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脱贫攻坚调研报告2018 年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本人农村出身,长期在农村中学第一线教学,是 xx市作家协会会员。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深有体会,从小扶过犁子,打过麦场,用平车拉过农积肥,深知农村、农业、农民的疾苦。2017 年抽调到县扶贫办,利用节假日时间,专门深入农村调研群众对精准扶贫的看法,我怀着对农民群众深深的敬意,深入到田间炕头,乡村街道,听群众的街谈巷语,饭后闲谈,倾听了群众对精准扶贫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意见,心中有所感慨。抱着对共产党、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要么,不讲,要讲,就讲实话。 单县是个农业大区,是人才劳务输出大县,严重缺乏工业和主导产业。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以外出
2、打工增长了家庭收入。可以说是“打工潮”挽救了我们这里的农村。 现在的农村贫富分化厉害,按照省定 3730 元最低收入标准,农村真正贫困人口占很少一部分,就是那些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他们确实贫困,很可怜。如果没有政府帮扶,他们的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其他的群众,只要是家中有劳动力的,不憨不傻的人,都能通过外出打工有着不错的收入。现在农村的农闲季节,很难见到 50岁以下的人,大多数外出打工去了,剩下的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儿童以及一些妇女,妇女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而每到春节,开回村子里来的净是一些奥迪、宝马等名车。 这是农村真实的基本现状,可为什么还“人人争当贫困户”呢?一定要弄清思想根源。 第一个原因,部
3、分人没有正确的“荣誉感”、“是非心”,存在“占便宜”观念。“不拿白不拿,拿了算白拿,白拿谁不拿”?既然国家免费给钱,给政策?凭什么不争取?除了那些公认的鳏寡孤独,其余人都过得差不多,凭什么认定他是贫困户,而我不是?难道我与村干部关系不好?还是我混的不好?就连一些在外地开好车、住豪宅的暴发户们,他们的父母亲生活在农村老家,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孝善养老,但他们当中有人也争取。对有些人来说,评为贫困户,是能力,是面子。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观念需要下很大力气才能扭转过来。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是当初的识别不够精准,村干部有优亲厚友现象。 第二,很多群众认为扶贫就是发钱、发物。每到逢年过节,政府部门各单位以及
4、社会组织都积极去慰问困难群众,带去了不少粮米油面甚至慰问金。“不患寡患不均”!发东西很难称每个人的心意。因此,很多村干部就晚上偷偷地发放。有的村一听上级发放慰问品,就直接摇手拒绝,说不好发。这就是当初识别时不精准、村里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部分群众素质不高等原因造成的。 下一步,扶贫问题改如何推进?农村该如何发展? 第一,对于真正贫困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政府精准识别之后,兜底保障就行了。而不是给他们送技术、送信息,送工作岗位等。如果他有劳动能力,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也不会贫穷了!政府在农村建的大棚很多,车间也很多,但真正带动不了几个贫困户!不要再听那些所谓专家在办公室“想当然、所以然”的奇葩想法
5、了。第二,积极迅速改造、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限制农村发展的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差,特别是道路差。“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目前,很多村庄的道路没有硬化,还不能摆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还严重存在“出行难”情况。另外村内的排水管道和农田里的排水沟渠,现在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雨季排水防涝的形式还很严峻。至于通电、通信号各村都已经普及了,人家电力公司、通讯公司做的不错,早早就安排到位了。也能看得出,凡是企业需要做的事情,都很及时、到位;凡是职能部门需要做的事情,都迟迟不开点。 把基础设施搞上去,就是全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最好的体现,也相当于给所有的农民都提供了一个最公平的平
6、台,让他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出发,尽其所能,这样也消除了许多社会矛盾。 第三,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现在农村“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平时壮年人多外出打工,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县城以及务工的城市购买了商品房,农村平时情况可谓是“满目萧然”,只有春节期间才恢复了往年的热闹氛围。因此置换土地,建设新型社区势在必然。那样,有利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医疗、教育、第三产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水平,建设美丽乡村。但这些要循序渐进,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拒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第四,大力发展产业。“产业兴邦”,只有产业才能让群众致富,只有产业才能兴一方经济。我们 xx 市扶贫车间就是很好的尝试,尽管也有部分闲置,但大多数运营的很好,有的把南方的纺织、服装引进过来,有的搞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有的把多年的老工艺、老传承技术重新发掘过来,进一步利用。让群众家门口就能打工,只有工资差不多,谁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挣钱?政府应多保护这些小企业的发展,给他们打造非常好的舞台。 “位卑不敢忘忧国”,一孔之见,不怕看官见笑。