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中的问题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进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开始更多的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最先得到重视的便是居住条件。建筑工作者们也倾注了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来满足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质量的要求。房屋建筑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就建筑中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中的问题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电气自动化;问题解析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
2、gth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has been a fundamental improvement, more the pursui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is case, the first attention is the living conditions. Construction workers have poured more experience and time to meet the demand of people for
3、hous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modernization is the first to consider the issue. Analysis of simple electric automation system installatio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TU855 0 前言 随
4、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筑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建筑智能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在建筑工程建设时更多的考虑了内部设施的引入,在此过程中,建筑电气自动化安装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十足发展,目前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和综合化。在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时,人们考虑最多的已经不是单纯的舒适程度而是它的质量和效率。为了确保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建筑工作者的我们需要善于发现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本文将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显的分析。 1 建筑自动化系统安装实施计划的提出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作为智能建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
5、引入了具备高速处理能力的为处理机,利用网络媒介来对建筑物内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精准的量测、监视和控制,做到管理的最优化,进而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有所提升;还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力、物力够随时随地掌握设备设施的状态和运行效率和能量的耗损等情况。所以,在进行建筑自动化系统安装时要充分了解所做业务的各种要求,根据要求提出细致入微的实施方略,提出符合要求的智能化建筑执行方案,保证智能系统的安全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然后征求各方意见,对于业主装修方的意见要高度重视,尽最大可能减少数据点和语音点的返工,确保施工工程按时按质高效完成。 2 建筑电气自动化安装技术现状 建筑电气自动化安装技术是在建筑技术和电气科技发展的
6、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处于现代建筑技术的领头者地位建筑电气自动化安装,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舒适方便的工作生活条件的追求有所提高,因此,建筑物的构建标准也需要随着得以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物的防灾减灾和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建筑物中布设相应的电子设备成为设计者们必须考虑的方面。这些设备需要保持 24 小时自动工作状态,这就需要智能化系统的帮助才能保证其准确、高效安稳的运行。 3 设备安装 31 远程处理机的安装 由于自动控制系统和可重构处理单元 RPU 在通信上基本是透明的,因此可以通过一条线路上各异的 RPU 来实现对相同的
7、控制系统。通常来说,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需要进行大范围检测控制的当属空调机组,考虑到这里需要把 RPU 安放在机房附近。从日后的发展考虑,需要留设2030的 RPU 接口。 32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过程中的布线 在进行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重视一些线路配备专用导线的问题,例如,通信时使用的线路、温湿度传感器所用线路和流量计时时的线路等通常要配备屏蔽线,抑或通过厂家为其准备专用导线。电源线和信号线需要采用分槽布设,而电源线与控制电缆之间则需要分管布设。DDC、计算机、网络处理器及其它电子设备的接地线路需要安置在电流较弱的工程设施共同使用的单独的接地主线之上。智能化建筑自动
8、化安置中需要考虑极为复杂的电子设备安装问题,因为这些设备在不同的系统控制下,因此其正常工作时的频率、抗干扰能力及各自功能等都有显著差别,要求接地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别。 33 输入设备的安装 考虑到要突出输入设备的性能,需要把其安放在方便调试及维护的位置。传感器要根据设计和产品的需要以及建筑工程实际境况来最终确定。例如,水管型的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及水流开关等一般不能安放在管道焊接处;风管型的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和空气质量传感器等应避免安置在蒸汽排空口或者排放口。 34 输出设备的安装 在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输出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要确保风阀和电动阀门的箭头方向与风门、电动阀门开闭及其水
9、流方向的相同;模拟动作在安装开始前要反复进行;电动和电磁的调节阀门通常要安置于回水管之上。 35 其它设备的安装 在进行建筑电气自动化安装系统检测控制安装一般都是在电脑编程设计的程序下运行,设计工程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缩减,不再需要各种繁琐的图件就能满足需求。但是电脑程序的进行所需的软件需要设计人员进行详尽的编制。安装人员按照电脑程序控制进行安装。 4 系统安装需要考虑的问题 4.1 建筑物用电量的计算 在建筑物的方案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供电方案和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选择的合理化,一般采用单位建筑面积指标法来初步估算建筑物的用电情况。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功率指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指标:建筑物的类型、级别和
10、房间的用途。这些指标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4.2 备用电源系统需要考虑的问题 处于要满足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我们要设置备用电源。一般情况下,泵业电源有以下几种类型:a.静态交流连续电源;b.独立在正常电源之外的馈电线路 c.柴油发电机。 为了有效的阻止正常电源的向其他电网的倒送电情况发生,备用电源和外电电源在转换时要采用电器和机械联锁使两者不能同时供电。而且还要防止正常电源与外线电网的计费发生交叉,注意保持其灵活性,借此来保证非事故条件下备用电源的供电正常进行。 5 变配电装置安装应考虑的问题 5.1 电力变压器的相关问题 电力变压器的常见故障有内部和外部故障两种。变
11、压器之间短路、绕组匝间短路进而单相接的短路等均属于内部故障的范畴,短路电流的电弧一方面使绕组绝缘造成破坏,另一方面还会使电压器因为绝缘材料的分受热分解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像绕组匝温度的上升,油温上升及其油面的降低等均属外部故障。可以通过过电流保护、速断保护、瓦斯保护和单相接地保护等来实现对电压器的保护。 5.2 高层建筑变电所位置的选择 高层建筑变电所位置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靠近负荷中心,这样能够更好的减少线路损耗,并且能够有效的减少能源和线缆的不必要浪费。其次,要考虑进出线的方便与否。高层建筑的高压进线要尽可能避免和周围建筑物管道的交叉。第三,要做好防水防火工作。一般不要设置在高层建筑的最底层
12、,也不能安放在厕所、浴室等容易积水的地方。还要考虑远离可能发生强烈震动的地方,远离各种火源。 5.3 高层建筑的配电室安装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的配电室安放在地下室或者楼层内,并且都在偏僻的位置上。所以,安装时和建成之后维修的运输通道问题是急需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在电气设计过程中,设计工作者要向土建设计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要求,不要忽视。 5.4 配电箱线路安装的保护 在电气故障发生过程中,为了避免人身间接点击、电气线路破坏和电气火灾的发生,配电箱线路要按照建筑物故障类型和详细的工程规定来安装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故障保护等。切断电源火灾灾害时警报提示的装置要考虑。 6 建筑物防雷
13、设计 建筑物接地装置一般分为接地体、接地线和接避雷带三部分。接地体是埋设在大地中并与大地发生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导体。接地体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与大地直接发生接触的金属部件构成自然接地体。在能够满足热稳定的前提下,电气装置的接地体要首先考虑自然接地体的使用。在利用自然接地体进行防雷时,要对接地装置的安全可靠性给与足够的重视。接地体和接地线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接地线的截面积的最大过电电流要求。避雷带及裸露在外的部分连接线要用镀锌圆钢并给焊接部位涂防锈漆。 7 总结 建筑物智能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会导致建筑物电气自动化安装技术的进步和复杂化,因此,其对于安装的要求将更具创新和严格。考虑到建筑电气自动化安装的新的特点和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规范安装人员的行为,保建筑物电气自动化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的运行效果,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策,范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J, 2012,(5):42-43. 2 楼天龙.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J,2013,(8):95-96. 3 于志明.中国科技纵横J, 2012(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