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侵权责任法安全义务保障立法利弊摘 要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 6 条强调了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提出了第三人侵权情况下,公共场所管理人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补充责任” 。本文一方面认为,强化公共场所管理人注意义务符合侵权责任法追求公平、保护弱者的立法目的;另一方面,也对“补充责任”提出了反思和质疑。 关键词 安全保障义务 补充责任 侵权责任法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238-02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刺激了公共娱乐方面的消费,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比如,人们在公共场所受到权益损害事件时有发生,特
2、别是受到第三人侵害的案例频频出现。如,孙女士去游泳馆游泳,因为里面的管理混乱,一跳水者就把孙女士踩伤了;再如,在商场购物时被小偷盗窃。以上种种都是公共场所管理人的不作为与侵害人的侵权行为共同导致。关于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 2010 年 7 月1 日起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 37 条先后对这一情况在侵权法范围内作出法律规范,在我国一般称其为“安全保障义务” 。 安全保障义务人主要包括:其一是酒店、商场、医院、公园、广场所等公共场所飞管理人。其二是群众性活动组织者。结合义务差异,分为两类:一是防止他人遭受义务人侵害的安全保障义务。二是防止他人遭受第三
3、人侵害的安全保障义务。本文针对第三人侵权的情况进行了以下论述。 (一)安全保障义务人侵权责任的立法进步 究其根源,我国的安全保障义务发展起点,是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或称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理论)的诞生,它源自 1397 年德国法厅上一项关于交通安全注意的判决。 最初仅仅是指维持交通安全的义务,其后,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应用范围日益丰富,包括物质造成的损害、人造成的伤害、乃至社会生活范围的安全等。 安全注意义务日益凸显了侵权行为法所包含的社会公共政策功能。 然而,外国的制度并非我国立法的依据和基础,而只是一种借鉴。我们知道,一直以来,依传统侵权法理念,行为人仅对其积极行为所致损害承担责任,而对其未积
4、极从事的行为或者未加阻止的行为不承担责任。然而安全保障义务却要求行为人做出某种积极行为,以保障他人人身财产安全。这无疑是法律上对传统侵权法理论突破。 这种突破的理论何在?从安全保障义务制度的依据方面看,笔者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理由有“诚实信用原则” 、 “管理限制原则” 、 “危险控制理论” 、 “获利报偿理论”等等。豍笔者在此不作赘述,总结一下,这些理论都是以公共场所负责人应尽的注意义务为探讨基础,被侵权者受到的损害虽然是第三人积极行为直接作用,但所属公共环境的不利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间接原因。如果免除公共场所管理人的责任,单纯追究第三人责任,则是显失公平。 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宗旨和目的上探
5、究,本法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的生命和身体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任务,不分国界和地区,而安全保障义务的初衷就是为了救济受害人,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不受侵害。同时,相比于合同法上的缔约过失责任,把“安全保障义务”载入侵权责任法做作为一种法定义务,具有法律的上的强制性和惩罚功能。 我国立法在借鉴外国理论和制度同时,亦有它自身的严谨之处,强调了义务人承担责任的范围,如解释第 6 条中“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这样限制了侵权义务人责任承担的范围,将过错与损害赔偿挂钩,符合
6、侵权责任法的法理,在义务人与受侵权责任人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调节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适当追责的原则。 (二)关于对补充责任的质疑及反思 对该项制度的立法可谓争议不断,最为明显的是“补充责任”的内容,它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如果加害人(即对别人造成了侵害了行为的人)已得到了确认,那么,就应该由其与此侵害别人行为有关联的责任人来共同负责,作无须对补充责任人提出追究;第二,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行为的人如果没有确定,那么,与侵害行为相关的一切责任要追加到补充责任人身上;第三,实施侵害别人行为的人已经确定,但因其与此侵害别人人行为相关的人都没有完全的实力来承担应负的责任,那么,应该在其承受了能力范围内的责
7、任后,其余部分仍要追究补充责任支付。 由此可以看出,责任人和补足人在责任顺序存在着不同。在承担了补充责任之后,补充责任人获得对加害人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的追偿权。豎对此,笔者不能赞同。 首先,补充责任规定的某些内容实际上违背了不作为侵权的原理。我们从侵权责任的四个要件来剖析,义务人(即在利益中承担着义务的一方)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行为上已经构成了不作为的违法行为。不作为行为与其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是义务人未能有效排除威胁相对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未能尽到注意义务。且依可预见性理论,作为义务人可以合理预见第三人有实施侵权行为的可能。 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未尽力予以排除,此时的不作为行为与第三人的作为行为
8、都是受害人受到侵害的原因。无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在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情况下,行为人同样都要承担侵权责任。同时,义务人也是由于未尽注意义务的过失,即存在过错。亦不缺少损害这个要件。这样符合一般侵权责任的四个要件。而把它纳入特殊的补充责任显然法理不足以支持。 其次,安全保障义务的制度功能侧重对受害人的赔偿获得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时达到增强对他人权利保护的注意。 一方面,但按补充责任的相关条例会使其产生逃避的企望,企望直接侵害别人行为的人自己能够负所有的责任,存在这样的心态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安全保障义务的工作责任意识淡漠,相关的处理的实施也不能有效防止类似侵害别人行为的事件发生,我认为,还有不合
9、理之处在于:安全保障义务人可以工作范围内负责的相关补充赔偿责任,加在对别人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人身上,这种权利不应该是安全保障义务人所拥有的,原因是二者都是过失方,都是实施了侵害行为的人,而如此一方的责任就自动取消了,不利于受侵权人损害的恢复。按补充责任理论,如果当对于实施有关的侵害行为的人没有支付能力和对直接实施有关侵害行为的人要付出较多时间和人力,受害人赔偿问题很容易被拖延。 再者,我们很难找到安全保障义务人补充赔偿后行使追偿权的法理依据。一个人即使实施了对他人的侵权行为,但仍然可以享有对其他侵权人的追偿权。这种法律设计使得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对自己
10、的行为承担责任,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代人受过” ,令人费解。 综上,这种补充责任无论基于法理考量,还是基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目的,于情于理都值得深刻反思。目前学术界有废弃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的主张,然而废除后,安全保障义务人负何种责任?有两方面的看法:一是由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第1859 条规定的安全保障义与第三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超过其范围的,有权向第三人进行追偿。豏二是张民安教授主张安全保障义务人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依据是两大法系的完全赔偿原则的基本侵权法原理。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损害的发生和安全保障义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存在的是因果关系,都损害了受害人的利益,都是过错方,两者应结合过失大小及原因力的多少,多受害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即按份赔偿责任。 注释: 1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著.焦美华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张新宝,唐青林.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法学研究.2003(3).91. 3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 4张民安主编.侵权法报告(第 1 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