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机电能源教研室工作总结2018 年度在学院和系部的领导下,机电能源教研室根据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工作组织这一性质,紧紧围绕党建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坚持“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思想,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坚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依据教研室的工作计划,在此我对 2018 年度开展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党建工作 在即将过去的 2018 年,作为支部书记的我,带领机电能源教研室党支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
2、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学习,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我支部以围绕专题学习讨论、创新方式讲党课、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组织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开展了党员思想教育活动。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二、专业建设 1、专业调研与研讨 针对新、老专业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3、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本教研室在 2018 年 4 月-6 月就专业建设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特色与创新教育、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共进行了 8 次专业调研(区内调研 3 次,区外调研 5 次),2 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区内 1 次,区外 1 次),参与人数合计 15 人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 个。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专业调研和专业建设研讨会的讨论结果,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而是应该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和操作技能的应用性,本教研室在 2018 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 个,使得专业结构
4、更为合理,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同时本教研室在 2018 年申请新专业 1 个: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新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个,使得专业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源方向)专业群建设 依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源方向)专业为核心,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矿山机电等专业为重点,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源方向)专业群,建立健全与呼和浩特市强力煤炭机械
5、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组建“强力煤炭机电学院产学研平台”,建设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和改革的典范。 三、课程建设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课程建设应服务于专业建设方向,专业课程建设应突出于专业核心课的建设,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好的适应当前新的社会背景,新的行业要求,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职业需求。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1、围绕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维修及安装调试等核心能力训练项目,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呼和浩特市强力煤炭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深化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建设
6、机电能源、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领域的 4 门专业核心课程;完成 5 门课程的颗粒化资源建设,编写 1 门信息化教材,4 门教本教材,修订 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2、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积极推广信息化技术手段和信息化资源(课程、教材、设备)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建设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应用三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3、通过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积极推进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在 16 级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训中,本教研室负责的 4 个班级中共进行了 22 个项目的综合实训,其中推荐到教研室答辩的有 8 个项目,推荐到系部答辩的有 7 个项目,推荐到学院答辩的有 3 个,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同时综合技能的运用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最终使综合实训与就业自然衔接。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内培、外引与外聘”,培养 3 名校内专业带头人,聘用 1 名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92%;聘用合作企业生产一线的“教练型”兼职教师 5 人,承担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 50%。 2、依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通过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培养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同时使得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全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增强了教师对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