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文化强国的思考摘 要:十八大关于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战略的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了长远的、求真务实的、永续发展的、提升人民精神面貌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部署。针对十八大报告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论述,从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结合大学教育的现状,提出落实十八大报告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民族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47-02 十八大报告科学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的科学定位,以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智慧,以全面
2、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论述了文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地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加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品位,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十八大报告非常明确地将现阶段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前进的方向。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方针,也就是说文化发展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
3、因素,打造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提高和增强文化软实力,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地位,还要在实践上落实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即“铸魂工程”:(1)提倡全社会认可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人的成长一定要经过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一个时间的延续。还需要经历由家庭到社会这样的空间延续;家庭教育是人成长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要准备,对人以后进入社会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当家庭教育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和提升,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改善。 (2)提倡和倡导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下,才能使
4、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仔细分析目前人们生活习惯的具体表现,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论是好的生活习惯还是坏的生活习惯都是来源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管理的缺失,很多生活的恶习延展在社会空间中。当然任何生活恶习在严格的社会管理下会逐渐克服的。 (3)鼓励人民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任何发展的前提。但在现实中,人们对超越现实的想象往往不被重视。这是因为创新式的思维往往没有现实价值,有可能还会被人耻笑;另一方面,我们教育中的标准答案被称之为生活的准则和思维的准则。创新性思维的价值导向应该向青年倾向,因为人在各个不同的生活阶段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多
5、大年龄都应该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这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十八大报告的精神。 (4)塑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族性格。中国特色是一种魅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能与之相比的内在蕴力。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团结的组合力,是以厚重的文化、集中的精神力量凝聚起来的民族亲和力。伟大的中国人民在长达五千年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特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这种民族性格得以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发扬光大。 二、教育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教育传统,这是文化的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一方面强调的是以道德为主要内容,达到以德修身、
6、以德齐家、以德立国。另一方面,是以教育为手段,提升个人的素质、人格以及生活的情趣。传统中国教育也提倡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那是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指导下的对个人生活价值观的导向,与十八大报告所讲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活得有尊严的内涵应该包括个人内在的生活素质,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关怀。传统教育的着重点是个人素质的提高,忽略社会的关怀;而十八大报告以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教育公平的理念,实现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就是从社会关怀的角度区别于传统教育观。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民族教育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因为一方面老百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但良好的教育决不是模仿,而是思
7、想和道德的开发,就不会有良好的就业;另一方面老百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落实教育公平。 首先,创造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导向和合理的教育结构。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价值导向的误区,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所有的人都在向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流动。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即社会对教育单位的认可远远超越了对人自身能力的认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大学、硕士、博士。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在优质学校上学的都能成才。教育人才多元化的导向,就是要人们树立一种
8、符合实际的 教育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根本的。社会要有对人才多元化考量的机制。当然这需要社会对职业评价的机制,只有当职业公平之时,教育才能公平。 对于目前的教育结构要做些科学的调整,适当地弱化大学教育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升价值度;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可度,即,使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多多宣传在职业教育下的成功人士的事迹。 其次,积极有效地发展适合地区发展的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条件。发展民族教育一方面要将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使落后民族能够接受到最新的生存技能的教育,即民族教
9、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民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少数民族与汉族能够得到平等的发展。 再次,加大对弱势人群的教育倾斜。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大量的弱势人群的存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不仅在物质资源的占有上处于弱势,同时在教育、医疗、住房上都处于劣势。他们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怀。教育公平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他们的要求提出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民生问题时,用了大量的篇幅制定了对弱势人群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就是要关怀每一个社会成员,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最后,科学地制定教育内容。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总体看来是应试教育,尤其是中、小学。这在教育上极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10、、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加一个特长。现实的教育内容却以适应高考为主,与高考无关的内容都被淡化了。提高全民族文化软实力,就是要使教育内容符合人的成长、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文明要求。教育部门在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时候,科学地研究、制定上述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三、科学发展与民族教育 教育是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基本因素,发展的科学性是保证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社会因素。文化软实力民族教育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集结点;科学发展是实现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式,它必须覆盖全部民族教育的内涵,是实施民族教育全面内涵的有效发展模式。
11、民族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民族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它体现着中国声音、中国特色、中国性格、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狭义的民族教育是指中华民族中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提炼成为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的中国精神是民族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的首要要求是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实施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要体现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结合、现实与未来的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首先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因为人
12、的各方面发展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有很多人具有特殊才能却得不到充分展现,可能这种才能被淹没了,所以,人才不是统一模式造就的。如果不对人的成才规律、成才评价作科学的分析和解答,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对民族的状况、现实、实际、生存状况、文化特征、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不够科学的了解,民族教育也是盲目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使民族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民族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古到今都以中华民族为统一的集合民族。新中国建立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友好社会。但在复杂的社会发展中必然
13、会有不和谐的声音,有些极端的民族分裂分子在不断地制造民族冲突。还有一些情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散布民族不和谐的情绪和言论,引起社会不太和谐的声音。对此,我们一方面,在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社会大背景下使民生问题得到充分解决;另一方面,加强民族教育,解决少数民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彻底粉碎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生存空间。第三,民族教育的实质是使民族文化得以健康的发展。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民族地区、民族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民族性格、民族特点;而这些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无法复制的,保留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离不开有效的民族教育的。教育的核心是对人个体素质的提升,而个人素质并不等于整体素质,个体素质需要集体的整合,整合需要信力,对人的整体组合力的凝聚。为提高民族整体实力,离不开民族教育的核心;十八大报告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整体实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那就是以提升民生为基本点,从而达到民族、国家发展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