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外贸制度的缺陷及发展方向【摘 要】从我国贸易发展的 20 余年过程中可以看出,制度安排的正确与否,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对一国贸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实践证明,我国所选择的渐进式贸易制度创新路径对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国内经济制度创新也得益于贸易制度的创新,其成功之处在于,它既适应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条件,又适应了不断改变的世界经济、贸易环境,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安排;制度创新;对外贸易制度 一、我国外贸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7
2、8 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已行政管理为主的对外贸易体制,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国家集外贸经营权和管理权为一体,政企不分,国家财政统负盈亏。1979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也从国家统制型转向开放型。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外贸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组织制度方面 2从对外贸易组织制度方面看,我国企业相当程度上是以所属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相对独立性较小,缺乏一定的自主权。由于相关职能部门交叉的职责
3、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在真正的贸易工作中责权不明,职能不清,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办事时效性差。从我国实际情况上看,政企分开只能是相对的,哪些需要分开,哪些暂时还不能分开,要具体分析,不能绝对化。 (二)市场制度方面 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对市场制度还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发生与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制度运行的费用-交易费用,而不是生产、经营及运输的成本。在国际贸易中,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磨合,如果一国的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差异较小时,其制度的磨合成本或制度的运行成本就会较低,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份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当一国的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差异较
4、大时,其磨合、运行的成本就会较高。 (三)缺乏相应的产权保护 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今世界上技术创新活跃的地区,一定是知识产权得到很好保护的地区,相反,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地区,肯定是技术创新严重不足的地区。最后表现为企业制定对技术创新的传导。僵化的企业制定既不利于开发技术,又不利于传导技术创新。我国目前的情形大概就如此。当企业发展出某种新的组织形式时,不能够对技术的开发提供企业组织的制度保障,不能创造一种传导技术的良好环境。 3(四)企业制度缺乏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乏力。企业制度除了产权问题,还存在者企业组织形式的问题。我国的企业组织形式比较僵化,企业规模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与
5、联系,相当多的企业内部管理不科学,在进口中互相抬价在出口中互相压价。这不仅不能消除反而加大了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 三、我国外贸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外贸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向 对外贸易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决定了该国适合采取何种形式的对外贸易政策。而对外贸易制度变迁必须是以促进该国的整体经济及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目标,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必须随着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贸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虽然各国对外贸易制度有一定的趋同倾向,但是考察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是最优的,则取决于该国对外贸易制度是否能有效地促进该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我
6、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方向,首先必须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然后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对外贸易制度,通过该领域不断的制度变迁才能解决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瓶颈问题。 (二)我国外贸制度的创新方向 1.打破国家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是打破当前垄断的重要途径,政府进一步放开对外贸易的经营权,对外贸易的控制由直接下达命令型转向间接指导型4和宏观调控型,通过强化竞争,提高对外贸易领域的运营效率。 2.强化产权激励 加快国有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强化产权激励。重点是产权的界定。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同时,应进一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结构,推行企业家制度
7、,这是公司制的核心。同时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国有外贸企业进入产权市场可以使一定量的国有资产吸收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产的产权功能,提高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又能使国有企业经营受到更多国有产权的制约,以保证国有资产营运效益的提高。 3.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规模经济 现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垄断条件下的集团式竞争,而贸易主要利益的来源是取决于集团化规模的程度。因此,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我国外贸企业的结构迄今为止多为中小型企业,存在着缺乏主导产品、无长远规划、缺乏开拓市场能力等缺点,发展潜力有限。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组建有能力的外贸企业向着大型化、实
8、业化方向发展,以贸易为主业兼具贸易、金融、服务、科研等综合功能的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中国式综合商社。 4.与外国制度对接,降低交易费用 实现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安排的适度对接,以便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在不影响国家主权和安全、不损害国民福利的前提下,我国应积极加入国际性公约与国际化组织,扩大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将我国的制度运行尽量纳入国际制度运行的框架,尤其是要加速我国市场制度与国际5市场制度接轨,以减少制度摩擦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四、结束语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制度变迁时,用生产力与生存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来解释社会制度变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9、。这里说的生产力的发展对应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说明对外贸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轨迹。因此,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总是向着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变迁的,而那些不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低效率制度则会被更有效率的制度所替代。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在对外贸易制度方面将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这就会促进制度变迁。 参考文献: 1胡文显.从贸易竞争到制度竞争比较优势动态变迁J.商业现代化,2005(5). 2张亚斌.论国际贸易中的制度资源,甘肃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张玉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D.2004,9. 4陈震.从制度角度看外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1(6):7-8. 5刘振亚.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姿态、体制变迁与改革取向J.教学与研究,1998(4):5-13. 作者简介:刘浩翔,男,海南海口人,硕士,现供职于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