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关建筑节能标准的探讨摘要:作者针对建筑节能标准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标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原则,最后对我国建筑评价标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节能;标准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在节能建筑及建筑中都处于后发的劣势地位,思想理念的缺失、理论研究的空缺、技术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每年大约有 1500 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和集镇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大提升了能源的消耗。在我国推行建筑的出发点不但要做到建筑节能,还要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体的舒适、健康和安全,由于我国
2、从节能建筑的零起点直接走向了较高层次的建筑阶段,各类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相应的节能标准难以适应大量新建和改建建筑的应用需求,而建筑业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也对建筑节能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建筑节能标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外保温系统的防火问题,业内早有预见和预防意识。多年以来,为了贯彻实施建筑节能标准,防止火灾发生,采用了墙角火、窗口火实验方法,对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有的外墙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实验成果取得了消防部门的认可,这些成果已经纳入了2部分地方标准。 但是重视归重视,火灾还是频发,根据资料显示,只有 10%的火灾是在建筑投入使用以后发生的,这说明材
3、料进场和施工过程是火灾高发风险期。 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管理出了问题,强制性标准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我们应该承认,由于建筑规模量大面广,建设队伍非常庞大,有一部分一线人员质量安全防火意识不够强。与外墙保温有关的火灾,都和参与施工和管理人员的防火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施工操作不当有直接关系。有的工程材料进场不严格抽检,材料的燃烧等级根本就不符合现行的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大量保温材料燃烧性能达不到 B2 级,造成了火灾频发2。 2 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原则 (1)全面反映建筑节能的需要,对于体系,既要对比国际,又要立足本国,从实际出发,重点、层次定位合理3。 (2)为实现宏观调空的目标,体系中应力争
4、明确和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体系构想。 (3)用体系表形式,直观、形象的概括体系的局部与全貌。 (4)根据国家、行业的相关政策要求,体系中标准的性能、参数指标等,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效合理利用能源为目的。 3 我国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分析 我国的建筑评价标识体系起步较晚,理论及实践经验都比较薄弱,而国内建筑能耗的急剧增加和巨大的资源压力,使得我国在发展建筑方面更3为迫切。国外的建筑建设及评价已经过了初始的起步阶段,并歩入了成熟期,从理念、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评价等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因此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评价经验,是我国尽快全面提高建筑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4。但是区别于发达国家,我国
5、的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有如下特点: 3.1 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自愿参加为辅助 美国的 LEED 属于民间自发的评价标识行为,由美国建筑协会组织开展,属于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活动,对企业和社会没有强制性。円本的CASBEE 由日本国土交通省组织开展,分地区强制执行,主要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职能。 我国的建筑评价标识活动与发达国家不同,标识的制定和评价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属于政府强制行为。申报及参评项目则由民间资源参与,无强制性。因此我国的建筑评价标识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合作,联合幵展的一项社会活动,缺一不可,相比发达国家更加强调广泛的参与性,由于存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强制要求,大型建筑
6、、重要建筑一般都会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3.2 评价体系简洁,操作方便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发展处于萌芽状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选用其可用之处,否则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困境。为此,我国在启动建筑评价这项工作时,特别考虑了我国的实际国情,从便于建筑理念的推广和普及角度出发,将结构简单、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作为首选依据,即选择了以措施性评价为主的表格4式评价体系。 3.3 符合我国的建筑业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建设工程量较大,为规范建设行为,保障工程质量,国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工程建设程序,对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制度,比如
7、施工图审查制度、工程监理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招投标制度等,各地政府还按照当地建设工程特点,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和制度,因此我国的建设工程各项工程质量控制和评价都是由第三方的专业机构来完成评审工作的,建筑评价标准的评审制度和办法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另外,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相关法规、标准都是依据行业中的已有法规、标准来制定的,既与原有标准保持了统一,又可借助原有标准的实施力度,来加强建筑的推广和落实工作。 4 结论 总之,建筑节能专家结合新城镇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大量引入被动式用能技术,比如加强房屋保温、增加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推广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严寒和寒冷地区,适当采用部分主动式用能技术以弥补被动式供能的不足,达到减少新建城镇对常规商品能源的依赖,大大缓解新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用能水平提高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齐怡.以建筑节能为视角浅谈建筑的营建J.西南交通大学.2010 2庄能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案例剖析J.东南大学.2010 3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地毯生态城M.中国建筑工业山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绿色建筑技术导5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