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救助站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26976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城市救助站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城市救助站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城市救助站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城市救助站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城市救助站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城市救助站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自从 2003 年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孙志刚”事件,国务院便及时废止了 1982 年发布的这项实施了 21 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因而,为了体现更为人性化的救助政策,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于 2003 年 8 月 1 日开始施行, “救助管理站”也正式取代了“收容遣送站”这一存在较多弊病的机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流浪人员的安置问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很多城市的救助站利用率不高,经常发生床位空置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市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调查走访,以分析出救助站产生床位空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

2、】救助管理站,流浪乞讨人员,床位空置 1 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 2003 年民政部门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为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2 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 本次我们调查的地区是北京市,北京市共有 16 个区县,中心城区两个:东城区(含原崇文区) ,西城区(含原宣武区) ;城区 4 个: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远郊区县 10 个:通州区,昌平区,顺义区,大兴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平谷区,房山区,延庆县,密云县。这 16个区县中除了东城区和西城区

3、只有救助管理咨询站外,其他每个区县都有救助管理站,此外朝阳区还办理了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通州区办理了北京市第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我们调查过程中,这些区县均不同程度出现了流浪乞讨者,他们衣裳破旧、居无定所,甚有不少身体残疾者,笔者不禁想问,为什么北京市有如此人性化的、为受助人员提供食物和住处,应当能够满足受助人员的基本健康和安全需要的救助站,他们为什么还四处流浪乞讨?通过调查走访,笔者了解到主要有以下 2 个原因。 2.1 救助者自身的原因 2.1.1 经济原因。通过走访,了解到来北京流浪的人员,大部门来自外省市的农村地区,他们或者是原居住地发生了灾荒,家庭贫困,没有生活来源,又由

4、于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不得四处流浪,又或者是外出打工发生钱物丢失等突发事件而流浪。其中不乏有有 70 到 80岁以上的白发老者,他们也有子女,可由于经济困难,子女负担不起照顾老人的责任,所以老人为了不给家人添负担,甚至还想通过北京这个发达地区,能赚取一点生活费回老家。这些人的的生活来源一般来源于好心人救济,以及捡瓶子,捡瓶子的收入大概每天在 7-8 元之间,因此除了自己的生活,他们也能攒点生活费回家,而救助站不同于“福利院”或者“收养所” ,它只能提供短时间内的救助,不可能养受助的人员一辈子,最终的救济还是要落实到户籍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家属那里。这种“救急不救贫”的短期救助模式

5、,由于不能为寻求救助的人员提供生存保障,所以,很多流浪人员对救助站采取的是一种排斥的态度。2.1.2 性格原因。在调查的对象中,也有不少的流浪人员曾经被救助过,甚至多次救助过,但是问他们是否还愿意去救助站,他们都表示不愿意,原因是救助站管理严格,活动的空间和范围有限,因此他们宁愿去过四处流浪但是自由快乐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四处漂泊的生活方式,因此也不愿意接受救助站救助。 2.1.3 季节原因。据调查,救助站在冬天的床位数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夏天,这是由于北京的冬天特别严寒,原先居住在桥洞或者不能遮风避雨的街头的流浪乞讨者们,是愿意接受救助站的救助的,而夏天就不用考虑这些,调查到有大部门的流浪

6、人员夜里会直接睡在各大汽车站或者火车站的广场中。因此,气候也是影响救助站床位利用率的因素之一。 2.1.4 渠道原因。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 90%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都知道救助站的地址,他们或者通过其他流浪人员、或者通过自己找到标识牌、或者民警把他们送到救助站。但是本次调查中也调查出有一些流浪人员初来乍到,他们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救助,但由于他们不识字,救助站的巡视也不可能每天上街巡视,因此他们不能及时得到救助站的救助。 2.1.5 道德原因。道德原因主要体现在职业乞讨者身上,他们也许身体健康,但好逸恶劳,就是以乞讨为生财之道,并且在北京乞讨收入很可观,甚至可以利用乞讨收入给孩子上学、回原居住地买房

7、买车,因此这部分人群是绝对不愿意去救助站的。 2.2 救助站的原因 2.2.1 流动性。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第十条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有关情况,及时与受助人员的亲属以及受助人员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该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 ”和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 10 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从这 2 条可以看出救助站的受助人员的流动性是很强的,因此就会出现救助站床位住不满的情况。 2.2.2 救助原则。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

8、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第十六条规定“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 ”因此救助站的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 ,所以对于不愿意来受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人员不得强制要求流浪人员受助,所以这也是救助站床位空置的影响原因之一。 3 解决措施 我们试图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让救助站床位数完全利用,而是希望救助站真正落实救助责任,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员能够得到最充分的救助,此外更希望通过导致床位空置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出如何更好的改变救助站这种“救急不救穷” ,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的救助状况。 3.1 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针对社会公众,可以向他们弘扬这种“以人为

9、本” 、 “助人为乐” 、 “关怀弱势群体”的中华民族思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到救济弱势群体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他们更好的救济流浪乞讨人员,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不仅仅是救助站的责任和义务,还是全民道德的体现,可以说救助和关怀流浪乞讨人员是一项“全民运动” 。 3.2 加强宣传教育。对于非职业型流浪人员由于渠道原因得不到及时救助,救助站可以同志愿者一起通过新媒体以及旧媒体方式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到去救助站的渠道,同时告知他们救助站的地理位置、作用以及相关政策,让这些需要受助的人真正了解到救助站是一个可以给他们提供食宿和安

10、全的场所。对于以乞讨为生财手段的好逸恶劳的职业性流浪乞讨者, 需要特殊教育,应当教育他们这种职业乞讨对于自身、对于教育孩子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的营造都是不道德的,需要在整个社会上形成这种拒绝救济流浪职业乞讨者们风气,从而杜绝职业流浪乞讨。 3.3 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由于救助站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相当有限,凭一己之力难以使救助活动更好的实施。而为什么需要引入非营利组织到救助活动中,主要是因为相对于政府组织而言,非营利组织更积极主动、方式也更为灵活、服务也更为专业,并且这些组织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入非营利组织加入到社会救助中。非营利组织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可以提供的救济方式主

11、要以下几种,第一种是非营利组织可以对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物力的帮助,因为非营利组织的背后往往有企业支撑,因此他们是有经济实力的。第二种是针对那些想去工作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我们都知道救助站提供的是“救急不救穷” ,很多流浪人员被救助站救助完后,他们还是不能改变自身的贫穷状况,他们不得不重操旧业,如此反复循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救济到流浪乞讨人员。因此,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能从根本上让流浪乞讨人员实现从被动的接受救助到自主救助的转变,而且他们参加工作以后,一来职业素养和自身素质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有了自助的能力,他们就不太可能再靠流浪乞讨来生活;二来他们对于别的流浪乞讨

12、人员做了一个典型的榜样,由他们作为一个现实的例子来劝慰别的流浪乞讨人员来接受职业培训更有说服力。第三种是非营利组织组织可以对社会救助提供人力帮助,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专业,他们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从而可以帮助救助站更好的开展工作。 3.4 完善各部门的联动机制。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的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的确,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因此在实施救助过程中,各个部门都应当齐心协力、各司其职,通过构建这种各部门之间有效的联动机制,发挥出各个部门的能力,是救助活动能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秦晓阳.城市救助站受助人员状况及其引发的思考以青岛市救助管理站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2(3). 2卢国显,王太元,李春勇.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社会距离与管理创新思路基于全国五个城市的调查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刘海彬.当前城市救助站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 本论文的单位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论文是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