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把握文化血脉科学认识地方志.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31171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把握文化血脉科学认识地方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把握文化血脉科学认识地方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把握文化血脉科学认识地方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把握文化血脉科学认识地方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把握文化血脉科学认识地方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把握文化血脉科学认识地方志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有人说:古代行政官员靠志书提供资料,现在每个地方保存资料有图书、档案、统计、情报等部门,有各种辑录,保存资料的先进手段,如复印铅印、微缩胶卷、电脑储存等,还有必要编纂地方志吗?这是属于对地方志的内容和功能不了解。有人说:现在设立有各级科学研究院(所) ,党政各部门还有政策研究室、调研室,它们都是为“资治”起信息、咨询、参谋作用,编写有各种专门著作,还有什么必要再编修地方志的专业志呢?这也是对两者的不同功能不了解。还有人说:“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靠的是吸取当前最新的资料、信息,编修地方志是“翻故纸堆” ,编辑的是过时的

2、资料,于“资治”何益?诸如此类,我们必须对地方志的功能和作用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阐释。 2、在修志部门内部,对“资治、存史、教化、认同”这八字功能,看法虽有分歧,但总的还是都认为地方志是“民族血脉”之一,应该为现实服务,而且能够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重大作用。为此,笔者仅就新编地方志的社会功能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3、众所周知,地方志是以反映一地各方面基本情况见长的资料性著述。古人云:“志者,记也” 。记什么?我认为就是记“变化” ,即记述一地自然、社会各要素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一般地说,剧变要详记,微变则略记,不变则不记。而这些变化必须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范围之内,对反映基

3、本情况具有典型性。我们记述这些基本情况的过程,就是“存史”的过程,而方志必须具备了“存史”的特性之后,其他功能才会有所依附。 4、 “存史” ,就地方志的功能而言,是形容志书有如仓库,具备将史料储藏其中的功用;如若用于修志过程之中,则指修志者在一定的指导思想支配下,将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载入志书的过程。可见其涵义是有所不同的。但修志过程的“存史”与志书功能的“存史”又具有无可否认的因果关系,即没有修志过程的存史,就不会有方志功能的存史,其他功能的“资治” 、 “教化” 、 “认同”等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反之,存史的工作完成了,那么方志“资治” 、 “教化” 、 “存史” 、 “认同”的功能自

4、然在其中了。如果说“资治”是编修地方志的出发点和归宿,我认为“存史”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前提。 5、说到修志的指导思想,人们自然会想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实际上,存史的过程就是体现指导思想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束之高阁,不与所存之史料相结合,那这一指导思想只能是空洞的教条,是不会有什么积极意义的.就纂修一部志书而言,其指导思想是整个志书的灵魂,是决定志书为哪个阶级服务,能否实现自身功能的关键.在志书的具体编纂中你会感

5、到,决定某一具体资料能否入志,仅满足于“观点正确”是很不够的。这是因为,有些资料虽然原则上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具有典型性,也看不出有何“资治” 、 “教化” 、 “存史” 、 “认同”的作用,那这一材料能否入志就很值得考虑了。只有不违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同时具有“资治” 、“教化” 、 “认同”作用,或者虽然看不到有此种作用而具备“存史”的价值的资料,我们才应该将其载入志书,并尽可能地将笔者的情感、愿望寓在所选取之资料的记述里。只有这样,我们的志书才有可能真正地体现指导思想,从而达到反映一地基本情况,借以“资”当代及后

6、世之“治”的目的。而那种试图通过空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而掩饰自己知识的贫乏,或者通过寻找“资治”材料来引起地方官对修志工作的重视,以达到让其拨款调人的目的的人与做法是十分可悲的。一句话,资治、教化、存史、认同等都应在指导思想的制约之下。 6、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的历史传统。旧地方志的目的和作用很明确,就是为统治阶级治理朝政服务,这就是“资治” 。所谓“存史、教化、认同” ,归根到底,我认为还是为“资治” 。从历史上看,我国编修地方志,都是由当时的中央政府倡导,由地方各级政府主持纂修,即所谓的“官修” 。特别是明、清以来,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把编

7、修地方志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由上而下规定任务,限期完成。其原因,就是这些封建统治者把地方志看成是“资治明鉴”的“辅治之书” ,其作用在于为“天子明目达聪之助,以扶大一统之治” ,当时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说过:“每地修志,主要目标在于备行政官吏之鉴览,以定其发号施令之方针” 。很明显,作为封建文化形态的旧地方志书,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7、今天我们编修新地方志,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由党委领导、政府主持,正式列入了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目的无他,也就是为今天的“资治”服务。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编修地方志当然不能背离这个方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修志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是今天的“资治” 。地方志的“资治”功能,也是由其丰富的内涵决定的。由于地方志是“系统地记载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它为一代一方的自然、社会、人文以及百科之业的历史与实现建立起资料总库,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特性,它辑成的资料,其广泛、丰富、真实、细致,更见长于群书。而

9、且,地方志所辑编的资料,其来源主要又是经过核实的官方的档案资料,比起其它资料著作来,更具有可靠性、权威性。这就决定了它能为各级领导机关进行决策起咨询、信息、参谋作用,能为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教材,当然也为子孙后代积累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由此可见,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地方志的主要功能。 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和内容。内容是事物的基础和本质并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纂修地方志也有一个形式和内容的问题。要做到系统、翔实地记述一地基本情况,就必须把握该地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归类,形成表现内容的形式(如篇

10、目等) ,然后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及具体编纂原则再现内容,即内容形式内容。从这公式可以看,形式只是实际内容与志书再现之内容的媒介,起着过渡的桥梁作用。但必须指出, “形式”前后的内容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正如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不等在建筑物一样,即前面的内容是客观实在,后一个内容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支配下,经过加工提练使之具有某种意义、具有揭示某种规律的内容,而这一“内容”正是地方志要存之史的核心所在。 9、方志是“一方之总揽” 。它是用资料反映一个地方在一定时期内的自然和社会的基本面貌的著作。内容比较全面、广泛、丰富。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本地区的系统的综合性资料。 “志属信史” 。地方志所提供的资料是经过

11、整理、考订、加工提炼的。它不是原始资料的辑录。这些资料在使用时,一般来说应该是准确可信的。地方志是动态的反映。新地方志的编排是根据一个地区自然、社会、人文诸方面事物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设篇立目,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依时记述。它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对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来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将各事物的盛衰起落、成败得失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都记述清楚,使人能详现状、悉源流、通变化、明因果。它通过对资料的筛选、排比、提炼、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各种档案资料、文献汇编,以及其它资料储存手段所不可能具有的功能。 10诚然,当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吸取新资料、新信息,就我们怀化市来说

12、,更需要敞开大门,学习外省甚至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这些学习、引进,并不能代替地方志的功能。地方志书记述的内容,有历史有现状,而这个“现状”也是有一定的时限的,比如我们要修哪地、市新志就必须断限年代,而且就在这个时限内,对于那些还属于摸索试验、效果不显著的事物,一般是不予记述的。因此,在志书正式出版后,其内容也可以说是“过时”的“旧闻”了,然而,能不能说,这些历史的资料于“资治”无益呢?当然不能。 “温故而知新” ,任何一种新技术、新信息的出现,都不是无由产生的。据统计,现代一项新发明或新技术,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各种途径由旧有资料经过整理、储存,反馈的结果。即便是引进

13、的纯属外地新资料,也必须同本地实际相结合才行。从这里可以看到,如果把地方志的“资治”作用过分拔高,把它的信息、咨询、参谋作用夸大到“只此一家” 、 “舍我其谁”的地步,那是不正确的;如果把地方志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也是不可取的。 11总之,尽管历史对现实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作用,但不能说历史上的点点滴滴都有这种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存入志书中的每一条史料,尽管都是经过筛选的有用的史料,但不能说除了能起资治或教化作用者之外,其余都是废料。何况,即使一条对资治或教化具有作用的史料,史料本身是不能实现这一功能的,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伯乐”的发现。这正如采矿的道理一样,矿藏能为人类服务,这

14、是本能,但只有被人们发现和开采出来之后才能发挥它的功能。我们不能说地下的一切矿藏能够全部被人所发现和利用,但它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中所包含的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功能,是不会因人们未能发现和开采而不存在的。难道志书不是同一道理吗?即使存入志书中的某些史料确具有资治或教化作用,但不是这些作用能够百分之百发挥出来的,至少不是立竿见影。笔者无非试图说明这样一个结论:地方志的存史功能是必然的,而资治、教化、认同功能的发挥则是偶然的。我们再从四种功能的“能量”角度讲:凡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写入志书的史料,即使不具有资治、教化、认同的功能,但至少具有彰明文化的功能。今天, 四库全书重印发行,人们视之珍宝,冠名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 ;编修新方志称之为“文化建设” 、 “文字工程” ,这些词句无不饱含“存史”之意。是这样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征途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认同”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