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 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 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 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第一类:普通社会工作 第二类:行政性社会工作 第三类:专业社会工作 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的精神,综合国内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 “助人自助 ”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综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
2、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社会工作的特点: 1. 专业助人活动 2. 注重专业价值 3. 强调专业方法 4. 注重实践 5. 互动合作 6. 多方协同 社会工作的目标 : 1. 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2. 社会层面的目标: 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3. 文化层面的目标 : 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社会工作的功能: 1. 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恢复其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 应 2. 对社会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工作的要素:
3、 1. 社会工作的对象 2. 社会工作者 3. 社会工作价值观 4. 专业助人方法 5. 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1. 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 2. 精神病患者; 3. 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 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合并服务 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 1. 服务提供者; 2. 治疗者; 3. 支持者; 4. 关系协调者; 5. 倡导者; 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 1. 行政管理者; 2. 资源筹措者; 3. 政策影响者; 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 ,包括社会工作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和服务对象的看法。 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1.
4、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 2. 促进和使能的能力; 3. 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4. 提供服务和干预的能力; 5. 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1. 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 2. 老年社会工作; 3. 妇女社会工作; 2 4. 残疾人社会工作; 5. 矫正社会工作; 6.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7.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8. 家庭社会工作; 9. 学校社会工作; 10. 社区社会工作; 11. 医务社会工作; 12. 企业社会工作;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1. 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 2. 帮助社会 工作者解决伦理难题; 3. 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5、4. 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5. 维护社会正义; 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1. 服务大众; 2. 践行社会公正; 3. 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4. 注重服务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 5. 待人真诚和守信; 6. 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我国社会价值观: 1.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2. 接纳和尊重; 3. 个别化和非评判; 4. 注重和谐,促进发展; 5. 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 6. 权利和责任并重; 7. 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 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出发点 ,尊重保 护服务对象最佳利益,尊重自决,保密原
6、则,公平合理的收费等; 2. 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彼此尊重,相互帮助,如秉持忠诚与忠诚的态度,团队内相互协助等; 3. 对 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 遵守机构规定、落实机构服务宗旨和服务管理个案等; 4. 对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适当的工作认知、专业能力表现。提供专业服务,维持服务品质,公正与服务,专业知识发展; 5. 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保障专业的完整性和遵循专业的评估和研究; 6. 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政体社会福利,鼓励公民参与和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 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难题: 1. 保密问题; 2. 人 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 3. 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 4. 社会
7、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5. 自我决定问题; 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 1. 保护生命原则; 2. 差别平等原则; 3. 自由自主原则; 4. 最小伤害原则; 5. 生命质量原则; 6. 隐私保密原则; 7. 真诚原则; 处理伦理难题的一般步骤: 1. 认识个案中的伦理难题,包括分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 2. 清楚识别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影响伦理决定的境况; 3. 正确认识伦理行动的各个过程以及参与其中的相关者,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利益和风险; 4. 深入了解支持或反对作出有关伦 理决定的理由; 5. 向同事和相关的专家进行咨询; 6. 作出伦理决定并记录
8、决定过程; 7. 监督和评估伦理决定;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基本内容: 1. 服务; 2. 社会正义; 3. 人的尊严和价值; 4. 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5. 正直; 6. 能力; 3 我国在 1994 年由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了第一部专业守则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制定的原则: 1. 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2. 本土社会工作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 3. 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的主要内容: 1. 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服务; 2. 信任支 持同事,促进共同成长; 3. 践行专业使命,促进机构发展; 4. 提升专业能力,
9、维护专业形象; 5. 勇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特点: 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 阿尔德佛尔的 ERG 理论: 生存需要、关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 特点: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较高级需要收到挫折时,可能会将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 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1. 基本需要: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 2. 中介需要 人类需要的类
10、型: 1. 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起源划分 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内容的角度划分; 3. 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广义的人类行 为: 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映; 狭义的人类行为: 外显的行为;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公式: B=f(P.E), P 代表个体,E 代表环境。 人类行为的类型: 1. 本能行为和 习得行为: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 2.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 3.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 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
11、为的常用标准: 1. 统计学标准; 2. 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3. 行为适应性标准; 4. 个体主观体验; 人类行为的特点: 1. 适应性; 2. 多样性; 3. 发展性; 4. 可控性; 5. 整合性;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人造物质环境: 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是使用者行动的外部环境。 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会环境的特点: 1. 多样性; 2. 复杂性; 3. 层次性; 4. 稳定性; 5. 变动性; 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家庭, 同辈群体,学校, 工作单位, 社区, 文化,
12、大众传媒 4 家庭的功能: 1. 情感支持; 2. 性爱满足; 3. 繁衍后代; 4. 社会化; 5. 经济功能; 同辈群体的特点: 平等性, 开放性, 认同性,独特性。 学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校园文化、班级规模、教学模式、师生关系 社区的类型: 1. 地域性社区和功能性社区; 2.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3. 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 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 社区成员具有某 些共同特征; 2. 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负责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彼此产生影响; 3. 具有自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越诉作用; 4. 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 大众传媒
13、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 可以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有关信息,从而增强固有观念和行为; 2. 在争议不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只能重复船舶内容,就能直接改变受众的行为; 3. 可以使受众改变其原有立场; 4. 可以提供信息引导人们的行为; 5. 提供行为规范,使他们选择;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 1. 人们要适 应社会环境; 2.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 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4. 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婴幼儿阶段主要特征: 1. 生理发展: 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 2. 心理发展:
14、 机械以及能力比较发达,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阶段。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3. 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产生的三个阶段, 游戏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意识的出现阶段。 4. 面临的主要问题: 哺乳问题、母爱剥夺、弃婴问题。 学龄前阶段: 1. 生理发展: 脑重量已经接近于成年 人水平; 2. 心理发展: 从以表达技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的转换。 3. 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构成;建立了性别角色判断的标准,开始了道德的发展,社会交往范围从家庭为主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中。 4. 面 临的主要问题: 偏食挑食、攻击行为、电视
15、依赖、自闭症。 学龄阶段: 1. 生理发展: 掌握了完整的动作 2. 心理发展: 能够不出声地思考问题,注意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注意力的范围逐渐扩大; 3. 社会性发展: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意识,能够以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社会交往对象有了新的发展。 4. 面临的主要问题: 意 外伤害、校园欺负和性伤害。 青少年阶段: 1. 生理发展: 具备了生育的能力; 2. 心理发展: 抽象的逻辑思维是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使青少年经常出现反抗情绪;性意识的发展; 3. 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是由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决定的; 4. 面
16、临的主要问题: 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性行为; 5 青年阶段: 1. 生理发展: 个体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并稳定,这是人的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心理发展: 机械记忆能力、思维敏捷性虽略有下降,但心智活动的效率却达到最高水平; 3. 社 会性发展: 更为成熟,主要表现在人生观、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三个方面的发展; 4. 面临的主要问题: 婚恋问题、性别歧视和就业问题; 中年阶段: 1. 生理发展: 个体各种生理机能发生不断变化的时期,更年期导致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烦躁易怒。消沉抑郁等一系列行为问题; 2. 心理发展: 固体智力继续上升,流动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巧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
17、不断增长。 3. 社会性发展: 情感深沉稳定,性格完全定型;婚姻中责任感已经超越情感;处于事业成败的关键期,基本达到人生的巅峰状态; 4. 面临的主要问题: 早衰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婚外恋和家庭暴力 。 老年阶段: 1. 生理发展: 生理功能退化,各种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2. 心理发展: 智力衰退,但并不是所有智力因素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3. 社会性发展: 经历重大人生事件,角色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4. 面临的主要问题: 失智和失能、精神健康、死亡和被歧视、被虐待; 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为“人在情景中”。 心理
18、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1. 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2.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3.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4. 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直接治疗技巧: 1. 非反思性直接治 疗技巧: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服从位置的各种辅导技巧。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 -描述 -宣泄。 2.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1. 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 服务对象; 2. 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3. 采
19、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危机介入模式: 1. 减轻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2. 利用危机事件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目前面 临的现实问题,并且同时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 特殊生活经历的危机,要同时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1. 阻碍服务对象重要目标的实现; 2. 超出服务对象现有的 能力; 3. 导致对象出现心里失衡; 危机的发展阶段: 危机、解组、恢复、重组 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1. 及时处理; 2. 限定目标; 3. 输入希望; 4. 提供支持; 5. 恢复自尊; 6. 培养自主能力; 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1.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2. 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3. 有效
20、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4. 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6 行为治疗模式的三种学习理论: 1.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语言 或声音刺激 2.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行为动作刺激 3.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技术: 1. 放松联系:应用最广 2. 系统脱敏; 3. 满灌疗法; 4. 厌恶疗法; 5. 模仿; 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 1. 注重服务对象行为评估; 2. 关注服务对象行为修正; 3. 侧重修正 行为效果的评估; 人本治疗模式的 理论假设: 1. 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 2. 自我概念:对自己、他人、环境的知觉与评价; 3. 心理适应
21、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 1. 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 2. 强调个案辅导关系:表里如一、不评 价、同感、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 3. 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 申请与结案 1. 求助者的服务申请; 2. 接案; 3. 专业关系的建立; 二、 预估与问题诊断 1. 服务对象有关资料的收集; 2. 服务对象问题的预估; 3. 服务对象问题的诊断; 三、 制定计划 1. 服务计划的制订; 2. 服务面谈内与服务面谈外的安排; 3. 服务协议的签订; 四、 开展服务 1. 服务的推进:从能做的开始,从愿意合作的着手,采取综合的服务策略; 2.
22、 专业较色的扮演: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治疗者; 3. 专业合作关系的维持:接纳,无条件关怀,真诚; 五、 连接社会资源与协调服务 六、 评估与结案 结案的处置: 1. 预先告知服务对象,让他做好结束准备; 2. 巩固获得的改变与进步; 3. 近一步探讨影响问题解决因素,为服务对象结案之后独立面对问题做好准备; 4. 鼓励服务对象表达结案时的情绪,一起探讨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结案的形式: 1. 直接告诉服务对象; 2. 延长服务间隔的时间; 3. 变化联系的方式; 成效的评估主要内容: 1. 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 2. 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 3. 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
23、投入; 跟踪服务的三个任务: 1. 安排一些结案之后的联系,巩固已经取得的进步,增强服务对象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2. 调动服务对象 的周围资源,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 3. 持续评估服务工作的效果; 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会谈、记录、收集资料、策划方案、评估。 个案会谈的类型: 1. 建立关系的会谈; 2. 收集资料的会谈; 3. 诊断性会谈; 4. 治疗性会谈; 5. 一般性咨询会谈; 个案会谈的技巧: 1. 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2. 引导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 7 3. 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个案记录的作用: 1. 跟进服务; 2.
24、 社会工作者评估; 3. 转介依据; 4. 机构评估依据; 5. 未来研究的参考; 收集资料 的技巧 : 会谈的运用,调查表的运用, 观察的运用,现有资料的运用。 策划方案的基本要求: 1. 目标清晰而且现实:服务目标要可观察、可测量、积极正向; 2. 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 3. 策略合理; 评估的注意事项: 1. 正确运用评估类型 :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 2. 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问卷评估、行为评估和心里测量; 3. 鼓励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 4. 坦诚与保密; 第五章 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的定义: 1. 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2. 以社会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导的一个
25、过程; 3. 小组组员在小组过程中面对面互动,互相影响,共同解决所 面对的问题; 4. 小组以组员之间的经验的相互影响和分享,从而达到改善案主的社会功能、促进个人或群体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目标; 小组工作的类型: 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 小组工作的特点: 1. 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 2. 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 3. 运用小组治疗性因素; 4. 注重团体的动力; 小组工作的功能: 1. 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 2. 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 3. 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 4. 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小组工作的模式:
26、一、 互动模式:服务对象没有固定的概 念,没有治疗目标,社会工作者是协调者, 不 直接控制 小组,而是提供引导,帮助解决问题; 1. 开放性的互动; 2. 平等性的互动; 3. 面对面的互动: 二、 发展模式: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的焦点在小组组员的社会功能,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1. 积极参与原则; 2. 使能者原则; 小组工作的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 组员的招募及遴选; 2. 确定工作目标; 3. 制定工作计划; 4. 申报并协调资源; 5. 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 6. 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 确定小组工作目标的原则: 目标要
27、清楚,可以测量和评估; 要与明确 的时间限定; 目标要适合小组组员的实际能力; 具体目标之间的相容性,不能相互冲突; 具体的表达尽量使用正面的肯定性语言或词汇; 小组工作计划书内容框架: 理念、目标、组员、小组的特征、明确的目的、初步确定的程序计划和日程、招募计划、需要的资源、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预算、评估方法; 8 影响小组大小的因素: 目标、类型、探讨问题的性质、组员的成熟度、工作者的经验、有无协同领导者。 二、 开始阶段 1. 开始阶段组员的一般特点: 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沉默而被动, 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 2. 社会工作者的任 务:消除组员陌生感 ; 厘清对
28、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 讨论保密原则与建立契约 ; 制定小组规范 ; 营造信任的小组气氛 ; 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领导者,鼓励者,组织者; 三、 中期转折阶段 1. 组员的常见特征:较强的认同感,互动中抗拒与防卫心理,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2.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处理抗拒行为;协调和处理冲突;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工作者、辅导者、调解人、支持者; 四、 后期成熟阶段 1. 组员的一般特点:凝聚力大大增强 ;亲密程度更高;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2
29、.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把认知转变为行动;协助解决有关问题;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连接者;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小组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五、 结束阶段 1. 组员的一般特点:浓重的离别情绪;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2.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处理离别情绪与感受;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模拟练习、树立信心、寻求支持、鼓励独立、跟进服务)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引导者、领导者; 小组工作的技巧: 一、 沟通与互动技巧 ; 1. 与组员沟通的技巧: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专注与倾听;积极回应;适当自我表露;对信息进行磋商;
30、适当帮助梳理; 及时进行小结; 2. 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 相互倾听、表达、理解、回馈、示范引导; 二、 小组讨论技巧; 1. 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选择合适的主题;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安排活动的环境,挑选合适的参与者,准备好讨论的草案; 2. 主持小组的讨论 :开放技巧、了解技巧、提问技巧、鼓励技巧、限制技巧、沉默技巧、中立技巧、摘述技巧、引导技巧、讨论结束技巧 三、 小组活动设计技巧 :扣紧小组目标、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小 组活动的基本要素,经验分享环节; 四、 小组评估技巧; 评估的流程:方案的制订、体系的建立、各评估要素之间的联系、按照评估流程实施评估、评估后审核、
31、编写评估报告; 第六章 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的特征: 1. 一个人群,住在相互临近,彼此常有往来; 2. 有共同利益,彼此需要支援; 3. 有共同的服务; 4. 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5. 有许多共同需要; 社区的功能: 经济、社会化、社会参与、社会控制、互助的功能; 社区工作的特点: 9 1. 分析问题的视角更加趋于结构取向; 2. 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3. 具有政治性; 4. 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社 区 工作 目标 的分类 : 任务目标: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 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一般能力; 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 1. 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 2. 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32、3. 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4. 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 地区发展模式: 特点: 1. 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 注意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3. 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4. 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实施策略: 1. 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 2. 团结邻里; 3. 社区教育; 4. 促进服务和发展资源; 5. 社区参与; 社区工作者的角 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协调者; 二、 社会策划模式: 特点: 1. 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2. 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3. 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变; 4. 控制和
33、指导着社区的未来; 实施策略: 1. 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2. 分析环境和形势; 3. 自我评估; 4. 界定和分析问题; 5. 确定社区需要; 6. 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7. 寻找、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案; 8. 测试方案; 9. 执行方案; 10. 评估结果;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 三、 社区照顾模式: 特点: 1. 协助服务对象融入社区; 2. 强调社区责任; 3. 非正规照顾是重要因素; 4.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 社区; 实施策略: 1. 在社区照顾: 2. 由社区照顾: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3. 对社区照顾: 4.
34、 整合式社区照顾: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治疗者、辅导者和教育者,经纪人,倡议者,顾问。 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 进入社区 1. 进入社区前的准备:了解自己所任职的机构、了解机构分工和自己的工作内容、认识同事; 2. 进入社区的方式:积极参与社区重要活动、主办社区活动、积极介入社区事务、经常出现在社区居民之中、报道社区活动; 二、 认识社区 1. 社区基本情况分析:地理环境、人口状况、资源、权力结构、文化特 色; 2. 社区问题分析:描述问题、界定问题、明确问题的范围、问题的起源和动力; 3. 社区需要分析:规范性、感觉性、表达性和比较性需要; 三、 组织社区 1. 建立社区组织:招收成
35、员、订立组织规则,推选领导者,建立工作小组,筹措经费; 2. 管理社区组织:服务规划、行销管理、财务10 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发展; 四、 制定社区工作计划 :明确目标、制定策略、设计方案; 五、 实施社区工作计划 :管理社区资源,执行计划方案; 六、 社区工作评估 1. 评估的分类:过程评估、成果评估、效益评估; 2. 评估的步骤:明确评估目标、建立测评标准、设计评估研究方案、收集 与分析资料、使用评估结果; 社区工作的常用技巧: 一、 与社区居民开展工作的技巧: 1. 与居民接触的技巧:事前准备,与社区居民的接触技巧(介绍自己、展开话题、维持对话、结束对话)、以招募为目的的居民接触技
36、巧; 2. 会谈技巧:主持会议技巧(提问和邀请发言;进一步说明和转述;聚焦;摘要、综合和总结;关注、赞赏和鼓励;) 3. 居民骨干培养技巧:鼓励参与、建立民主领导风格、培训工作技巧;增强管理能力) 二、 社区分析的技巧: 1. 收集社区资料的方法: 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社区普查法; 2. 社区动力分析 :社区系统分析,社区互动 分析; 3. 社区资源分析: 社区资源分析表、资源地图、资源档案; 三、 活动策划与方案设计的技巧: 1. 活动策划的过程:掌握活动的基本目标;衡量服务对象的特点、需要、兴趣;符合机构的宗旨、赞助团体的期望;评估本身拥有的资源以及可以动员的资源;制定
37、初步计划;评估可行性;确立详细计划;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 2. 方案计划书的要素:名称、缘起与依据、宗旨与目的、举办单位、实施时间、实施地点、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预算经费、预期效果、预案; 第七章 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的过程是双向的: 1. 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 会服务; 2. 积累经验,以建议修订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行政的特征: 1. 价值导向性; 2. 目标、策略的不确定性; 3. 介入过程的持续动态性; 4. 资源运用的协调性、合作性和依赖性; 5. 领导与管理者素质的综合性; 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 1. 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 2. 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 3. 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 社会工作行政的一般程序: 组织分析、方案策划、人力组织、效能发挥与资金运作、评估总结; 社会服务策划的形式: 1. 战略性策划; 2. 方案发展策划; 3. 问题解决策划; 4. 创新策划; 社会服务方案的策划 步骤和方法: 1. 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阶段; 2. 目标制订阶段; 3. 方案安排阶段; 4. 考虑服务的评估。 社 会服务机构的性质: 1. 非营利机构; 2. 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3. 提供福利服务,从业人员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也包括其他专业人员; 我国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 1.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