的主客体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清晰界定,另一方面缺少对网络暴力的有效制裁,特别是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侵权现象泛滥,没有明确的法规对其加以规范和调控。这极大地增加了公众受到网上不法言行侵害的概率和机会,引发人们对滥用网络舆论的忧虑。可以说,网络舆论监督是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稍有偏离,就可能给公众造成困扰。 (二)道德失范导致监督存在异化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成员组成复杂,结构多样,同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匿名的情况下真实或虚假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网络上发表的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各阶层、群体利益的调整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网

8、络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又无处宣泄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释放出口。一些人在网络匿名的掩护下,大肆渲染一些病态心理,发泄在现实生活积累的不满和怨恨。更有甚者通过网络宣扬恐怖、暴力、淫秽、迷信等低俗之风,传播各种消极、低迷的观念。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诚信品质,使其陷入非正义非道德的伦理困境,从而降低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三)信息虚假导致舆论引导流变 网络是一个大的信息“收容器” ,许多网络信息传播者为吸引他人眼球,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将信息发酵放大甚至变形,或出于商业利益的需要,或有意编造新闻大肆炒作,或出于其他个人目的。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网民具有从众心理,因此舆

9、论往往因为缺少足够的事实支5撑而容易走向偏差。不知情的民众在网络舆论中盲目地跟从,在意见表达过程中由于非理性因素作梗,而一旦偏激或极端情绪化观点占据了上风,便会影响整个舆论氛围,最终将网络舆论监督引入歧途,违背舆论监督的初衷。 (四)把关缺位导致舆论监督失效 真实可靠的信息是网络舆论权威性的源泉。然而海量网络信息时常出现重复、失真等现象,不仅使受众易于陷入注意力分散的困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公众对舆论监督的严肃性。此外,在很多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中,网民缺乏专业的眼光公正对待,往往夹杂着自己的主观情绪,占据道德或正义的制高点对监督对象及其行为任意评判,使得以维护正义为名的舆论监督偏离正轨。由于

10、缺少专业的把关人,缺少理性的规范,网络舆论的产生往往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自由有余而规范不足,网络舆论监督的信誉度倍受质疑,这将成为网络舆论监督发展中最为致命的软肋。 三、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 任何文明社会都离不开法律,通过法律来进行社会治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通行法则,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传播手段,同样需要法律来进行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虽然针对互联网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处理网络相关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却存在着调节性不足、适用性受限、操作性缺乏等问题。此外,许多法律法规在网络言论管控,著作权、隐私权保护,网上虚拟财产保护等领域尚存滞后。因此,加

11、强对网络传播内容的有效监管,明确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加快针对6网络侵权、犯罪的相关立法工作,形成完整、系统、全面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显得迫在眉睫。 (二)加大网络公民教育力度 网络舆论监督的质量关键在于公民素养的高低。如果网络空间没有理性和负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存在,我们也很难期待用网络民主去推动现实社会中的良序民主。因此,引导公民理性地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关键在于提高其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对网民开展道德和法律教育活动要常态化,使其熟悉网络法规和条例,促进发表网络舆论自律性的增强。其次,建立健全上网实名认证制度,力求杜绝网民以隐蔽身份发泄情绪或散布错误信息,防止网络舆情的

12、偏差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再次,网民自身要学会自律,不盲目跟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既需要刚性法律制度加以规制,更需要网民的柔性自律作为保障。(二)强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目前来看,我国网络媒体对信息编辑过滤机制不完善甚至缺席,这是网络媒体权威性不足的根本所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加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合作,能够使两者相得益彰,促使监督效果的最大化。相对于互联网而言,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甄别和过滤。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对舆论监督事件的调查、原因分析、结果处理等方面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易于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借

13、力传统媒体的把关功能以及对事件的后续声援和跟进,有助于推进网络舆论7监督机制的良性运转。 (四)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化时代的媒体监督有利有弊,合理的舆论监督常常有助于解决公众质疑的问题;但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舆论监督,则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发展形势,建立舆论引导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加强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网络主流媒体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更容易得到网民的认可和信赖,因而往往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发表评论的首选网站。通过这些平台建立起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留意网络舆论

14、的产生和发展,针对受众的疑虑展开严密的调查,对网络舆论的偏差和漏洞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以防止网络舆论走上极端,为社会和谐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和言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肩负着传播绿色健康信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责任,对受众的认识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助于对网络虚拟信息和网络舆论的控制和引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扩大了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参与政府监督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

15、失调,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情绪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国现行民主政8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全面深入科学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不断地对其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防腐剂和民主推进剂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 31 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3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4于为民.舆论监督与新闻法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5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国际新闻界.1998(5). 6赵春丽,冯静.网络民主的乌托邦因素与非乌托邦前景网络民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理论导刊.20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